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生存环境的改善降低了大多数疾病发生和流行的风险,但是仍存在发生疫情的可能。 任何疫情的发生都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酝酿开始必有端倪,临近事故有更多征兆,这些端倪 和征兆就是疫情发生状态的信息脉络。如果在疾病形成大规模暴发之前就发现其端倪并进行有 效控制则会事半功倍。
一、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监测预警系统的定义
为了能在疾病暴发前尽早发现疫情征兆,需要建立一套能感应疫情来临信号的系统,即监测 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对疫情信号不断地监测,收集和分析,从而在疫情来临时及时向组织发出 警报,提醒政府和相关人员对疫情采取行动。
(二)监测预警系统的构成
监测预警系统一般由信息收集、信息加工、预警决策和发出警报等4个连续的过程组成。
(1)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主要是对风险因素及疫情征兆等信息进行收集,例如,地震灾难后 对虫媒密度的监测,收集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信息等;信息收集要注意所收集信息的全面性和代 表性,否则预警功能将不能保证;信息收集时要注意信息传递障碍,如虚报、少报、不报等情况,这 可以通过选择信息传递者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克服。
(2)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主要指对上报信息的整理归类、识别以及转化这3个过程。直接 上报的信息一般无法直接利用,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整理和归类这些信息,从而使得到的 信息清晰和有条理,才能从总体上把握信息的脉络。做完归纳和整理还是不够的,因为有些信息 可能是虚假的,利用虚假的信息,我们就会得到错误的预警,就会使预警系统不准确,因此,必须 对整理后的信息进行识别,识别时可以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分析信息来源、收集信 息的环节来判断等。在信息识别后,我们能获得一些全面、真实、有用的信息,这时需要把这些信 息转化成一些简单、直观的信号或指标,为系统决策做好准备。
(3)预警决策 预警决策就是根据信息加工的结果,来决定是否发出疫情警报和警报级别 的过程,同时向警报发送系统传输指令。根据信号进行决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制定科 学的决策依据。例如,某人群某疾病的发病率超过多少需要预警,或者单位时间内某病发病率上 升的幅度超过多少需要预警等,这些都不能拍一下脑门子就给出决策,因为这种决策直接影响着 是否促发应急反应及多大范围应急反应等后续行动。 预警决策的依据就是要科学的决定是否预 警及不同预警级别的临界指标,这些临界指标的作用就是要求信号或指标达到何种水平。有时 信号不能显示疫情是否发生,而只是表明疫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此时也可以根据疫情发生的可 能性大小制定预警级别的临界点。预警决策一旦完成就要进行警报发送,让警报发送系统及时 发出警报和警报的级别。
(4)警报发送 其作用就是向疫情应急反应者及潜在的疫情受害者发出警报,让他们采取 相应的应对措施。只有实现全民动员,疫情才能更快更彻底的被扑灭。2003年非典型肺炎暴 发初期,某些卫生部门及领导向上级领导瞒报疫情,对潜在受害的广大民众实施信息封锁,这 种不进行警报发送的行为极大的延误了社会的应急组织的快速反应,酿成了更大规模疫情的 暴发。
让疫情反应者和潜在受害者准确无误的知道警报,就必须注意警报发出的方式和警报的类 型,这时要根据应急反应部门和潜在危害者的特点来决定。例如,如果潜在受害人群分布地域大,就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途径;要使他们理解警报的内容,就要根据他们的文化背景等因素针 对性的设计警报的内容。
(三)监测预警系统的用途
灾难后建立疾病预警系统,一方面能够早期发现疫情,及时促发应急反应和最大限度减少疫 情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也能帮助灾区卫生主管部门明确灾区当前的主要卫生问题,对灾区的 卫生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此外,通过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的某些监测指标,监测预警系统还能 用于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
二、建立灾区疾病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疾病监测预警系统是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重要举措,是及时促发应急反应的重要保 障,因此,在地震等灾害发生后建立灾区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非常重要。灾害发生后,一方面 当地的疾病监测体系往往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与灾前相比,随着灾后环境因素的恶化对所监 测的病种也出现了新要求,所以,快速且正确的建立灾区疾病监测预警系统是灾后卫生救援的又 一难题。下面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一)设立灾区疾病监测的首脑机关
