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事故中人员防护与中毒急救的处置


 化学灾害性事故是指导致一种或几种有害物质释放的意外事件或危险事件,其能在短期或较长时间内损害人类健康或危害环境造成的事故。化学灾害性事故包括可引起疾病、损伤、残废或死亡的有毒物质的泄漏、释放、火灾、爆炸等。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危险品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同时化学灾害性事故也随之增加。化学灾害性事故的发生往往出呼人们的预料,由于其突发性、扩散迅速,群众的防护能力低等特点,容易造成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发生。

从消防抢险救援角度来看,化学灾害事故是一类与化学危险品有关的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某些意外情况或人为破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突发地发生大量泄漏或伴随火灾爆炸,在较大范围内造成比较严重危害的事故。因此,研究有毒化学品意外中毒及急救,对挽救受害人员的生命、减少损矢是非常重要的。

一、救护人员安全进入现场的安全防护

救护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安全防护是首要的,应配备性能良好的呼吸器具、穿防护服、防化靴、佩带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等个人防护装备,否则,救护人员在救护过程中自身会中毒。根据化学毒物对人体无防护条件下的毒害性,可把毒物由强到弱分成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等五大类,并充分考虑消防员所处毒害环境的实际安全需要,确定相对应的防护等级。

由于化学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范围广、危害大、救护人员应根据现场的风向、地形地貌及其他条件尽快使中毒人员向上风方向迅速脱离污染区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到安全区或相对安全区,在脱离污染区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就地取材,进行简易而有效的防护,如头部罩以透明的塑料袋,口鼻用毛巾捂住等。针对毒物的不同等级和毒害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我们在处置化学灾害事故现场安全防护时,可以将现场的安全防护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二、现场急救救人是化学灾害性事故救援的最基本、最首要的任务,因为人是最宝贵的财富。在化学事故现场,化学品对人体可造成中毒、窒息、冻伤、化学灼伤、烧伤等,当人体受到化学伤害时,应进行现场急救处置,以便赢得时间和生命。对中毒人员脱离污染区后,立即进行初步的医学检查和初步判断可能中毒的途径和化学物质,对危机生命的或正在发展成为危机生命的疾病立即进行医疗救治。

三、常见化学危险品对人体危害的途径

在化学事故中,化学毒物经大量排放或泄漏后污染空气、水、地面、土壤或食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一部分中毒是由毒物通过创口直接吸入血管中,引起严重中毒或死亡。另外,一些有毒的化学危险品可以直接伤害眼睛,燃烧爆炸引起人员损伤等。

(一)、经呼吸道、肺吸入中毒呼吸道、肺吸入是化学泄漏事故引起中毒最危险、最常见、最主要的途径。凡是有毒气体、液体蒸气、化学品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以及工业生产中意外释放有毒化学成分的烟、雾、粉尘等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人的呼吸系统从鼻到肺泡都具有相当大的吸收能力,尤其肺泡的吸收能力最强。由于人体肺泡总面积大,约为55--120平方米,肺泡壁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送至全身。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影响呼吸道吸入中毒的最重要的因素,空气中毒物浓度越高,呼吸的量越大,吸收越多,中毒越重。有毒气体的泄漏,往往在短时间大范围形成高浓度毒物环境,其中的人员因为吸入的量多,在极端的时间内造成严重伤害,有时仅一次所吸进的毒气就会造成肺水肿、失去知觉甚至死亡。水容性气体和蒸汽如氨等可直接引起上呼吸道损伤,而不溶于水的气体或蒸气如少量的盐酸也会损伤肺内组织、刺激气管、支气管和肺泡,造成水肿而使呼吸道损伤,有毒气体也可经呼吸道损伤处入血。

(二)、通过皮肤吸收中毒在化学事故中,通过皮肤吸收引起中毒的情况也比较常见。化学毒物可通过表皮、毛孔、汗腺等管道渗透进入人体。一些脂溶性毒物经过表皮吸收后,还需要有一定的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如沙林、苯、有机磷农药、绿化烃等神经毒害物,可经过皮肤毒害人的神经系统。经皮肤中毒的过程不比呼吸中毒那么快,但严重时可使人失去知觉。无法呼吸甚至死亡。腐蚀性化学危险品(如强酸)喷溅到人体皮肤上,会引起皮肤的腐蚀性灼伤,其灼伤程度及引起的危险一般与化学品浓度以及与皮肤接触的时间长短有关。有些化学品(如石油液化气的液体)虽然不具有腐蚀性,但若接触人体会迅速汽化而急剧吸热,使人体皮肤产生冻伤,即冷灼伤。

