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年朋友输液时


  如今,静脉输液已成了人们生病后(例如感冒发烧、腹痛、腹泻等)寻求治愈的主要治疗方法。的确,静脉输液由于给药剂量的准确性、操作的方便性、治疗效果立竿见影等因素,深受人们的欢迎。但对于老年朋友来说,选择输液的治疗方法时还是要慎重的。

  由于老年人特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心肌细胞萎缩,心包膜下脂肪增多,心内膜增厚,心脏生理功能减退,使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只能应付一般的负荷,维持适宜的心排血量。如遇较大的刺激(如失血、过量输液等)可因不能产生的调节反应而导致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因此,老年人输液除要控制总量、减少钠盐的输入外,还要根据病情控制输液速度。

  老年人的血管随年龄递增而呈进行性硬化加重,血管弹性降低,表现为血管硬、脆、滑,增加了静脉穿剌的难度。体质瘦弱的老人皮肤松弛,针头不易固定;体质肥胖的老人血管深浅不易掌握;慢性病和体质差的老人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强,容易导致漏针。由于老年人对疼痛、肿胀感觉不敏感,一旦漏针不易被发现,极易导致药物渗到组织及皮下,轻者引起疼痛、局部肿胀,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皮肤、组织坏死。

  老年人身体的各种反应功能减退,一旦发生输液过敏反应如出现寒颤、荨麻疹等症状时,老人对其反应不甚敏感,常常等周围人发现时早已错过了前期抢救时机。

  某些药物对外界的反应较敏感,一旦配制后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否则会影响药物的效能甚至加重药物的副作用或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几率。但这种药物本身的要求又和老年人在短时间内不宜进入大量的液体、不宜快速输液的原则相悖。

  输液速度不宜过快,由于老年人心肌细胞萎缩,使心脏生理功能减退,如过量输液,会致心肌缺血,甚至引起心力衰竭。因此,老年人输液时要量出为入。另外,老年人输液时应以每分钟20~40滴为宜。若点滴太慢,时间过长,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心衰患者滴速应控制在每分钟15~30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而出现意外。

  老年人不宜空腹输液,饥饿状态本身有时就会诱发或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空腹时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胃肠道毛细血管,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液分泌过多。此时若空腹,胃内无食物中和、稀释胃液,就会引起反酸、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因此老人不宜空腹输液。

  此外,输液还存在着冬季要注意肢体保暖、增加排尿次数等问题,这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会增加额外的负担。

  基于此,当家中有老人时,输液应慎重。如病情确须输液,一定要在大夫的指导下用药,在正规诊所的门诊和住院部接受输液治疗会比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