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应急管理
(一)组织辐射防护
1.基本种类
选择时权衡代价和风险,使利大于弊。
防护种类
-------------------------------------------------------------------
防护种类 内 容
-------------------------------------------------------------------
紧急防护措施 隐蔽、撤离、服用放射‘性碘、使用防护服等
长期防护措施 临时避迁、永久搬迁、控制食物水源以及消除残留放射污染等
特殊防护措施 军事行动条件下,器材、药物、训练以及轻度耐受
-------------------------------------------------------------------
2.实施要点
(1)疏散和隐蔽
1)疏散:对集中度较高的人员、装备和物资进行分散配置,降低核爆时人口密集处的损伤。预测到事故发生时,实施早期疏散,对象为不承担生产任务的人员;当事故发生后,实施紧急疏散,对象为不参 与救灾抢险的人员。疏散的距离视核事故严重程度而定,一般人员为距离大城市30 km以上。疏散人口比例一般为40%~60%。
2)隐蔽:人员进人室内,关闭门窗等通风系统以减少早期受照量。早期停留于室内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可减少大约50%的外照射剂量,防护效果受建筑物类型和结构影响,以地下室防护效果最佳。关闭室内的通风系统还可将吸人的放射性降 低到10%,显著降低内照射损伤。
(2)撤离和搬迁
1)撤离:核事故时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可减少来自各途径的 照射,但也最易造成混乱,应注意组织,避免交通事故引发伤亡。 撤离的时机最好在放射性烟云到达以前或通过以后,在烟云通过 时撤离反而会增加受照剂量。因撤离的风险困难较大,只有在确 需避免短时间内有可能导致确定性效应的累积剂量时才采用。
2)搬迁:有组织有计划地避免公众长时间受沉降的放射性核 素照射。与撤离的主要区别在于采取行动的时间不一致,撤离主 要是在事故早期采取的行动,而搬迁是放射性物质沉降结束后进 行的,时间上没有撤离紧迫,因此风险较小。搬迁持续的时间视污 染状况而定,可为几个月也可为永久搬迁。
(3)个人防护措施核 事故发生地的居民在隐蔽或撤离时,应采取简易的个人防护措施,可显著降低辐射危害。如用手帕、毛巾等捂住口鼻可使吸人的放射性物质减少90%,戴帽子、手套,穿 雨衣雨靴等都可显著减少皮肤外照射损伤。
在疏散和撤离过程中,凡确定、估计或预计体内放射性污染量 可能超过1个年摄人量限值(ALI)或怀疑体内放射性碘污染量较 高的人员,政府应组织人员有序地发放稳定性碘片,以保护甲状 腺。服用稳定性碘片的时间对防护效果至关重要,在摄人放射性碘前或摄人后立即给药效果最佳,最迟应在放射彳性碘进人体内6 小时之内服用。但在放射性碘持续或多次进人体内的情况下,服 药时间可不受上述限制。成人一次服用130 mg碘化钾为宜,每日 1~2次,连续服用不超过10次,总量不超过1. 3 g。儿童和青少 年用量为成人的一半,婴儿及孕妇应在严密的医学观察下服用,若有不适立即停药。对碘化钾过敏者以及严重肾脏、心脏疾病及肺 结核患者不宜服用。
进人事故发生地进行抢险救灾的人员应事先做好防护工作, 如随身携带辐射检测器、穿戴防护服、使用防护器械、不在污染区 吃喝、抽烟等,若进人时间较长,可预先服用稳定性碘片,以减少放 射性碘对甲状腺的损害。辐射量较大时,应严格限制救灾人员作 业时间,可采取轮流作业的方式减少个人的辐射暴露。
(4)人员洗消及地区除污 人员在污染区停留后,应经过洗 消才能进人无污染区,以防污染扩散。洗消方法为用清水淋浴,并 将受污染的衣物、鞋帽及随身物品等脱下集中存放或焚烧,不可随 意丢弃,待日后检测无辐射时再回收使用。完整的去污洗消室应 包括可站立患者洗消区、不可站立患者洗消区、生物样品取样室、 观察室以及去污洗消出人口等,并在放射损伤专科医生指导下完 成洗消过程。皮肤去污应遵循先易后难、先重后轻的原则,去污过 程中应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且用完后作为放射性废物存放和处 理,洗涤皮肤的废水应按相关规定保留和处理。对有内污染患者 的处理应遵循抢救生命为先,减少吸收和加速排出的原则。
对设备物资等的洗消可用清水或清洁剂冲洗;对道路及房屋 等可用水冲洗、真空抽吸或喷涂薄膜聚合物等,若辐射量过大,可 进行拆毁重建;对受污染的土壤可进行翻耕,将受污染的表层土壤 移到深层;对受污染的水源及食物应进行控制,防止人员食人,待 辐射量降至无害水平时方可解除限制。
(5)战时核辐射防护 基本与平时核辐射事故相同,主要包括缩短在沾染区通过和停留的时间,推迟进人沾染区的时间,去污 洗消,使用防护器材及服用抗放药物等,不同的是对辐射剂量的限制略宽,具体规定如下:
1)一次全身照射应控制在0. 5 Gy以内,当受到0. 5 Gy照射后的30天内,或受到0.5~1 Gy照射后的60天内,不得再次接受 照射。
2)多次全身照射,年累积剂量应控制在1.5 Gy以内,总累积剂量不得超过2.5 Gy。
3)由于军事任务的需要,必须超过上述规定的控制量时,由 上级首长权衡决定,确定人员的照射剂量,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在此受照范围内的人员,一般不影响作战能力,但可能产生一 些轻微的放射反应,无需处理,短期内可自行恢复,且不会遗留明显的后遗症,在战时特殊环境下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