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救援中检伤分类(tnage)是对伤员实施有效救治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灾害、各类事故现 场实施医疗急救的首要环节。检伤分类的目的和原则是利用灾难现场临时有限的医疗资源(医 疗物资和医务人员)救更多的人。地震发生后,急救现场的医护人员面对短时间内形成的大批伤 员,首要救援措施就是进行快速的检伤分类,尽快将可通过救援而生存的重伤员从伤亡人群中筛 选出来,随后按照伤情的轻重,依先后顺序给予医疗急救和转运后送。
一、检伤分类原则
地震现场应急救援中检伤分类和救治的优先秩序为:①伤员目前生命处于紧急危险状态, 如大出血所致血压降低等,能够通过止血等抢救措施挽救生命;②伤员生命处于危险状态,但程度较轻,如肋骨骨折有刺破胸腔的危险等,能够通过医学处理挽救生命;③伤员生命没有处于危 险状态,如四肢骨折和可以通过自救互救措施止血的表面出血等,或合并感染和其他污染的可 能,需要通过医学处理避免进一步损伤并预防后遗症,或进行清洗和包扎的伤者;④伤员精神创 伤严重,需要医疗处理;⑤伤情十分严重,瞳孔散大,无生命迹象或应用大量医疗资源救治但生存 几率极低者。此外,在地震初期医疗资源相对缺乏,需要带动灾民进行有效的自救互救。
二、自救互救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应掌握足够的自救互救技能,将地震对民众身心的危害降到最低。
(1)保持镇静,就地避震 地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许多灾民并非被坍塌的房屋砸伤致死, 而是由于精神崩溃,丧失生存希望,在极度恐慌的状态下使得新陈代谢加速,耗氧量增加,体力透 支,同时无谓的大喊大叫导致吸人大量烟尘造成窒息而导致不必要的死亡。正确的做法是,在剧 烈的地震来临时,应保持镇静,选择跨度小、刚度大、抗震效果较好和具有水源处的厨房或厕所作 为临时避震处,危急情况下,可选择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切忌选择靠近墙体的门窗夺 窗逃生。
(2)树立信心,积极自救 地震发生时,房屋大量坍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1983年山 东菏泽发生5. 9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约2万人被埋在废墟中。由于开展自救活动迅速, 其中被埋人员90%以上都在2h内获救,生存率达99. 2%。因此,被倒塌建筑物掩埋时,一定要 树立生存信心,千方百计自救。正确的方法:用湿毛巾、衣服或手捂住口鼻遮挡灰尘或次生火灾 时导致的烟熏,以免窒息;在可活动范围内间隔一定时间轻轻活动手脚,在保存体力的情况下清 除压在身上的物件;同时就地取材,利用砖块、木头支撑倒塌的重物,尽量将安全空间扩大,以保 证呼吸通畅。
(3)耐心保护自己,等待救援 被掩埋于废墟下暂时无法脱险时,应首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 做出正确判断,尝试寻找出路,如能找到,应迅速脱离坍塌的房屋废墟;如无法自救逃生,则应保 存体力,保持安静,在听到有人或有挖掘机的声音时再大声呼救,或敲击管道及墙壁。另外,在被 掩埋期间要设法寻找代用水或食物,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维持生命,等待救援。
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是灾区群众性的、自发的救助行动,能够为抢救伤员赢得有效时间。良好 有序的自救互救依赖于日常对民众进行的灾难教育,使民众具有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此外灾 区驻扎部队、消防人员、警察和预备役官兵是自救互救的中坚力量。救灾实践表明,有组织的自 救互救能有效节约救援时间,降低死亡率,并在后期可成为自觉持久进行的救助工作。