在前线救灾防病指挥中心,应该设立疾病监测组,并作为灾区疾病监测的首脑机关。该首脑 机关的主要责任:负责应急疾病监测方案的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解释和监测报告的撰写等 任务,也负责向上级指挥部报送并向各灾区指挥分中心反馈监测信息。必要时,组织监测数据分 析会议,研判疫情形势,研究控制措施建议。
(二)确定监测病种或/和临床症候群
灾难发生后,某些传染病发生风险会升高,有些以灾难事件为原因而有些以灾难事件为助 因。发现和确认受灾地区既往存在的疾病非常重要,这些疾病有可能因灾难事件本身及其衍生 的因素而产生暴发流行。受灾区域的卫生部门可以提供当地曾经流行过的疾病信息,对于这些 疾病我们不仅要了解清楚其现状,还要建立相应的监测体系。
在灾区建立每一种传染病的监测系统是不可能的,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必须确定需要 优先监测的传染性疾病。确定应急监测病种或(和)临床症候群,要考虑灾害发生时的季节特点、 地理区域特点、灾害程度、灾民数量及年龄结构特征、灾民安置方式以及当地既往传染性疾病谱 和流行水平等因素。此外,大量灾难后防疫实践提示:腹泻、霍乱、下呼吸道感染、麻疹和流脑等 传染病在许多灾难中都应该给予重视。同时,要注意到监测病种和(或)临床症候群可根据救灾 工作的发展进程和需要适时调整。
(三)监测病例定义的确定
在收集病例资料之前,必须确定所监测疾病中每一种疾病的病例定义。病例定义是开展疾 病监测工作的必要前提,没有病例定义就无法在同一标准下确定灾区内的传染病患者,就无法开 展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发病率、病死率等指标的计算,就无法开展监测预警和发布信息。
传染病病人的准确诊断往往需要有实验室的病原学证据,或者具备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 这样的患者可以成为确诊病例;旦是,在许多应急情况下,传染病发生后不一定都能进行实验室 确诊,为了正常开展疾病监测工作,此时往往引用症状标准来筛选监测病例。例如,WHO为了 有效监测霍乱疫情给出了如下3个病例定义:①急性水样便腹泻:24h内有3次及以上液体样 便;②霍乱疑似病例:5岁以上人员因急性水样便出现严重脱水症状(或死亡)或2岁以上霍乱流 行区人员出现急性水样腹泻;③霍乱确诊病例:病人腹泻样本中分离到O1或O139霍乱弧菌。
应该注意:监测病例的定义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病例定义是不同的,监测病例定义不能 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四)建立数据收集平台
(1)报告人和报告方式报告人一般应包括尚在运转的医疗机构、灾民安置点的固定和流 动医疗点、医疗队的医生、现场疾控专业人员。对于未设固定医疗点的安置点,应指定人员每天 询问疾病症状和发生人数等并向指定信息收集点报告。至于报告方式,在灾害初期,可采用手机 短信和电话报告等方式。通讯系统恢复后,可填报报表,用传真或电子邮件向指定的信息收集单 位报告。
(2)报告内容和报告收集方式根据监测人员或机构的差异,报告内容分两类:一类是尚在 运转的医疗机构,要求按传染病报告规范报告法定传染病病例和聚集性传染病事件;另一类是各 灾民安置点及固定、流动医疗队,主要进行传染病症状及死亡报告。一旦发现鼠疫、霍乱、炭疽, 或疑似传染病相关死亡及疑似传染病聚集性病例时,应立即进行报告;一般情况下的传染病或症 状报告,可每日报告或每半天向指定疫情收报点报告。
(3)各指定疫情信息收报点应确定联络人、联络电话、电子邮件地址,通报给各报告单位 和报告人。各疫情收报点还要及时掌握各灾民安置点的灾民人数、年龄性别结构数据、医疗和防 疫队伍的基本信息。各疫情信息收报点收到疫情报告后,要随时向指挥中心的应急监测组报告。
(4)选择有卫生数据收集和分析经验的人员来做监测相关工作参与应急反应的卫生队伍 应该做好医疗记录,最好每天进行收集和归纳,以便确定疾病的变化趋势和疾病的粗发病率。尽量收集所有提供卫生服务部门的同类型数据,虽然比较复杂,但能让救援人员精确估计疾病的 趋势。
(五)分析和解释监测资料
指挥中心监测组收到鼠疫、霍乱、炭疽、疑似传染病相关死亡及疑似传染病聚集性病例信息 时,应即刻分析讨论,并向上级部门汇报。对于其他疫情报告数据应每半天和全天汇总分析一 次。数据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分病种和症候群统计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罹患率和死亡率,分 年龄组的发病数、死亡数、罹患率和死亡率,发生地点、变化趋势等。
根据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专业人员要对监测疾病当前的发展趋势、是否超过警戒水平、采取的干预措施等是否有效等作出判断。
(六)建立适时疾病调查机制
当监测系统发现任何异常模式时,为了证实是否存在疫情和避免盲目启动大规模应急反应, 应该配备由少数人组成的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队伍。这支队伍的行动是随着监测预警结果而 启动的。
(七)确定信息反馈机制
疾病监测信息应及时反馈给相关人群,这些人群包括政府部门、上级卫生部门、基层卫生人 员、灾区及非灾区民众等。疾病监测信息的透明化是避免疫情信息以讹传讹的重要策略。
向上级部门反馈时可采用正式的书面报告,而向基层人员和民众反馈时可采用报纸、广播、 网络等传播。公布内容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但要根据对象的文化水平、民族背景等特点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