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豫西南农村有些顺口溜是反映老年生活境况的:儿住瓦房孙住楼,老头老婆住村头儿;儿子烧煤孙烧气儿,老头老婆柴火棍儿;儿子压水孙抽水,老头老婆得抬水……民谣声声透凄凉,由于儿孙不孝,几多农村老人,犹如风中残烛——
◎杨文老人的感慨:
杨文老人是内乡县赤眉镇王沟村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曾担任村民小组长并兼任村民事调解委员,一辈子不知处理过多少赡养纠纷案件。可是,到了老年却遭遇了同样的情形——前几年因为赡养问题,两个儿子推诿扯皮。前年,两个儿子不幸一块儿出车祸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已经让杨文老两口痛不欲生。然而,不料想,因为赡养爷爷奶奶的事儿,两个孙子商量不到一块儿,整天吵吵闹闹的,今年4月份,还闹上了法庭,搞得当了一辈子“民调委员”的杨文老人颜面尽失,不但在村里抬不起头来,而且为了索要法院判定的赡养费用(米面和药费等),不得不低声下气地求告两个孙子和孙媳妇。
“这年头,有了儿子,咱就成了‘儿子’;有了孙子,咱就变成了‘孙子’。” 面对笔者的采访,表情复杂的老杨无奈的自嘲和叹息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是,家有一老,如有一草。老人就是酱盘子,儿孙们都来蘸,酱蘸完了,盘子也就扔了。”
◎张大爷的悲哀:
曾参加抗美援朝战役负伤的退伍荣誉军人张大爷,去年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到了床上——半身不遂,吃喝拉撒都需要家人伺候。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时间一长儿子儿媳妇对张大爷的照顾不再那么用心了。到后来,张大爷被家人安置于一小屋内任其肮脏,饭菜也凉一顿热一顿不按时。病榻上的张大爷整日泪水涟涟……
可是,今年春节前后亲朋邻里忽然发觉张家儿子儿媳妇一改往日对张大爷的冷淡态度,一下子孝敬起来了。半年来不但照顾周到,而且整天生怕张大爷离开人世,大病小病都抓紧时间送张大爷去诊所治疗。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镇民政所换了新的所长,善于做思想工作。春节前慰问时,所长对张大爷的儿子儿媳说:“老张每月生活补助可是一千五百多块钱啊,除了吃喝、吃药什么的(吃药嘛,国家还报销一部分),起码还能剩下千儿八百块钱,一年下来是多少呢?一万多块哟,赶上你家种10亩薄地呢!你家养头猪每年才能挣多少钱呀?养老张那比养头猪划算多了!老张简直是棵‘摇钱树’呢!你们要是不养,民政所可找人代养啦。” 儿子媳妇算算账,觉得是这个理儿,故而改变了原来的做法……
顺口溜里的养老之忧
◎儿住瓦房孙住楼 老头老婆住村头儿。
内乡县赤眉镇竹园村周全生老两口膝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这几年靠养猪致富,年收入10万元左右,二儿子的花生米加工生意也红红火火。他们在富裕之后都各自为自己的儿子盖起了小洋楼,可在养老问题上,却十分吝啬。刚开始是每人养一位老人,后来又嫌弃老人不中用,怎么办?后经多次做工作,兄弟两人出资在村头苹果园边上给老人盖了一间小棚屋,算是两位老人的安身之处。
内乡县人大代表、县文明办主任张宛玉告诉笔者,如今,在一些村庄的边沿或偏僻之处的低矮小屋里,住的多是年迈的老人,而这些老人却不是无儿无女户,但他们却不能与儿女们住在一起安度晚年。相反,那些无儿无女的“五保老人”,晚年过得比有儿有女的老人们要舒坦得多,因为随着这些年国家养老优惠政策的普及与推广,政府早已给独自在家的“五保老人”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平房,而“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们则被接到乡镇政府的敬老院里安度晚年。
◎儿子烧煤孙烧气儿 老头老婆柴火棍儿。
杨庄村的胡老汉只有一个儿子,老两口对其爱如掌上明珠。辛苦大半辈子把儿子拉扯大了,使他成家立业。等儿子有了儿子,胡老汉老两口更是倍加疼爱,不顾年老体弱,又帮儿子把孙子拉扯大。寒来暑往,数番春秋,转眼又到了孙子成家立业的时候。可孙媳妇却提出不跟公公婆婆一块儿住,必须给他们小两口另建一处独院才肯嫁过来。怎么办?在当初儿子结婚时,胡老汉为了让儿子住得宽敞,自己和老伴就搬出老宅,另选一处安身。这下孙子也要住单门独院,儿子只有搬出,占了胡老汉的住处,而胡老汉简易住房不能再住了,不得不再一次搬迁,在村边炕烟炉旁搭起一间简易住房。
杨庄村村主任杨新民告诉笔者,原本想“四世同堂”的胡老汉,不得不与儿子、孙子分居异处。如今祖孙三代的生活状况迥异:孙子结婚后一日三餐烧的是液化气,儿子虽赶不上孙子,却一年到头烧煤球儿,唯独胡老汉两口因丧失挣钱能力,无钱购煤更别说液化气了,只有每天起早贪黑背起箩筐拾柴烧。
◎儿子压水孙抽水 老头老婆得抬水。