在鼓励群众性自救互救积极开展时,应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盲目图快而增加不应有的伤亡。 开展救援工作时,可通过被埋压人员亲属,邻里的帮助,迅速判断、查明被埋压者的位置,或者根 据被埋人员呼喊、呻吟、敲击管道墙壁的声音、露在瓦砾堆外的肢体及留下的血迹初步判断被埋 压的位置后进行解救。救人时要首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以准确、轻巧、快捷的动作使头部暴露,清 除口鼻内的灰尘和异物,随后暴露胸腹部。如有窒息,应及时实行人工呼吸。如果不能自行挣脱 危险环境,不应强拉硬拽,应尽快暴露全身查明伤情,进行急救、包扎固定后,迅速采取适宜方式 搬运至医疗救护服务中心。
三、现场救援
地震发生后最紧迫的任务是保障救援队伍和设备尽快到达现场对大量被埋压人员实施挖 掘,对解救出的掩埋于废墟下的伤员就地急救,争取尽快使受灾人员脱险。解救被埋压的人员 时,营救人员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运用红外线(如HY2813JC是一款带视频记录功能的生命 探测仪)、探测犬等探测设备及时寻找被埋压人员,找到后尽量用手工方法进行营救,利用工具时应避免使建筑物再次坍塌,误伤受害者和救援人员。如无法接近被掩埋者,应先建立生命通 道,给予必需的空气、水、食物等。可接近被埋压者后,首先暴露被埋压者头部,清除其口腔异 物,保持呼吸畅通。应避免过于用力拉扯难以摆脱压迫物的被埋压者,最好用特殊气袋和杠杆 等支撑压迫物以协助被埋压者逃脱。解救出后应检查是否有损伤、出血,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 中常见的伤害。地震救援最初的72h常被称为“黄金72 h”在这个时间内施救效果较明显,但 在地震真实发生时,抢救组织初期往往处于混乱阶段。地震现场由于瓦砾堆积,道路被塌落的 建筑物、广告牌、倒塌的电线杆和抛锚车辆等所阻塞,救援人员、车辆、设备难以开进现场;其 次,通信的中断使灾民和救援人员,救援人员和指挥组织难以及时沟通;供水、供电中断以及可 能发生的次发性灾害和频繁的余震也会为抢救工作增加难度,使遇难者和救援人员面临伤害 的危险;此外,大量人员伤亡会使灾区行政机构职能丧失,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如医院等遭到严 重破坏和医务人员的减员,可直接导致现场抢救工作难以立即有效地展开。
在抢救工作初期,必须迅速建立起现场指挥系统和组织机构,及时领导现场开展抢救工作。 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尽快将众多伤员分为不同等级,按伤势的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展开现场医 疗急救和梯队顺序后送,使轻伤员迅速脱离现场,重伤员及时得到救治,从而提高灾害救援效率, 积极改善预后。同时,迅速通过流行病学方法掌握灾情和人员的伤亡分布情况,例如通过检伤分 类可以从宏观上对伤亡人数、伤情轻重和发展趋势等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估,以便及时、准确地向 有关部门汇报灾情,指导灾害救援,决定是否增援。在灾害现场每位伤员均应进行检伤分类,确 定其伤情等级,决定是否需要给予优先救治和后送,对重伤员的全身伤情和局部伤情的变化进行 动态观察,对照比较创伤评分,有助于全面、准确地判断伤情的严重程度,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四、急救处理
地震中常见的急症包括窒息、机械性因素引起的多部位损伤、出血或创伤性休克等。在现场 对抢救出来的伤势较重或处于濒死状态的伤员,为减少受灾者的伤残或死亡,应进行及时正确的 现场急救,如心肺复苏抢救等。
1)对于窒息和呼吸道梗阻的伤员,在抢救前应迅速了解伤情,以头面部、颈部、胸部、脊柱为 重点进行系统检查,了解脉搏、心跳、呼吸等体征,针对埋压阻塞、肋骨骨折、血气胸等不同病因进 行急救以维持呼吸道畅通。如果发生中毒或合并外伤及其他损伤,应在恢复呼吸道畅通的同时, 针对不同病因实施相应的急救措施。经初步急救待体征较为平稳后,转移到安全、通风、保暧、防 雨的地方继续救治。病情稳定好转后,由医护人员后送至后方医疗机构。
2)对于开放性创伤、外出血者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控制出血直接关系到抢救措施的成 功与否。现场应急常采用指压法,但不能持久,仅适用于急救。控制伤处外出血最有效的止血方 法通常为加压止血法,即将敷料加压于出血部位,或者使用止血带止血法,如橡皮止血带等,止血 过程中应间隔一定时间放松绷带以预防末端肢体坏死。止血后将伤口或创面及时包扎好,以免 污染创面且有利于后送搬运。
