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术(一)-现场急救基本技术


    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 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其目的 在于保护脑、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心肺脑复苏学同其他科学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845年苏格兰外科医生托塞科首 次采用口对口呼吸,成功的复苏了一名因吸人烟雾而呼吸暂停的矿工,但未被临床医生所接受。 随后的100多年里相继提出100多种人工换气的徒手技术,直至1958年美国发明了 口对口呼吸 法,经实验证实此法简单易行,可产生较大的潮气量,被确定为呼吸复苏首选的方法。1954年 Zoll和Kouwenhowen成功地研究出一种体外电休克除颤技术,1956年Zoll首次报道应用电除颤 技术成功抢救了一名心室颤动患者。1956年Kouwenhowen报道胸外心脏按压成功。至此口对 口呼吸法、胸外心脏按压及体外电除颤技术,构成了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20世纪80年代脑复 苏又被提到复苏的前沿,因为脑复苏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心肺复苏成功后病人的生存质量。因此 把心肺复苏与脑复苏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人们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从而诞生了心肺脑复苏。
 
    对于战创伤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一般患者本身并无严重不可修复的器质性病变或损伤,经 积极的心肺复苏后一般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必须积极救治。其治疗原则为首先必须争分夺 秒地建立有效氧合血液循环,提高心排量,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供,并积极治疗导致心搏 骤停的原发病和复苏过程中的并发症。目前心肺脑复苏分为3期:
 
    第一期: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此期包括3个步骤:A(airway )畅通气道;B (breathing )人工呼吸;C(circulation)人工循环。
 
    第二期: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此期除继续基本生命支持外,还包括下列三个步骤:D(drugs )即药物与输液;E(ECG)心电监护;F(fibrillation treatment)室颤治疗。
 
    第三期:延续生命支持:此期继续加强监护和生命支持,治疗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发病和并发症,最重要的是脑复苏,包括以下3个步骤:G(gauge)病情评估;H(hunan mention)脑复苏;I (intensive care)加强监护,主要是复苏后期的医疗和护理。
 
    上述的分期不能截然分开,按步进行,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具体操作。
 
    (一)创伤性心搏骤停的现场救治
 
    1.心搏骤停的原因和判断
 
    心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栗血功能丧失,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 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是临床上最严重的急症。心搏骤停的病人心 脏原本健康或虽有某种疾患,但心功能基本正常,并无栗衰竭的表现,因此有别于病程晚期临终 前的心脏停搏。
 
    (1)心搏骤停的原因 导致心搏骤停的原因很多,平时按其发病原因不同分为心脏本身病 变和心脏外病变,而其中以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最为常见。在战创伤中多见的原因有如下情况:
 
    1)严重创伤及急性大量失血(或合并心包填塞)。
 
    2)各类严重休克。
 
    3)头、颈、胸部战创伤引起的气道梗阻、肺泡缺氧(如肺水肿),严重气血胸。
 
    4)吸人对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或含氧浓度过低的气体。
 
    5)淡水或海水淹溺。
 
    6)脑外伤或高位脊髓伤合并脑疝形成或呼吸肌麻痹。
 
    (2)心搏骤停的一般临床表现
 
    1)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多在心搏骤停后10~20 s内出现),面色由开始苍白迅速呈现发绀。
 
    2)颈动脉波动消失,触不到颈动脉搏动(立即出现)。
 
    3)心音消失(立即出现)。
 
    4)血压测不出(立即出现)。
 
    5)呼吸骤停或呼吸开始抽泣样逐渐缓慢继而停止(立即或延长到60 s后停止)。
 
    6)双侧瞳孔散大(30~40 s后出现)。
 
    7)四肢抽搐(40 s后出现或始终不出现)。
 
    8)大小便失禁(60s后出现)。
 
    以上各项以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发绀和颈动脉搏动消失而触不到最为重要,应以此考虑为 心搏骤停,并立即进行CPR。
 