胡杨村王大山老人,老两口今年70多岁,生有一男两女,两个女儿出嫁后,儿子也成了家。前些年老两口既能下地劳动又能照看孙子,可以给儿子扛“半壁江山”,儿子就让两位老人跟自己在一起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等到给孙子盖了“上四下四的小洋楼”并娶了孙媳妇后,老两口也到了人生的晚秋,成了只能吃不能干的“废物”,被儿子驱之门外,在村南路边的一块菜地里给老人盖起了两间小草房,让两位老人在此“安度晚年”。孙子吃水用的是抽水泵,电闸一推,清水哗哗流,使上了自来水;儿子虽然落后,但家中也有压水井,儿孙两代人唯独都不舍得给王大山老两口打口井,一对老人只好每天用一根棍儿和一只水桶,到邻舍抬水吃。
内乡县人大代表、县人大法工委主任马跃华说,眼下一些年轻人,吃喝玩乐,穿金戴银,挥金如土,对父母却不尽“孝道”。他们对父母只作经济上的算计,一旦父母“油水”被榨干后,就视之如草介,弃之如敝屣。
◎退了不再显风光 老了还要儿女养。
许忠义曾任村干部32年,前年退休了,退休金每月50多元,日子过得很紧巴,老许就曾试探着向子女们要点儿生活费,可是话刚出口,就被儿子儿媳们给呛了个满脸通红:“你是老党员,又是老支书,一辈子光知道给共产党干事儿,老了乡政府应该养活你哩,再说啦,你不是还有退休金吗?”
据调查,其实不光农村普通老年人存在养老问题,即使农村的村干部们也大都有后顾之忧。
内乡县人大代表、县人大农工委主任刘大伟告诉笔者: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基层干部量大面广,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习惯,人们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艰辛,多少有点漠然视之,对他们的苦衷,则不太理解。据内乡县灌涨镇人大调查,由于农村实行税费改革,村干部也是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发放工资的,由于历史账太多太滥,好多已退休的村干部长年或数年领不到所谓的“退休金”,即使每个月发放50元左右的退休金,对于养老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到老既无积蓄又无缘求助国家养老,子女们多生埋怨与嘲讽,致使他们晚境凄凉。
赡养难透视
内乡县人大和县民政局2009年组织人员对全县的农村养老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45%的老人与儿女分居,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67%的吃不起药, 86%的得了大病住不起诊所, 52%的子女对年迈父母的“感情麻木”……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郑德欣说,2005年以来,内乡县农村赡养案件每年均以7.3%的幅度递增,形成拒养老人并造成赡养纠纷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社会因素。一是农村老人大都失去了劳动能力,在家庭由主角变为配角。角色转换,老人的生活质量随之改变;二是打工经济潮起潮涌,青年人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少人自私自利图享受,视老人为包袱、累赘,不愿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
2.经济因素:“娶媳建房像烧钱,一病退到解放前,家有大学生,穷得像个坑”,目前,在农村,因为娶媳妇建房屋、患大病和子女上大学等因素,导致部分家庭返贫,而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便是年迈的老人。
3.习性因素:老年人大多数喜欢安居独处,加之婆媳矛盾等因素,导致年轻人不愿与老年人一起共同生活,最终发展到不赡养老人的地步。
4.再婚因素: “黄昏恋”和老人再婚现象日趋增多。由于再婚,子女之间就会在赡养和房子问题上掀起一场场“遗产”风波。再加上有些子女封建意识严重,认为老子再婚,母亲改嫁是“老不正经,丢人现眼”,粗暴地干涉父母的婚姻自由。老人再婚后,子女干脆就不认双亲,更谈不上赡养了。
5.多子女因素:在农村,子女越多,分家造成的矛盾就越大。子女们无端地埋怨父母“分家不公”,并以此为借口拒绝赡养老人,使老人生活挂“空挡”。
对策与建议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12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突破1.5亿甚至2亿,我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除极少数五保户由集体供养外,绝大部分老年人则要靠家庭子女供养。因此必须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
1.弘扬中华民族养老孝亲的优良传统。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在目前还主要靠子女养老的广大农村,“孝道”须臾不可或缺!作为子女,无论其有千条原因,万般理由,不孝敬老人不赡养老人,都是站不住脚的。在重视“三农”,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一代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风气。应该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开展“好媳妇”、 “孝心大比拼”等评选活动,树孝风正气,遏制不孝敬老人的歪风邪气。比如,内乡县人大代表、城镇书院村村主任、民调主任李玉华坚持张贴“子女赡养榜”,公开监督子女赡养父母,效果就特别好。
