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后的暴发调查-灾后卫生防疫


    灾难事件发生后,如果群众的生存环境没有有效改善,疫病流行因素没有被有效控制,则在 某些区域会出现短时间内同类症状病人迅速增多的现象,在流行病学上称之为疾病暴发。而针 对疾病暴发的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并以迅速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为目的现场工作称为暴发 调查。暴发调查应该在疾病暴发的第一时间展开,越早开始疫情越容易控制。例如,2010年1月海地发生7.0级强烈地震,25万人丧生,无数人无家可归,生存环境极度恶化,之后因局部地区 卫生条件恶化又继发霍乱流行,此时就应立即在疫情发生地进行霍乱的暴发调查,以迅速明确霍 乱在该地流行的主要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扑灭疫情。下面是暴发调查的相关内容。
 
    (一)进入现场前获取初步信息
 
    流行病学工作者在开始现场调查前,往往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工具从疫情发生区域 或收治患者的医院获得如下信息,这些资料将为后续的现场调查提供重要的工作思路,也为出发 前的充分准备奠定基础。
 
    1)患者可能的诊断,并进一步了解可以证实的接触史、诊断相关症状和实验室资料。
 
    2)流行发生的现状,详细询问以下资料:巳知病例数;病例在人群、地点和发作时间上的分 布;初步估计发病率和疫情发展的趋势;目似的事件有否在灾前或邻近区域出现过。
 
    3)灾区能获得的用于调查的资源,包括人员、车辆、办公空间和实验室设备等。
 
    4)估计当地需要的各种帮助。
 
    5)针对目前疾病暴发的现状,复习最新文献和背景资料,准备调查表和物资设备等。
 
    (二)进入现场后收集发病和暴露信息
 
    现场调查队伍一旦准备完毕,就应迅速进人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流调的现场工作往往 异常复杂,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甚至有时获得的信息和进人现场前了解的信息不相对称。为 了快速对现场的疫情有所了解,并确定初步的预防控制措施,流行病学工作人员往往在现场先进 行初步调查。主要工作包括:
 
    1)向灾区主管或有关部门联系接洽,取得他们的配合和支持。
 
    2)再次核实诊断或诊断不明的问题。调查者要亲自访视病例,必要时向有关专家咨询,询 问病例的临床特征,收集诊断标本,以及了解当地同时有哪些疾病发生(判定有否误诊)等。只有 准确核实病人的疾病情况,才能准确判断疫情的严重程度。
 
    有时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比较困难,或者非常耗费时间,流行病学工作者往往需要制定以症状 为基础的诊断标准,如2003年非典型肺炎的诊断标准就是以发热、咳嗽、X线和接触史为基础的 症状诊断标准,这样做有利于迅速开展疫情的流调和防控工作。
 
    3)确认流行是否发生。流行的发生有时会因为以下假象而造成错误判断:①流动人口增加 引起病例数增加,但发病率并未增加;②误诊、重复报告、新诊断程序敏感性增加、漏报减少、老病 例误做新病例等使得报告病例数增加。
 
    4)获得描述疾病的发病率资料。主要通过病例调查获得病例(分子)数量,同时获得灾区目 前总人群人口(分母)资料,从而计算发病率、病死率等,可判断流行的严重程度。如果灾区人口 数量大、分布面积大,可以采用抽样的方法。
 
    5)设计病例调查表,收集患者信息。调查表应包括如下信息:①个人资料:姓名、年龄、性 别、民族、住址、居住年限和职业等;②临床资料:发作、住院、痊愈或死亡的日期,诊断依据(疾病 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目前结局;③流行病学资料:既往史、接种史、接触史、可能 暴露的日期、可能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等;④处理措施:临床治疗情况,预防处理情况等。
 
    6)调查环境、相关事件和可疑标本等,获得有关暴露因素的资料。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等 相关事件往往也为疫情的病因推断等工作提供线索,如约翰.斯诺发现伦敦宽街的霍乱流行就 和某些水井的分布存在相关,从而确定霍乱病原来自井水。
 
    (三)初步分析资料并提出假设
 
    根据初步调查的疾病资料,围绕流行病学的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 疫情的病因假设,并提出和实施初步控制措施。其内容如下。
 
    (1)分析病例的人群特征 如人员类别(是否流动人口)、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最近活动、饮水、饮食情况等。这是因为:年龄可能与既往暴露经历或免疫力有关,职业人群的病例聚集提 示特定的职业暴露,性别或民族的病例聚集也提示可能的暴露来源。此外,还需要考虑当地居住 年限短的人是否来自流行区。
 
    (2)分析病例与非病例的空间分布 空间类型可以包括:居住地、工作地、疾病发作地、娱乐 地、学校或餐厅等。可以从相关部门或渠道获得不同背景的地图,如道路、河流、城市、供水、下水 道、地形、海拔、街区、学校、农田、森林、公园、住宅区、牛奶或食品运输线路等。
 