    (3)心电图表现
 
    1)心室纤颤:心室肌呈不规则蠕动,无有效的射血功能,心电图上呈不规则锯齿样波。
 
    2)心室静止:心电图呈一水平直线,或仅有P波而无QRS波。
 
    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现缓慢、低幅而宽的不典型心室波,但不能引起心室收缩活动。
 
    (4)心搏骤停的判断 对心搏骤停的诊断特别强调快和准。在战创伤救治的条件下只能凭下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30 s内做出准确的判断:
 
    1)原来清醒地伤员突然神志丧失,呼之不应。
 
    2)摸不到大动脉搏动(颈动脉或股动脉),听不到心音,测不到血压。
 
    3)自主呼吸在1~2次挣扎后随即停止,面色苍白或发绀。
 
    4)瞳孔散大,反射消失。
 
    5)伤口或创面的出血或渗血停止。
 
    在一般伤员中,凭上述1 )、2)点即可做出判断。在全身麻醉或使用肌松药的伤员中,只能以 第2 )点为主。用过缩瞳药(吗啡、氯丙嗪)或扩瞳药(阿托品、东莨菪碱)者,瞳孔的征象仅能做参 考。总之,在诊断心搏骤停时要沉着冷静,忌反复慌乱测血压或听心音;忌临时更换血压计或听诊器;忌临时请示上级医生或请会诊,或来回寻找心电图机。做到分秒必争,以免浪费宝贵的时 间而丧失复苏机会。
 
    2.心搏骤停的现场救治
 
    心搏骤停的现场救治,主要是进行基础生命支持(BLS)。其主要目的是采取有效措施,建 立有效的氧合血液循环,维持重要脏器的供血、供氧,支持基础生命活动,为进一步复苏创造条 件。速度是成功的关键,如果能在4分钟内施行CPR,而且能在8 min内得到ALS,则可有较高 的复苏成功率。因此,心搏呼吸骤停发生时,现场目击者应立即对患者施行BLS。
 
    (1)判断神志和畅通气道(assessment+airway,A)在施行CPR前,首先是判定,只有患者 确无心搏呼吸时才可施行CPR,以免给非心搏呼吸骤停病人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和严重后果。
 
    1)意识判定:抢救者应轻拍或轻摇患者肩部并大声呼喊:“你怎么啦~”如果认识可直呼患 者的名字;卩无反应,可立即用手指甲掐压人中穴或合谷穴约5s;仍无反应者可判断为意识丧失。
 
    注意 ①判断时间应在5~10 s,不可过长;②摇动肩部不可用力,以防加重骨折等损伤;③患者出现眼 球活动、四肢活动或疼痛感后应立即停止掐压穴位。
 
    2)立即呼救:在确认意识丧失后,应立即招呼周围的人来协助抢救;如有条件(第二目击者、 电话)应立即拨通“120”急救电话,并准确的告之下列情况:发生的地点、病人的情况、巳经采取 的急救措施和需要紧急处置的具体要求。
 
    3)患者体位:为使复苏更为有效,患者必须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头、颈、躯干应平卧无扭 曲,头部位置不能高于胸部。两臂放在身旁。如患者俯卧,翻转病人时,头、肩和躯干应在同一平 面上,将病人作为一个整体翻过来,避免头颈部外伤患者造成颈髓损伤。
 
    抢救时抢救人员应跪于患者肩部水平(多位于患者右侧),抢救者不需移动膝部就可依次实 施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压。抢救时应将患者手臂举过头,拉直双腿,注意保护好颈部。
 
    4)畅通气道:无意识患者,舌后坠是最常见的气道堵塞的原因,会厌部肌肉松弛也可造成气 道堵塞。因此呼吸道通畅是取得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常用的开放气道的方法如下:
 
    a.仰头抬颏法: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上,手掌用力向后压,使头尽力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 将颏部向前抬起,以帮助头后仰。抬高程度以病人唇齿未完全闭合为限。注意不要将手指压向 颏下软组织。
 
    b.双手抬颌法:对疑有颈外伤患者,托颌手法开放气道更为安全,因头不用过度后仰。用双 手(一边一只)紧抓患者下颌角托起,一面使头后仰,一面将下颌骨前移。抢救者的肘部应放在患 者仰卧的平面上。此法不易与人工呼吸相配合,要有经过训练的医务人员方能掌握。
 
