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黑手”伸向老年人


       近段时间,本报收到多起老年人受骗上当的投诉:一些人以“高额回报”、“名医义诊”、“上门促销”等形式设下陷阱,让老年人防不胜防,一辈子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成了骗子手中的肥肉。
  老人病倒昏迷
  儿女发现秘密
  5月17日,长沙市民张女士向本报反映:前几天她妈妈不小心摔了一跤,送到诊所抢救,至今昏迷不醒。她和弟弟在家中整理老人的东西时,发现一辈子省吃俭用的老人,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竟然买了6万多元的调理品(这还是有收条的)。其中有一种叫“今日水素”的调理品就要560元一瓶,老人出事时家里还有20多瓶未用。另外,她还找到两张老人和两家公司项目合作合同的内部收款收据,分别叫“大和嘉盛投资公司”(矿场公司)和“华创远大公司”,利润是年息18%、月息2%,分别花了2万元、1万元。这两张收据有一张连公章都没有。而这两家公司早就人去楼空,老人的钱完全打了水漂。
  张女士说,她母亲今年63岁,有退休金,还有房租收入,每月固定收入至少都有2000多元。老人和儿子住在一起,历年来生活十分节俭,手头还是有不少余钱的。张女士因为担心老人的钱被骗,曾提议老人将大额存款交给儿子保管。但老人希望自己有点储蓄,做儿女的只得随老人自己作主。近两年来,他们看见老人买调理品、买诊治调理器械,还以为只要几千元钱,明知道这些调理品效果不大,但想到只要老人高兴,也不好过多干涉老人的用钱自由。张女士说,过去她给老人买一些补品,老人都不舍得吃。现在老人不知中了什么邪,竟在这上面花了这么多钱(事后张女士将那些调理品拿给大夫看,大夫说吃这些东西根本就没必要)。如今老人躺在重症监护室,一天医药费就要六七千元,老人自己的积蓄都被骗了,弄得现在连救命的钱都紧张。
  骗子瞄准老人
  儿女感到无奈
  如今,随着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越来越多,老年人已成为行骗者的主要目标人群。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活动范围减少,和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防骗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公司利用老人重视健康的心理,采取各种手段以很高的价格推销各种用处不大、甚至完全无用的调理品和器械。一些公司和个人利用老人希望积蓄增值的心理,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骗取老人参与一些风险很高、甚至完全是骗局的金融活动。更有一些不法分子直接骗取抢夺老人的财物。
  中南大学75岁的退休老人李大爷则是被人“带笼子”骗走了12万元钱。3月20日,李大爷在中南大学家中出来准备去药店买点药,结果被人以请求帮忙换外币给好处为由,从河西骗到五一路平和堂的中国银行网点,一下子取出11万元存款,后来这笔钱连同老人身上的现金1万元全被这伙人骗走。事发后,老人的儿女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老人要取这么多钱,也不知道老人有这么多钱。如今老人一下子被骗了这么多钱,身心俱受打击。
  谈起老人受骗,不少家有老人的儿女都很无奈:老人大都不放心将钱交给儿女保管,担心自己要用时拿不回。儿女也无权强行要求保管老人的钱财,而完全由老人自己掌握,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容易上当受骗。一旦上当受骗,不但经济上大受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饱受打击,有的甚至想不开,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如何防止老人被骗,许多做子女的都希望社会各界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保障老人的财产安全。
  防止老人受骗
  社会需多给力
  记者就此采访了省老龄委,一名姓李的同志介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老年人的财产不被不法分子诈骗,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像抛物诈骗、推销调理品、投资高额回报等骗局本来很容易识破,却仍让很多老人受骗。如何更好地防止老人受骗,目前有关方面并没有很好的办法。现有的一些法规和做法,更多关注的是防止家庭成员侵夺老人财产。在防止老人受骗方面,老龄委目前所做的也只是通过基层老年人组织对老人进行一些防骗的宣传教育,但是由于经费有限,各级老人组织,尤其是农村的组织并不健全,工作开展也不得力,效果并不明显。 
  如何才能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财产安全?一些有识之士认为,首先,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那些以老人为消费群体的公司进行规范管理,严厉打击骗取老人钱财的经营行为,同时加强对老人防骗知识的宣传,家人也要关心老年人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主动关心老年人的生活,以免老年人在不与家人商量的情况下作出重大决定。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探讨一下老人的钱财如何安全保管的可行办法,如建议银行针对老年人取款达到一定额度通知子女,这样子女们就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发生了什么情况,阻止老人落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