2.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努力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建立“农村赡养巡回法庭”,选择典型的赡养案件,到发案地公开审理,以案说法,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
3.建立健全基层民调组织,及时化解家庭矛盾。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力争使赡养案件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作为处于前沿阵地的人民法庭也要及时指导民调组织的工作,确保调解合法、及时、到位。
4.严厉打击那些虐待、遗弃老人的刑事犯罪分子,依照《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那些虐待老人的子女该绳之以法的决不姑息迁就,对刁、泼、蛮、野的儿媳妇进行依法制裁和惩戒,以儆效尤,倡导孝道,在年轻人中形成“孝子贤孙人人敬、逆子蛮孙人人谴”的社会舆论氛围。
5.尽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与保障体系。毫无疑问,鉴于中国的国情,目前广大农村仍然采取传统的子女养老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走出传统养老模式,实行社会化养老,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基本的做人之道!愿老人们都能有个好的归宿,都能有个幸福安乐的晚年。⑩6
敬养双亲 天经地义
□鸣 飞
照片中的老太太,有罗中立油画《父亲》的意味,那苍老的容颜,呆滞、哀伤又充满渴望的眼神,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心头发颤。
农民父亲母亲,正如画中那样,在强烈的日光下劳作,脸上挂着汗水,手上、指甲缝里,都沾带着泥土。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生都在辛苦劳作,并在艰难中养育着孩子,只有付出,不求回报,朴实、高尚。这样无私的爱,无法用语言表述,就像阳光之于小草,有着报之不尽的恩情。
然而,孩子们却是怎样报答双亲的呢?“儿住瓦房孙住楼,老头老婆住村头”,遇见不孝子孙的老人,注定悲伤,他们不仅物质上没有保障,精神上也遭受重创——那是一种被抛弃的孤独与凄凉。岁月的侵蚀与死亡的即将到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活中没有爱。失去天伦之乐,哪还有幸福可言?即使子孙不孝,大多数老人在心里也不愿计较,仍然不想失去亲情,还是巴望着孩子们过得好,这就是父母的无私之处。而孩子们就忍得下心,对老人不管不顾?!
小时候看过《墙头记》,两个有钱的儿子拒绝赡养孤老父亲,令八十多岁的张木匠悲痛不已。被儿子推上墙头的张木匠,骑在墙头上失声痛哭。王银匠谎称见过张木匠存有银子,使得两个贪财的儿子又争着养爹。文中善于做思想工作的镇民政所所长,何尝不是又一个“王银匠”?艺术源自现实,现实又演绎、重复着戏曲中的故事,有时候比戏曲中的内容更具讽刺,倍觉辛酸。
网络中有一则流传甚广的漫画: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穿衣服、绑鞋带、系扣子,教你洗脸、教你梳头发……所以,当他们有天变老时,当他们想不起来或者接上不话时,当他们啰啰嗦嗦重复一些老掉牙的故事,请不要怪罪他们,当他们开始忘记系扣子、绑鞋带,当他们开始在吃饭时弄脏衣服,当他们梳头时手开始不停地颤抖,请不要催促他们,因你在慢慢长大,而他们在慢慢变老,只要你在眼前的时候,他们的心就会很温暖。如果有一天,当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请你紧紧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地走,就像当年他们牵着你一样。
笔者认识的一个小姑娘跟她妈妈说过一句话,让我很感动。她说:“现在你当我的妈妈,等你老了,我当你的妈妈。”希望全天下的孩子都跟自己的父母说一句类似的话,并且付诸行动。
鸦有反哺,羊有跪乳,不孝子孙,禽兽不如,相信大多数儿孙都是敬老、贤孝的,不孝者只是少数。希望那些不孝子孙别再继续苛待老人了,不要等到老人故去,才幡然悔悟。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敬养双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一个孩子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一种遗憾,还是趁老人健在,爱他们,善待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