    在畅通气道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口内有异物或呕吐物,应将其除去,但不应耗费过多时间。 流体或半流体可用食指、中指裹以纱布擦去,固体则用食指作成钩状取出。
 
    5)判定呼吸:保持气道开放的同时将耳贴紧患者口和鼻,注意胸、腹的起伏,聆听排气声以 及感觉气的流动。如胸、腹无起伏,无空气排出,则无呼吸,此判断过程只能耗费3~5 s。若无呼 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部分患者因呼吸道不通畅而发生窒息,以至心跳停止。往往在畅通呼 吸道后,呼吸恢复,而致心跳亦恢复。
 
    (2)人工呼吸(breathing)人工呼吸是利用人工的方法使气体有规律地进人和排出肺脏, 供给足够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在BLS时,以口对口法进行人工呼吸快速而有效。在畅通呼 吸道,判断伤员无呼吸后,即应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1) 口对口人工呼吸:在保持气道通和病人口部张开的情况下进行。畅抢救者一面用仰头抬 颏法保持气道通畅,同时用放在前额上的拇指和食指夹住患者鼻翼使其紧闭,从而防止空气从鼻 孔逸出。抢救者作一深吸气,并用自己的双唇包绕封住患者的嘴外部,形成不透气的密闭状态, 再用力吹气。一次吹气完毕后,应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眼视病人胸部,吸人新鲜空气,以备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放松捏鼻的手,以便伤员从鼻孔呼气。此时伤员胸部向下塌 陷,有气流从口鼻排除。
 
    注意事项
 
    a.口对口呼吸时可先垫上一层薄的织物,或专用面罩。
 
    b.每次吹气须有适当时间(1.5~2 s),通气量一般在800~1200 ml,不要过大。吹气过速或 气量过大可造成咽部压超过食道开放压,使空气进人胃部引起胃扩张,对复苏不利。
 
    c.复苏开始时先给两次初始通气,使肺较好的膨胀。
 
    d.吹气时暂停按压胸部。
 
    e.儿童吹气量视年龄不同而异,以胸廓上抬为准。
 
    f.无论单人操作或双人操作,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的比率均为2: 30。
 
    g.有脉搏而无呼吸者每5s吹气一口。
 
    h .在做口对口呼吸之前应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血液或其他异物。
 
    2) 口对鼻人工呼吸:在某些病例,不能进行口对口法人工呼吸时(如牙关紧闭口部不能张 开,口部严重外伤等),可进行口对鼻法人工呼吸。
 
    方法:抢救者用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上使其头后仰,另一只手抬起患者下颌并使口闭合,抢 救者深吸气后用双唇包绕患者的鼻部使之密封,再向内吹气,呼气时则让嘴部张开。
 
    注意点同口对口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有效的指征:①吹气时可见胸廓抬起,呼气后复原。②吹气时术者可感到患者气 道阻力呈规律性升高。③呼吸时可感知和听到呼出的气流。
 
    (3)人工循环(circulation)建立人工循环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促使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并使 人工呼吸后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从肺部血管流向心脏,再经动脉供给全身主要脏器,以维持重要 脏器的功能。人工循环建立的方法有两种:闭式按压和开胸按压。
 
    1)脉搏判定:抢救者应该用直接压迫和适当的敷料压迫止住可见的出血。在开放气道和进 行人工呼吸后,抢救者应该触摸颈动脉搏动是否存在,如果10 s内没有搏动就开始胸外按压。检 测方法:一只手置于前额保持头后仰,另一只手的2~3个手指触到患者喉部的甲状软骨,然后 手指下滑到颈侧面气管和颈外斜肌之间的沟中,即可触到颈总动脉。按压脉搏区要轻,以免压迫 颈动脉窦。如无搏动为心搏骤停,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触不清搏动时应结合无意识、无呼 吸、面色苍白或发绀、瞳孔散大等来判断。
 
