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难措施-传染病爆发


    传染病疫情发生后,政府职能部门和各灾害救援力量必须在统一指挥调度下,快速采取各种 救难措施,包括传染病报告和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多种控制措施。
 
 一、稳定群众情绪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家园被毁、生存环境严重破坏使受灾群众遭受严重心理打击,此时若再 有病死率较高的传染性疾病爆发,必然会造成群众心理恐慌。因此,要正确引导新闻传媒,及时 发布疫情信息,防止谣言,同时解释群众疑问,指导群众做好个体防护,以稳定群众情绪,为救援 和防治工作创造良好氛围。
 
 二、上报疫情
 
    传染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的手段之一,也是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在发生自然灾 害或使用生物战剂后,应密切关注出现的第一例病人及其症状和体征并立即上报,它可能为即将 出现的传染病疫情提供线索。
 
    (一)传染病报告种类
 
    传染病的上报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包括甲、乙、丙三类共39 种。其中甲类是指鼠疫、霍乱2种烈性传染病。乙类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 流感、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 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 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以及新增的甲型H1N1 流感共26种。丙类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 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 感染性腹泻病以及新增的手足口病共11种。
 
    (二)传染病报告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和卫生防疫人员是 传染病上报的责任人。
 
    (三)传染病报告内容与要求
 
    传染病报告人在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后,应依法填写疫情报告 卡,将传染病爆发时间、感染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疫情的强度等情况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同时,对甲、乙、丙三类法定传染病的上报时间也有相应规定: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 的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 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2 h内,农村应于6 h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 告。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 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 h内、农村于12 h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 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应在发现后24 h内进行报告。
 
 三、管理和控制传染源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 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管理和控制传染源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流 行病学意义。
 
    (一)传染病病人
 
    由于传染病病人体内病原体浓度较高,并且经常出现打喷嚏、咳嗽和腹泻等临床症状而容易 将病原体排出体外,感染其他人或动物。因此,传染病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对传染病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一经诊断为传染病或疑 似传染病,就应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实行分级管理。只有尽快管理传染源,才能防止传染病在人 群中的传播蔓延。
 
    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按其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的关系 又可分为潜伏期、恢复期和健康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主要取决于其排出 的病原体量、携带病原体时间长短、携带者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防疫措施等。 由于这类人员没有出现临床症状而不易被察觉,但是却能持续排出病原体,在人群中感染他人, 因此对这类传染源的发现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价值。
 
    因此,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并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后。在饮食、托 幼和服务行业工作的病原携带者必须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久治不愈的伤寒或病毒性肝炎病原携 带者不得从事威胁性职业。艾滋病、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疟疾病原携带者严禁做献血员等。
 
    (三)动物传染源
 
    正常情况下,一些疾病的病原体只在自然界的动物间传播,然而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传给 人,使人被感染,这类疾病被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森林脑炎等。还有一些疾病在人和动 物间均可传播,并且由相同的病原体引起,称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狂犬病等。动物作 为传染源的意义主要取决于动物的种类和密度、环境中是否有适宜该疾病传播的条件,以及人与 受感染的动物接触的机会和密切程度等。
 
    对不同类型的受感染动物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既保证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也最大限度降低经 济损失,尤其对珍贵野生动物更应谨慎处置。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传染 源应予彻底消灭,如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以隔离治疗。此外, 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
 
    在灾区发现传染病疫情后,应尽快确定上述三类传染源,对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 能的所有人员进行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常见传染性疾病的潜伏期 和检疫、隔离要求见相关资料。
 
 四、切断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到侵人新的易感宿主前所经 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多种途径如空气、水或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土壤等进行传 播。对于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以及许多寄生虫病来说,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起主导作用的 预防措施,而其中又以爱国卫生运动和除四害(老鼠、臭虫、苍蝇、蚊子)为中心的一般卫生措施为重点。
 
    消毒(disinfection)是对传染病病人污染的环境、物品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 其中的致病性微生物以达到无害化程度,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广义的消毒包括 消灭传播媒介即杀虫措施在内,狭义的消毒是针对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而言。因此,消毒可以 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两大类。
 
    (一)预防性消毒
 
    预防性消毒是指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常用的方法有空气消 毒、饮水消毒、乳制品消毒等。
 
    (二)疫源地消毒
 
    疫源地消毒是指对现在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 致病性微生物,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 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 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
 
     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 毒。首先,应明确哪些传染性疾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较长时间 存活的疾病如霍乱、鼠疫、炭疽、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抵抗力较弱或 存活时间较短的疾病,如麻疹、水疸、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不需要进行终末消 毒。此外,进行终末消毒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等。
 
 五、保护易感者
 
    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其高低取决于 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比例的大小。一般来说,某地区新生儿比例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 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和免疫人口死亡等因素可以使人群易感性增加。而计划免疫的执行和传染病 流行则导致人群易感性降低。增加人群易感性,保护易感者不受感染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 效措施,常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免疫预防
 
    对传染病进行免疫预防有两种方法: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其中,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 流行的重要措施。此外,当传染病流行以后,对灾区群众或救灾人员进行被动免疫可以为易感者 提供及时的保护抗体,如注射胎盘球蛋白和丙种球蛋白可以预防甲型肝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 等。高危人群应急接种可以通过提高群体免疫力来及时制止传染病大面积流行,如麻疹疫苗在 感染麻疹3 d后或潜伏早期接种均可控制发病。
 
    (二)药物预防
 
    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药物预防也可以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嗓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 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但是,药物预防的作用时间短、效果不巩固,易产生耐药性,因此,要防止滥用药物进行预防,以避免浪费药品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
 
    (三)个人用具防护
 
    接触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配置和使用必要的个人 防护用品。对于流感、SARS等呼吸道传染病爆发后的个人防护,在户外戴口罩,室内保持空气 流通等方法均可起到较好的作用。对有可能暴露于传染病生物媒介如蚊、跳蚤的个人,需穿戴 防护用品如手套、护腿、鞋套等,在疟疾流行区还应当使用个人防护蚊帐。
 
    此外,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有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当地政府需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 治,报经上一级政府决定后,还应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1)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动。
 
    2)停工、停业、停课。
 
    3)临时征用房屋、通信和交通工具等。
 
    4)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和食品。
 
    在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传染病传播的同时,政府卫生部门、科研院所的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和 微生物学家、各级卫生防疫机构的防疫检疫人员、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务人员和社会各相关部门应 立即组织开展传染病爆发调查,采集样本,分离和检验病原体,治疗病人,尤其是抢救危重病人, 采取措施消除在爆发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危险因素,如封闭可疑水源,饮水消毒,禁食可疑食物,捕 杀动物传染源和应急接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