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消协十大消费警示⑦老人谨防被忽悠


 

    大众网烟台2月28日讯 (通讯员 姜黎明 记者 张雪松) 近年来,调理品的推销的广告无处不在,形式种类繁多。但据了解,没有固定场所的调理品推销方式往往存在消费陷阱。

 

    这类推销主要以老年人为消费对象,利用老年人普遍关注健康,以调理为名在老年人活动较多的社区、公园、剧院等场所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健康诊疗、免费体验义诊等活动,聘请所谓的“专家”、“教授”等,打着“免费体验、义诊义卖、治病救人”等幌子,吸引大量消费者前来听课,利用大家容易接受专家权威说法的心理,鼓吹疗效,做出难以兑现的无效退款之类的众多承诺,趁机推销高价调理品,诱使消费者上当受骗。

 

    首先,“打人情牌”使他们经常使用的伎俩之一。通过向消费者赠送小礼物,甚至安排消费者参加免费旅游,等时机成熟后再向消费者推销调理品,也是部分不法分子常用的手段。部分消费者因为已经接受了赠品、参加了店方组织的旅游,经不住对方再三劝说,不好意思不买产品。

 

    另外,很多通过“讲座”、“义诊”、“人情”购买的调理品也存在虚假宣传成份。有些产品鼓吹可以包治百病,有些打着神秘配方、祖传秘方的幌子,待消费者高价购买后,经营者就销声匿迹了。

 

    对此,烟台市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在购买调理品时要谨慎,更要理性,不要被免费赠品和夸大宣传所诱惑,要清楚调理品只具有调节机体功能和特定的调理功能,不能等同药品,不具有治疗作用。在参加各类调理知识讲座时,不可冲动和轻信,要仔细察看包装上厂名、厂址、联系电话、生产日期、有效期限等项目是否标注齐备,详细阅读产品使用说明书,了解适用范围,确定产品各项调理功能是否适合自己,所含成份是否会与日常服用的药品相冲突。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调理产品,没有固定营业场所,以流动的讲座、体验“义诊”等方式推销调理产品可信度不高,购买时要三思而后行。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工商和食药部门咨询、投诉,避免人去楼空无从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