    2)胸外心脏按压:
 
    a.按压部位:按压胸骨中下1/3交界处。
 
    b.患者应仰卧在硬板床或地上。如为弹簧床应在患者背部垫一硬板。
 
    c.快速确定按压部位的方法:用靠近患者腿部一侧手的中指及食指,放在抢救者一侧的肋 弓下缘;手指沿肋弓上行到达肋骨与胸骨剑突之间的切迹处;中指置于切迹上,食指在其旁;将另 一只手的手掌根部放在切迹上的食指旁,掌根长轴置于胸骨长轴上,这样可以保持按压的主要力 量在胸骨上,并减少肋骨骨折的机会。第一只手离开切迹处,放在第二只手上。手指可以伸直或 相互交错,但必须离开胸部。
 
    d.正确的按压方法: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位于双手正上方,使每次按压都垂直压在胸骨 上,按压利用髋关节为支点,以肩臂的力量向下按压。成人患者按压深度至少5 cm。按压频率至 少100次/分。每次按压后压力必须全部放松,靠胸廓弹性恢复正常位。放松/按压时间为1: 1, 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按压时双手不要离开胸部,以免手的位置改变。按压时应随时注意有无肋 骨或胸骨骨折。
 
    无论是胸外或胸内按压心脏,按压心脏有效的表现:①大动脉能触摸到搏动;②可测到血压,收缩压>8. 0 kPa(60 mmHg);③发绀的口唇渐转为红润;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甚至出现自 主呼吸。
 
    3)胸外按压时的循环生理:
 
    正确实施胸外按压,收缩压峰值可达13. 3 kPa(100 mmHg)以上,但舒张压较低,颈动脉平均 压很少超过5. 3 kPa(40 mmHg),胸外按压产生的心排量通常只有正常的1/4~1/3。
 
    胸外按压使血液流动的机制,有“心泵学说”与“胸泵学说”两种。“心泵学说”认为胸外按压 对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的心脏产生直接压力,引起心室内压力的增加和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从 而使血液流向肺动脉和主动脉。巳有研究表明高冲量、高频率的胸外按压有较高的心搏量和冠 状动脉血流,指出在胸外按压最初5 mm,有瓣膜运动和心脏压缩。“胸泵学说”则认为胸外按压 使胸腔内压力升高并平均地传导至胸腔内所有的血管结构,由于动脉不萎陷,压力几乎可全部从 胸腔内动脉传导至胸腔外动脉,而完好的静脉瓣和静脉萎陷,阻止压力完全传至胸腔外静脉,于 是产生了胸腔动静脉压力差,使血液流动。浮动胸壁患者CPR时动脉压不增加,除非用条带来 固定胸壁增加胸内压;心脏停搏者在意识丧失前令其咳嗽,能保持清醒,有人研究此时收缩压可 达13. 3 kPa(100 mmHg),咳嗽主要是增加胸内压;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CPR时,二尖瓣和三尖 瓣保持开放,支持心脏只是一个被动的管道而非栗的作用。以上研究均支持“胸泵学说”。目前 多数学者倾向“胸泵学说”,但心泵机制不能排除。此外,胸外按压时机械刺激心脏收缩也可能是 血液流动的机制之一。
 
    (4)电除颤(defbnlation )早期除颤在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0年2月美国西雅图心肺复苏与心脏急救国际会议将早期除颤作为BLS的重要步骤。目前 巳将现场CPR的步骤由A、B、C扩展为A、B、C、D。在心搏骤停患者中,80%以上均为室颤,故 CPR时电除颤越早越好。如能在2 min内给心搏骤停病人施行电除颤,可使CPR成功率提高到 60%~70%,1mn内施行电除颤心肺复苏成功率可达80%。现有一种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只需经过简单培训,非医务人员也能使用,但目前国内尚未普及。(详见高级生命支持)。
 