    (3)分析病例的时间分布 绘出流行曲线。
 
    (4)明确暴露日期、发病日期和潜伏期 病例经历的时间序列是:暴露、潜伏期、发病、诊断、 痊愈或死亡。暴露日期的确定有助于确定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潜伏期的确定有助于确定免疫时 机,可以和暴露日期来确定发病时间,也可以和发病时间联合来倒推暴露时间。三者之中,病人 的发病时间往往可以根据首发症状的时间来确定,并绘制病例发病的流行曲线,然后推断疾病发 生的潜伏期和暴露时间。一般而言,如果确定的体征和症状作为发病的基本标准,则该标准可作 为发病的时间标志。诊断和报告日期受到的人为影响因素较多,住院、痊愈和死亡日期受到的局 限更大,同暴露日期关系不大。
 
    (5)流行曲线的解释 急剧升高的流行曲线常常意味着单次暴露,因为多数人集中发病,往 前推一个潜伏期,暴露时间也较集中。如果流行曲线有几个波峰,表明同源流行可能有几次暴 露,蔓延流行病例成批(分代)出现,甚或有几个致病因子分别作用等。例如,某地甲肝爆发流行 出现3个流行高峰,由此分别前推1个月(潜伏期),正好是3次大量供应毛蚶的日期。流行曲线 的下降意味着感染源的移走、易感者的减少或采取了控制措施等。流行曲线的延续可能表明对 起始感染来源或携带者的持续暴露。漏报、未识别和未报告病例可能歪曲流行曲线的真实情况。
 
    (6)病例的时间与地点分布的结合 在病例标点地图上,将不同时段发病的病例用不同的 颜色表示,可很好地呈现病例在空间上扩散的时间关系。
 
    (7)病例的暴露来源 由于人们的食品来源广泛,考虑暴露时常常需要注意远期和近期的暴 露因素,这些暴露因素可能受到疾病的潜伏期、人群的流动性以及食品和饮水的供应来源等的影 响。一般在病例发病日前的最长与最短潜伏期之间去寻找曾接触的可能传染源。例如,某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病例于2月20日发病,该病潜伏期2~10d,因此需要调查2月10~18日该病例与可 能传染源的接触情况。由于该病常见潜伏期为3~4d,所以调查2月16~17日为调查重点时期。对于人或动物传染源,还需要警惕传染源可能没有发病,这就有必要用特殊检查技术来发现 隐性感染,这些技术包括免疫学(抗原或抗体)、微生物学(形态或培养)或X线(疾病状况如肺结 核)检查等。如果传播涉及生物媒介,还要调查潜伏期内生物媒介的孳生情况。
 
    (8)建立疾病流行的病因假设 根据病例可能的暴露特征或经历,结合灾区环境调查等来 推断流行的初步病因假设。病因假设的内容应该包括致病因子和具体的传播途径等。如果疾病 诊断明确,一般致病因子就确定了,病因假设则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传播途径等。
 
    (9)制定初步的预防控制措施 早期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对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作用,越早采取措施挽救的损失越大,因此,在初步调查资料的分析之后就应制定合适的预防控制 措施。
 
    (四)深入调查以确证假设
 
    初步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比较片面,但缺乏科学的比较,有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因此,必须进一 步深人收集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如查明未曾发现的病例:轻型病例、漏报病例和接触者等;进行 更详尽的实验室检验等。
 
    初步调查的分析侧重于描述性研究,故往往缺乏更有效的对照,也缺乏严格的设计和统计学 显著性分析。所以,对病因及危险因素的判定存在很大偏倚,在深人调查中可以用病例对照研究和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分析,做出更加可靠的结论。
 
    (五)提出和采取控制措施
 
    1)根据调查的结论提出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并可对早期的应急措施做调整或补充。
 
    2)采取控制措施并评价其效果。采取干预措施后,可用日发病率下降作为暴发得到逐步控 制的指标。对于疾病暴发,更重要的是早期的应急性控制措施,以及针对病例的治疗和管理。在 暴发调查后期的控制措施,基本是“亡羊补牢”。
 
    要注意发病率的自然下降,这些并非控制措施的效果。发病率自然下降的因素包括流行高 峰后下降,感染来源自然消除(如污染食品销售完毕),大部分易感者已经发病或感染,或者大量 隐性感染获得了免疫力等。
 
    (六)写出总结报告
 
    (1)总结报告的意义总结经验教训,以为防止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以技术报告形式发表可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文献,以工作报告形式提交可为政府或卫生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2 )总结报告(技术性)的格式
 
    1)报告题目、作者及其所属单位。
 
    2)当地背景(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等)以及流行情况(问题)简介。
 
    3)调查方法、对象和其他资料来源。
 
    4)调查结果:临床诊断依据的结果(症状学、实验室检查等);发病分布的描述,流行曲线和 暴露日期的推算,传染源或传播因素的证据;控制措施及其效果;流行的病因假设的验证分析等。
 
    5)讨论:可能的病因学;传染源或传播因素、污染来源,控制措施的效果;结论与建议等。
 
    6)小结:有时可作为摘要放在报告前面。
 
    7)致谢:尤其是要感谢调查中给予支持和合作的单位与个人。
 
    8)参考文献。
 
    9)附录:重要的数据表格或有关证明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