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成形术:把变扁的椎体“撑”高


  在家人和邻居的搀扶下回到卧室卧床休息,但稍微翻身疼痛就加剧,用活络油、跌打酒等外涂,阿婆仍然疼痛难忍,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不说,晚上痛得服用安眠药也无法入睡。几番折腾后,家人决定把阿婆送去诊所。大夫为阿婆进行脊椎X线照片检查,发现阿婆有一个椎体变扁了,诊断为第一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于是,大夫为阿婆进行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把变扁的椎体“撑”高了,结果阿婆的腰不再痛,两天后就下地走动了。

  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痛,多发于绝经后的妇女,常常是咳嗽、打喷嚏、持物或滑倒等“小问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腰痛通常较为剧烈。活动时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但疼痛一般局限在腰背部,臀部和双下肢多不受影响,也有部分患者觉得胸部或腹部疼痛。骨折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脊柱后凸畸形(也就是俗话说的“驼背”),这是因为脊椎靠近腹腔的那一部分通常压缩得最为严重,这时腰背部向前弯曲,严重时还会导致胸廓变形、胸腔容积减少,从而使患者心肺的舒张受限,影响呼吸循环系统功能。

  脊椎之所以会发生压缩骨折,是因为它首先发生了骨质疏松。试想一下,原本充满骨质的脊椎出现骨质减少,变得像饼干甚至像海绵一样稀稀松松的,自然是不够硬度去支撑人体的体重和各种活动,所以这时轻微的外力即可把脊椎骨压扁。

  以往治疗脊椎压缩骨折的保守方法有服用止痛药物、卧床休息、佩带支具等,这些方法止痛效果往往不佳,而且长期卧床容易引起肺炎和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导致患者死亡。传统的切开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欠佳:由于患者通常年龄较大,往往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对这类患者施行开放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因此开放手术不是理想的治疗手段。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简称椎体成形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脊椎压缩骨折的技术。它不需要开刀,手术时,大夫先在X线透视下看清楚变扁的脊椎的位置,用一根像圆珠笔芯般粗细的穿刺针,刺人被压扁的脊椎里面,然后通过穿刺针所穿的“针道”建立一条窄窄的手术“通道”,将一个由特殊材料制成并处于收缩状态的球囊,通过“通道”伸入椎体里面,接着让球囊膨胀起来,将被压扁的椎体撑高,随后撤出球囊,往椎体里面注入填充材料——骨水泥,使椎体维持一定的高度和硬度,从而达到稳定脊柱、缓解疼痛的目的。整个手术过程共30分钟左右,手术伤口约5毫米,不用缝针。手术后患者的疼痛会出现戏剧性的消失,第二天即可起床活动,一般三天后就能出院。

  目前椎体成形术还可以用于椎体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椎体血管瘤等疾病引起的脊椎骨折,缓解骨折所致的疼痛。但由于手术中要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因此有骨水泥向椎体周围渗漏的可能,故椎体成形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不过椎体成形术发生渗漏的概率不高,而且绝大多数出现渗漏的患者并没有感到不适。

  总的来说,椎体成形术是目前治疗脊椎压缩骨折比较理想的方法,但手术首先要对被压扁的脊椎定位使穿刺准确,这个步骤看似简单。实则有很高的难度,缺乏经验的手术者往往会在此犯错。此外,选择合适的骨水泥,并很好地把握注入的量,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可以这么说,丰富的临床经验是该手术安全有效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