3)对不同部位的骨折、关节损伤和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者,应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固定范围 包括伤部的远、近端两个关节,在灾难发生的特殊情况下,固定所用的夹板可就地取材,例如利用 断裂的但表面光滑的树枝,木板等。固定后应注意观察血液循环,如伤者出现剧痛、麻木,或伤肢 末端苍白、发凉、青紫,应及时松开重新进行固定。同时应按照不同伤势、伤情对伤员进行分类分 级,然后送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对开放性骨折者,不适合做现场复位,以防组织二次损伤,一般 采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简单固定后进行后送;对挤压伤,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如果创伤面积较 大应先进行清洁,然后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同时,对于创伤严重且创伤面积较大的伤员,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的发生。
4)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有效血循环容量锐减而随之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地震发生时被 倒塌的建筑物、家具砸伤极易造成严重的大范围组织破坏、大血管损伤、骨折、内脏损伤,这些 损伤均可能引起大出血,进而造成创伤性休克。此外,长期被困于倒塌建筑物下的伤员在遭受 饥饿、脱水、疲劳、精神创伤等状况的时候也可造成休克。对创伤性休克伤员的急救处理主要 包括冬天保暧,夏天通风;伤员应取平卧位,避免头低脚高;保持衣领腰带宽松不紧绷;对清醒 的伤员可予以适量饮水,但不宜过多;及时妥善的包扎止血也便于减轻休克。
5)挤压伤综合症,主要指肌肉等组织在较长时间严重挤压作用下会造成局部缺血、坏死,发 生横纹肌溶解,进而导致大量肌纤维蛋白人血阻塞肾毛细血管导致急性肾损伤和肾衰竭,出现少 尿、血尿和休克,地震中挤压伤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在地震救援中对肢体长期受压 并出现肢体严重缺血表现的伤员应及时采取截肢处理挽救生命。
五、早期救治
早期救治是指在地震灾区的医疗机构以及临时设置的医疗救援点对伤病员开展的救治工 作,主要负责第二线的救护医疗,以减少伤残和死亡。经第一线急救处理送来的伤病员,或未经 处理直接送来的伤病员,在接收后首先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重点抢救危重伤员,突击治疗轻 伤员。可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设置不同的医疗区,并针对相应损伤调配专业技术强的医务人员 负责救治工作。如内脏损伤为第一医疗区;骨折伤为第二医疗区;软组织伤为第三医疗区;颅脑、 脊柱损伤为第四医疗区;其他为第五医疗区。只需一般处理的,均送人轻伤员室。凡需手术急救 者直接送人手术室。有休克症状的直接送人抗休克室。
六、伤员后送
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由于伤员数量多、伤情复杂、伤势严重,无法做到完善的就地救治,食 宿、医疗和公共卫生都面临巨大的困难。因此,伤员后送就成为了重要的环节。地震灾区大规模 救援和后送常采用军队作战模式进行。以唐山大地震实践经验为例,主要后送方式有三种,包 括:飞机后送、卫生列车后送和普通客车后送。其中,飞机运输由于其速度快、容量大的特点,成 为各国在灾难发生后所采用的最普遍且理想的后送方式。不同的后送途径在合理调配的前提 下,能够保证伤员及时有序地后送至后方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