一、医疗后送体系的确立
在灾难破坏程度小,发生伤员绝对数量少的情况下,伤员可就近转人能实施确定性治疗的医 疗机构;在重大灾害的救援中,伤员多,当地医疗机构遭受破坏或无能力实施伤员的救治工作时, 应当建立伤病员医疗后送体系,组织实施伤员医疗后送。
无论是何种应急管理,伤病员医疗后送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减少后送环节,争取尽早 进行确定性治疗。根据历次应急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伤病员医疗后送体系采用具有新特点的分级救治(graded medical treatments)原则。一般情况下按现场急救、医疗机构早期治疗、后方医 院专科治疗三级为宜,有时也可为二级。2008年的汶川地震的医疗救援工作中,伤员的救治可 分为现场抢救小组的现场急救、震区医院的早期治疗和后方医院的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是典型 的三级救治模式,如果伤员数量少,可以在就近的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实施确定性治疗,可以将 伤员经现场急救后,直接将伤员送至指定的、能实施专科治疗的医疗机构,终结治疗后不再后送, 此种形式类似以前的灾害医学救援所提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治疗的二级救治模式,一般灾难事故 现场,伤员少,医疗机构未遭破坏且能够实施专科治疗,伤员在人院前实施急救后直接送人医院 进行专科治疗。若后送距离较远、条件送达困难情况下,还应酌情开设中转机构。
二、后方医院的任务和准备
后方医院(rear hospkal)指灾区附近或远离灾区的被指定接收灾区伤病员的军队医院和地 方医院,一般均有综合专科救治能力。后方医院收到指定接收伤病员的任务后需成立专门的领 导小组负责抽调各科室专业人员进行编组。一般情况下,领导小组由6~8人组成(院长或分管 副院长、各重要职能部门或科室负责人),下设分类转送组(6人)、外科救治组(19人,分为重伤 病区和轻伤病区)、内科救治组(8人,分为抗休克室、内科病区、传染病区)、综合门诊、医疗保障 组(8人,包括药房、检验X光检测)、手术供应组(18人,包括手术室和消毒供应室)以及生活保障 组(13人,炊事班和后勤供应室)。
此外,应根据收治伤员的数量立即准备充足的药品器材和其他后勤物资如生活日用品、被褥 床单和伙食等。
后方医院根据距离的远近可分为附近后方医院和远距离后方医院。
1.附近后方医院
附近后方医院是指灾区附近的当地医院和前来支援的军队和地方医院。 一般应选在交通方 便、地势开阔及水电齐全的地区展开,也可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设施与建筑展开。展开方式除了 要分科室、病区和手术室外与灾区医院基本相同,直接收治灾区医疗机构后送的伤员,一般情况 下伤员不再后送。2003年SARS爆发期间建立的小汤山医院就属于典型的附近后方医院。
在应急管理的初期,医院收治伤员的数量比平时多数倍,医疗护理工作十分繁重。因此需要 医疗救援队进行适当的力量加强,后勤服务可由军队或地方派出人员支援。
2.远距离后方医院
此类医院是指远离灾区,接收灾区后送伤员的各种医院。在特大灾害,尤其遇到伤亡极大, 当地医院难以承受救治任务的情况下,必须将大量伤员后送至此类医院救治。唐山地震时,我国 在11个省市开设了这样的医院,共收治重伤员10万余名。2008年的汶川地震,由于近年来我国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加大建设,也同样开设了大量的远距离后方医院。远距离后方医院不因收 治灾区伤员而改变领导关系和医院的组织结构,但突然收治大量伤员,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如人员培训、床位扩充、筹备充足的药品器材和其他后勤物资等。
三、医疗后送文书
后方医院在接收伤员时,随伤员一起接收的还有一份医疗后送文书或医疗病历。医疗后送 文书(document for medical evacuation)是用来记载和传递伤病情况及救治经过,并随伤病员后送 而携带的医疗文书,是各级救治机构实施连续性治疗的重要依据。包括如下。
(1)急救记录 急救记录由现场急救医务人员填写,伤员到达医院前使用。主要记载伤员 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单位和家庭住址等)以及受伤时间、地点、伤部、伤类、伤情、伤势、诊 断、救治措施和后送注意事项等,背面可记录现场或各级临时性医疗机构的处置情况及负责医务人员单位及姓名。前一级救治机构未填写或填写不全的由后一级补填。急救记录填好后放人伤 员衣兜随伤员一起后送,最后由收治伤员的救治机构将文件妥善保存,并统交地方医疗行政部 门,以便整理、汇总。
(2 )医院病历 伤员进人后方医院后,一律填写正规病历。病历应同于平时医院病历,严格 正规,如需转院,病历装人后送文件袋,随伤员一起转院,由最终救治机构保存,并统交上级主管 部门。
(3 )医疗后送文件袋 医疗后送文件袋是盛装急救记录和医院病历的纸袋,从医务人员现 场急救开始使用,后送袋正反面上可记载伤病员个人信息及医疗后送简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