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救援人员在救灾一线,既要发扬不畏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也要见缝插针, 合理安排,善于自我保护。首先应该从法律上加强自我保护,其次应该从休息、饮食、支持、表达 等方面人手,给自己的心灵更多的抚慰。
1.履行告知义务,加强自我保护
作为救援人员,在救灾现场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你做出判断,例如,搜救队员发现地震废墟下有人时,如果采取切割上面物体的办法,可能在切割过程中,楼板等突然倒塌,把下方待 救人员压死,如果不采取切割办法又无法对下方受困人员进行施救,在此情形,作为救援人员必 须做出判断,从自我保护的角度,救援人员应与在场受困人员家属或当地村民领导取得沟通,告 知此次操作存在的风险,让家属或领导有心理准备,万一出现意外,有个接受的过程,毕竟事先告 知,而且救援人员也尽力了,然后救援人员再从专业的角度去实施救援。作为医疗救援人员也会 碰到需要现场做出判断的情况,有些搜救出来的灾民,脑部出现突发脑溢血等症状,救援医生深 知现场缺少实施手术条件,但病人又不能拖延,以免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这时,救援人员最好能与 病人家属或当地村民领导作必要沟通,告知受害者病情及风险,万一手术失败,家属有个心理准 备,否则很难让家属接受,可能当时家属看到的情况是病人只有手腿骨折等症状,看不出脑溢血 等突发症状,作为医疗救援人员从专业角度看出病情,如不告知,手术失败后,家属可能会与救援 单位产生纠纷,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2.保障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
各类灾难发生后,赶赴现场的救援人员往往存在很大的人身风险,后方组织机构应该为救援 人员提供各种保护,例如保险公司为救援人员提供无偿人身伤害保险,各类援助机构为救援人员 提供各类救援和自我保护装备,SARS流行区域,可以提供一些防毒面具等装备,加强救援人员 的自我保护,不能让救援人员发生不必要的伤亡。根据有关规定,单位应该为职工提供劳动保护 用品,这是劳动保护法的要求,作为救援人员所从事的行业比艰苦行业还要危险,如果没有机构 提供必要保护装备,风险不言而喻,作为国家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应该制定一些各类救援所需保 护装备的指导性文件,作为救援工作人员的必备武器,否则不得进人救援一线,从法律或条例的 高度来规定、约束救援人员的行为,也是从保护救援人员的角度考虑的,我国作为灾难多发国家, 救援人员装备保护应该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加以规范,避免无谓的牺牲。
3.救援人员自身健康的保护
作为派上一线的救援人员,看到那么多需要救治的灾难人员,肯定内心非常焦急,恨不得分 分秒秒连续抢救灾民,这种精神是可嘉的,但一些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做事情,干工作要劳逸 结合,连续作战坚持一天两天是可以的,但不可能一个月,两个月的连续作战,人肯定要倒下来, 救援人员要学会自我保护,在灾民不多的时候,要争分夺秒的休息,那怕闭一闭眼睛,也是一种休 息和放松。各种救援队的队员都要学会大家轮流作战,在灾民不多的时候,大家可以轮流休息一 会,这样既保存了体力,又提高了战斗力,不要因为自己没休息好,在救援过程中非但没救起其他 人,自己倒下了。救灾现场往往是一片狼藉,和平时的工作环境相比差别很大,有些救援人员不 是专业的救援队员,不可能一下子适应这种救援环境,但必须自己想办法适应环境,在恶劣的环 境条件下,只要能生存下去,就是最大的胜利,不管有无胃口,不管在什么恶劣环境下,都要逼自 己吃喝,并且尽量多地吃喝,增强体力。有些同志从平原地区到高原地区,会产生比较强的高原 反应。避免或减轻高原反应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它,许多的反应症状都是心理作 用或有心理作用而引起的,比如:对高原有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和战胜高原决心的人,出现 高原反应的机会就多。建议初到高原地区,不可疾速行走,更不能跑步或奔跑,也不能做体力劳 动,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负担,不要饮酒和吸烟,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维他命的食 品,适量饮水,注意保暧,少洗澡以避免受凉感冒和消耗体力。作为救援人员,来到救灾前线,千 万别孤军奋战,要迅速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同伴间要相互鼓励、打气,相互肯定,相互包 容,不要相互指责。要适时地将自己的感觉和救灾的经验与同事讨论分享,如果可能,每天都要 与同事一起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一定要保持同家人及朋友的密切联系,及时沟通情况,宽慰 家人,同时获得亲朋好友的情感支持。救灾人员要及时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和发泄出来,不必 过于克制和压抑自己的情感。在四川省北川县救灾现场,多次发生救援的武警战士、医护人员因为目睹伤亡惨状和个别时候救助困难而产生情绪剧烈波动。这时,适当运用一些自我干预和相 互干预的技巧,对于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可以由心理 专业人员进行引导,做即时的小组讨论,可能每天只用10 mn或0. 5 h,让救援者讲讲今天对自 己影响最大的事件。把自己的感受都说出来,小组里可能有人有同样的感受,会给他一个反馈, 并进行互相安慰。如果有条件的话,这种讨论越及时越好。如果不行,可以用聊天、写日记、给朋 友打电话等方式来宣泄情绪,不要压抑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