    (5)单人心肺复苏的抢救步骤
 
    1)首先判断昏倒的人是否有意识。
 
    2)如无反应,立即大声呼救周围的人帮忙。
 
    3)迅速将伤员仰卧位放置在地上或硬板上。
 
    4)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
 
    5)判断病人有无呼吸(根据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取消一听,二看,三感觉)。
 
    6)如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吹气两次。
 
    7)保持头部后仰,检查颈动脉是否有搏动。
 
    8)如有脉搏,表明心搏尚未停止,可仅做人工呼吸,10~12次。
 
    9)如无脉搏,立即在正确定位下作胸外按压。
 
    10)每作30次按压,需做2次人工通气。如此反复,直到有人协助抢救或专业医护人员 赶到。
 
    11)如用救护车运送病人,应持续心肺复苏,中断时间不能超过5 s。
 
    (6)双人心肺复苏的抢救步骤双人心肺复苏是指两个人同时徒手进行心肺复苏,即一人 进行人工呼吸,另一人进行胸外按压。此法一般由专业人员进行,二者可互换位置及操作,但中 断时间不能超过5 s。具体要点为:
 
    1)两人必须协调配合,吹气应在胸外按压的松弛时间内进行。
 
    2)按压的频率为至少100次/分。
 
    3)按压与呼吸的比例为30 : 2,即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4)人工呼吸者除需通畅气道、人工呼吸外,还应观察颈动脉搏动及瞳孔变化情况。
 
    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是否终止复苏,应以患者对复苏有无血管效应为根据,复苏持续时间 的久暂则不能作为依据。
 
    3.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在急救中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可以根据以下四方面综合考虑。
 
    (1)大动脉搏动胸外按压有效时,每一次按压可以挨到一次博动,如股动脉或颈动脉。如 若停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应继续胸外心脏按压。如若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跳动,则说明患者心 跳巳恢复。有条件时可监测肱动脉血压,如按压有效,血压可在60/40 mmHg左右。
 
    (2)观察瞳孔复苏有效时,可见瞳孔由大变小,如瞳孔出小变大、固定、角膜浑浊。则说明 复苏无效。
 
    (3)观察面色(口唇)复苏有效、可见面色由发绀转为红润:如患者面色变为灰白。则说明 复苏无效。
 
    (4)大脑活动复苏迹象复苏有效,可见患者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对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 手脚开始抽动。肌张力增加。
 
    自主呼吸出现,并不意味可以停止人工呼吸。如果自主呼吸微弱,应仍然坚持口对口呼吸或 其他呼吸支持。
 
    4.终止心肺复苏的指标
 
    现场CPR应坚持连续进行,在现场抢救中不能专断地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
 
    (1)现场抢救人员停止CPR的条件
 
    1)自主呼吸及心跳巳有良好恢复。
 
    2)有其他人接替抢救。或有医师到场承担了复苏工作。
 
    3)有医师到场,确定患者巳死亡。
 
    急救人员将患者用救护车运送去医院途中,必须坚持持续不断做CPR,并保证CPR的质量。
 
    (2)医院内如有条件确定下列指标,方可考虑终止CPR
 
    1)脑死亡:脑死亡是脑的功能完全丧失,大脑、小肺、脑干的神经组织全部处于不可逆状态。 脑死亡患者深度昏迷,对各种刺激完全无反应。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如下:
 
    a.表现为深昏迷,对任何刺激无反应,无任何自主活动。
 
    b.自主呼吸不能恢复。
 
    c.瞳孔扩大、固定。
 
    d.脑干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睫毛反射等完全消失
 
    2)无心跳及脉搏:有以上的临床表现,加上无心跳,再加上巳作CPR 30 min以上,或心电图 型呈直线可以考虑患者真正死亡,可终止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