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特点及伤情特征(三)-空难、海难、矿难


 五、矿难特点
 
    (一)矿难大多为突发事故,难于应对
 
    矿工在矿区作业时遇到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瓦斯突出、透水事故、矿井失火、顶板塌方等 时,有可能突发爆炸、火灾等矿难。大多数矿区缺乏健全的矿难救护体制,又没有各种矿难事 故紧急处理预案,矿工,尤其缺乏应对矿难事故的心理素质与脱险技能。因而,突发矿难事故 时惊慌失措,不能有效组织全矿区资源应对事故,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人员分布呈动态分布,搜寻难
 
    矿工在矿区作业时人员分布广泛,而且互相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间隔。一旦发生事故,搜寻与 运送至地面比较困难。
 
    (三)矿难救援受多种因素影响
 
    矿工生存能力有限,如遭遇矿难,心理素质弱者,因一念之差而引发悲剧。在矿难发生时,需 矿工具有强烈的求生意识与求生技能才有希望获救。
 
    (四)矿难救援涉及系统、部门多,组织协调困难
 
    矿难救援涉及水利,电力,消防,公安,甚至军队等等,众多部门的调配协调是一项复杂细致 的工作。难度系数较大。
 
 六、矿难伤情特征
 
    我国是全世界煤产量最高的国家,近几年,采煤业爆炸、透水、塌方等事故时有发生,造成重 大伤亡。矿难发生后,如何及时抢救幸存者,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受伤人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是政府也是医务界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烧伤
 
    发生矿难后,矿工只要未及时脱离,都有可能被烧伤或烧焦而身亡。多数严重,但程度不一。 有的全身、半身衣服、皮肤烧成焦炭,头发烧焦,舌头突出。有的还剩下少许衣服碎片,有的尸体皮 肤变硬,坏死,形成痂皮,呈收缩状。有的尸体四肢屈曲固定,呈拳头姿势。有的皮肤裂开似裂创。 全部尸体都合并有创伤性损伤。煤矿瓦斯爆炸产生的瞬间温度可达1 850~2 650℃,压力可达初 压的9倍,爆源附近气体以每秒几百米以上的速度向外冲击,使人员伤亡,巷道和器材设施毁坏。
 
    (二)窒息、中毒
 
    爆炸后氧浓度降低,生成大量C02和CO,有窒息和中毒危险。
 
    (三)溺水身亡
 
    矿井水灾的水源有大气降水(雨、雪)、地表水、含水层水、断层水和旧巷或采空区积水等。大 气降水可能从地表低洼地通过塌陷区裂隙或井口灌人井巷,造成灾害。地表水指河、湖、塘、沟及 水库的积水。含水层水如砂砾层含水、石灰岩溶洞水,两者可能通过裂隙、断层、旧巷等通道进人 井巷。断层破碎带常大量积水,特别是断层与含水层或地表水连通时,补给丰富,威胁更大。旧 巷或采空区积水,往往静水压力大,来势猛,且常含有害气体,易造成人身事故。矿山水灾的主要 原因:水文地质情况不明;缺乏附近老窖、旧巷的积水资料;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探、防水措施;排 水系统不完善以及排水设备能力过小或设备故障等。
 
    矿山突然涌水所造成的灾害。1935年山东鲁大公司北大井,在巷道掘进到与朱龙河连通的 周瓦庄断层附近时,河水突然灌人井巷,涌水量达578~648 m3/min,78小时后,全矿淹没。
 
    (四)爆炸身亡
 
    瓦斯与空气混合,在高温下急剧氧化,并产生冲击波的现象,是煤矿生产中的严重灾害。 1675年英国莫斯廷(Mostyn)矿发生大规模瓦斯爆炸,其后各主要采煤国家都曾多次发生重大的 瓦斯或瓦斯与煤尘爆炸事故。1942年4月26日,日本侵占下的中国本溪煤矿发生瓦斯与煤尘爆 炸,当场死亡1 528人,伤268人,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矿爆炸事故。随煤矿生产技术的发展和防治 瓦斯措施的改进,这类事故巳逐渐减少。
 
    预防措施主要:①用矿井通风和控制瓦斯涌出等方法,防止瓦斯浓度超过规定;②控制火 源,杜绝非生产需要的火源,如吸烟、火柴、明火照明等。对生产中不可避免的高温热源,采用专 门措施严加控制,如只准使用特制的矿用安全炸药和电气设备,加强井下火区的管理,禁止井下 拆开矿灯等;③定期或自动连续检查工作地点的CH4浓度和通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