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一)-灾难的自救及互救原则及操作方法


    海啸是短期内强烈的海水波动现象,最常见的引发原因有海 底强烈地震或火山爆发,以及水下或海岸大规模滑坡。
 
 一、海啸灾难的特点
 
    1.破坏性大、波及范围广
 
    海啸发生时,震荡波在海面上会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 远的地方。它以每小时600~1000公里的高速,在毫无阻拦的洋 面上驰骋1万~2万公里的路程,在进人大陆架之后,由于海水深 度急剧变浅,海啸波高骤增,可达20~30 m,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 性的灾害,海啸能够携带海底沉积物、船只、树木等重物一直冲人 海岸线以上几百米的地方,登陆时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60公里,摧 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破坏力极大。因此,在海啸来临之前 组织人员撤离海岸并向海拔高的地区撤退是最有效的降低海啸损失的方法。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深海中海底起伏不大的情况下,由于 海啸引起的海波主要沿水平方向高速运动,所以波高很低,没有破 坏性。因此,当海啸发生时,远在外海的船只反而非常安全。
 
    2.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海啸的先行波到达之后,常常伴有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这段 时期实际上蕴藏着危险。许多人等海浪退去后,会跑去岸边捡拾 被海浪冲上来的贝壳等海洋生物,结果很可能因无法及时向远离 海岸的方向撤离,错失逃生的最佳时机。
 
    3.具有可预测性
 
    人类不能控制海啸的发生,但是可以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 和减少海啸所造成的损失。目前,基于地震波沿地壳传播的速 度远比海啸波的运行速度快这一原理,我们已经能够通过地震 监测系统预警由地震引发的海啸,在海啸到来数十分钟乃至数 小时之前的“时间差”内进行提前预报,从而预防海啸或减轻海啸的危害。
 
 二、海啸造成的伤情特征
 
    1.溺水
 
    溺水是指大量水被吸人肺内,引起人体缺氧窒息的危机病症。 海啸来临时,凶猛的海浪把人卷入大海后,人若短期内无法将头保 持在水面之上,会本能地屏气,引起潜水反射(呼吸暂停、心动过缓 和外周血管剧烈收缩),保证心脏和大脑血液供应。继而,出现高 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刺激呼吸中枢,进人非自发性吸气期,随着 吸气,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充塞气道导致严重缺氧、高碳酸血症 和代谢性酸中毒,由于海水中氯化钠含量达3. 5%,渗透压为血液 的3~4倍,当海水渗人肺部后,循环系统内大量液体会因渗透压 的改变进一步加重肺内分流,引起肺水肿并导致血液浓缩。而且,高渗透压的海水灌人溺水者胃中,会产生明显的电解质紊乱。
 
    2.低体温
 
    特别是在较为寒冷的秋冬季节,低温海水浸泡导致的低体温是 落水人员生命的最大威胁。落水人员体热丧失的速率取决于水温 以及防护衣服的性能等。早期,机体通过收缩体表血管以减少通过 皮肤的散热,同时通过颤抖产热,共同达到维持体温的目的。当中 心体温降至35°℃时,上述保温、产热机能将逐步丧失,导致体温下降 速度加快,落水者将表现为乏力、麻木、言语困难、共济失调、定向障 碍、精神紊乱等;当中心体温低于32℃时,落水者将失去知觉,皮肤 发绀,肌肉僵硬,瞳孔散大,心律失常,心跳微弱,最终死亡。
 
    3.挤压综合征
 
    人体四肢或躯干等肌肉丰富的部位遭受重物(如石块、土方 等)长时间的挤压后,受压部位肌肉因血液循环被阻断而发生坏 死,经救援解除压迫后,坏死的肌肉会释放大量有害物质如肌红蛋 白、钾离子、镁离子及酸性代i射产物,随恢复的血液循环进人体内, 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为特点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虽然海啸造 成的建筑物倒塌在海水淹没的区域相对于地震和未被海水淹没的 地区而言,会因海水对倒塌破坏物体的浮力使得挤压力有所缓解, 但挤压综合征仍然是海啸灾难中威胁受灾民众生命安全的重要伤 情之一。一般情况下,受压时间越长、物体越重,受压部位越广泛, 挤压综合征就越严重。解压后受压部位肢体肿胀,皮肤有压痕,变 硬,皮下淤血,严重者受压肢体运动失灵,血压降低,甚至发生休克。
 
    4.机械性损伤
 
    海啸引起的房屋建筑坍塌还会造成人员各部位的创伤,如颅 脑、脊椎、四肢的创伤,且往往为复合伤,伤情较为复杂。尽管损伤 的部位和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直接威胁受伤人员生命的 主要是呼吸循环功能不足、休克和大出血。在不同类型的创伤中, 三种威胁常并存,需在创伤救治过程中优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