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品推销泛滥 给老人“温柔一刀”


 

    “继母近来迷上购买调理品,不到一年里就花费10多万元,为此闹得父女关系很不好。”昨日(1月8日),市民吴女士向晚报热线打来电话,反映调理品推销活动泛滥,严重影响到家庭关系。而类似的投诉记者近期已接到不少。  



    调理品推销疑点多多  



    吴女士的父母是再婚家庭,父亲是老干部,退休工资一年15万元左右。  



    她继母买的调理品有牛初乳、辅酶q等胶囊类产品。“这么小小的一瓶,就要二三百元。”吴女士说,牛初乳比纯牛奶也贵不了多少,可这个调理品的价格却高得离谱,而一盒辅酶q的价格则要七百元左右,诊所里一盒不过十几元钱。  



    价格贵不说,吃了后也没效果。“我父亲吃了一年多这种调理品后,血压一点也没有降下去,而当初他们宣传能降血压。”吴女士说。  



    为了弄清楚这个调理品公司的一些内幕,记者以参加培训为由联系了该公司在宁波的负责人。  


    “我是想来赚钱的,如果我购买一批产品有多少回报?”记者试探地问道。“这个回报是很高的。”负责人表示要见面后详谈,显得有点警惕。  



    但记者要去参加他们在宁波百丈路一宾馆里的培训会议时,却发现根本不让年轻人进去。  



    记者在外围和一些做这种调理品营销的人员接触时,无意中了解到一盒卖六七百元的调理品只要一百多元就可以拿到手。同时还了解到,来购买这些调理品的人不少是再婚家庭的主妇,男方家境都较好。“怪不得经常组织她们出去外地旅游,其实就是让她们来花钱的。”吴女士说。  



    不当宣传让消费者受损  



    张女士的母亲前不久查出多囊肾,朋友介绍她吃蛋白粉、维生素、胡萝卜素等调理品,花了上万元。现在查出来已经转变成尿毒症了。  


    
    “大夫说肾有问题的人是不能吃蛋白质粉等东西的,而当初向我母亲推销的人一个劲地说那些调理品对治她的病有好处。”张女士气愤地表示。  



    夏女士向宁波晚报热线反映称,永寿街上一家调理品店专向老年人推销产品,声称其产品专治心血管疾病,服用后无效可无条件退款。她花3000元买了几盒,服用后觉得效果不明显,就要求退款。店员整整拖了两个月不给答复,她找上门去,店长说她已超出规定的退款期限,又说她参加过店里组织的免费旅游等活动,要想退款就得把这些费用付清。这样一算,她退款不但拿不到钱,还要倒找给他们一笔。   



    “亲情营销”笼络老人心  



    虽然有些老年人收入不高,平时消费也不多,但买起调理品来却毫不吝啬,这是为什么呢?  


    邱隘的胡先生一直从事调理品行业,目前他在一家有直销牌照的大型调理品公司上班。他表示,全国已获得直销牌照的企业不过28家,正规的调理品公司都是营销人员自己带头使用产品,以实际效果来说服人。而一些小的调理品公司由于难以监管,往往故意夸大疗效,宣称能治病,甚至还设有专门的“托儿”来忽悠消费者。  



    “老年人一般怕生病,而调理品的夸大宣传切中他们的软肋;很多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特别是空巢老人,缺少亲情的关爱,一些调理品推销员又以免费体检、免费旅游等方式,轻易地就笼络了老年人的心。”胡先生说。  



    胡先生还告诉记者,一些不正规的调理品公司营销中往往使用一些“高明”的手段。  



    如打着“某老龄委”、“某健康协会”等旗号组织活动,宣扬所谓的公益性,搞义诊,测血糖、血压,却在仪器上做手脚,没有病也能测出病,目的就是邀请老年人参加他们的“会议营销”。  



    设置“温柔”陷阱。如请老年人免费旅游、免费试用,骗取信任。同时大打“亲情牌”,爷爷、奶奶,甚至爸爸妈妈叫不停,让老人感觉很热情、体贴,最后“盛情难却”,不掏钱都不好意思,并让老人完全相信产品,进行“洗脑”。  



    市消保委将对不正当推销进行查处  



    记者联系了市消保委,工作人员表示,组织老年人以参加会议、听课的方式进行调理品促销,却不让年轻人等其他人员参加,这种方式已经十分可疑,他们将联合有关部门进行查处,市民可以随时拨打12315举报投诉。  



    市消保委的专家提醒说,调理品不是药品,而是属于食品。国家广告法规定调理品的广告宣传不可以涉及疗效,那些宣传能治病的调理品一定是假的。老年人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要有病乱投医,有些调理品如果服用不当,不仅得不到治疗,反而会加重症状。(黄金)  

 

    (责任编辑:吴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