(三)、消化道吸收中毒化学事故发生后,如果处置不当,消洗不彻底,致使有毒物质扩散,污染空气和水源或者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致使有毒物质直接污染水源或食物(如粮食、蔬菜、水果等),当使用被毒物污染的食物和水时便会通过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这种中毒方式在化学事故现场一般是不多见的,也是完全可避免的。

(四)、眼睛灼伤大多数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接触眼睛,一般都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引起眼睛发痒、流泪、发言疼痛,有灼伤感,甚至引起视力模糊或失明。

(五)、燃烧爆炸引起伤害很多有毒有害化学物品都有可燃可爆性,如石油液化气、氨气等,在燃烧或爆炸的过程中可直接造成人体伤害。

四、现场急救的基本方法急性化学中毒现场救治非常重要,处理恰当可阻断中毒病变的发展,对急性中毒的处理原则是:尽快中止毒物的继续侵害;对症治疗,尤其是迅速建立并加强生命支持治疗;促进毒物排泄,选用有效解毒药物。反之,则可加重或诱发严重病变。

(一)、尽快使中毒人员脱离现场污染区,阻止毒物继续进入人体

通常情况下,和化学危险品接触的时间越长,毒物被继续吸收,中毒也就越深,因此,医护人员到现场后立即根据现场的风向、地形地貌以及设施设备等条件使中毒人员脱离现场污染源,脱离污染区后,应立即彻底清除毒物污染,防止继续吸收毒物。

(二)、挽救伤员生命

将神志不清的中毒人员将头置于侧卧位,防止气道梗阻;缺氧者给予吸入氧气;皮肤灼伤造成大出血引起休克的伤员要及时止血抗休克,止血时可采用指压法和止血带法,抗休克进行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等;心脏停止者,要迅速给予心肺脑复苏,用拳击心前区、给予胸外挤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呼吸停止者,立即做人工呼吸,做人工呼吸前一定要畅通气道,最好口对口人工呼吸,但有些剧毒品中毒不宜用,可使用史氏人工呼吸法;对骨折的伤员特别是脊柱骨折时,在没有正确固定的情况下,除需止血外,应尽量减少搬动伤员,以免加重损伤;有抽搐的不能对伤员按压四肢,以防出现认为性骨折;对合并有内脏破裂、气胸、骨折等严重外伤者,应优先进行处理,并尽快安排转送去有手术条件的医院。

(三)、清除残留的毒物

对吸入性中毒:应立即撤离现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注意朝逆风方向撤;解开衣服、裤带,静卧保暖。用吸痰器或50ml注射器接吸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畅通,同时要防止声门痉挛,喉头水肿的发生,采用2%碳酸氢钠, 10%异丙肾上腺素,1%麻黄素雾化吸入,呼吸困难者及早作气管插管手术,已昏迷者,应侧卧位,拉出舌头并将下颌前倾,并给予吸氧。

对接触性中毒:立即脱去被毒物污染的衣服、帽、鞋袜等。根据毒物的性质和受污染的部位选择中和解毒的溶液彻底清洗被毒物污染的皮肤。要特别注意洗头发和皮肤皱把处,如腹股沟等;在对伤员进行冲洗时,为了防止污水流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扩大染毒面积,援救人员应协助中毒者采取恰当的姿势(通常取站姿),如果一些中毒者暂时不能站立,应将其放在担架或编织网上,并协助其侧转,便于对相应部位进行冲洗;需要提醒的是,如皮肤沾染上遇水剧烈反应并释放毒气的化学品、强酸(如浓硫酸)、化学品为固体或糊状物或粘滞性大的毒物污染皮肤时,应先用棉絮、干布擦掉毒物,然后再用水、中和液或溶剂反复冲洗;对有创面的皮肤或粘膜上的毒物污染,应先将其吸出,再用化学解毒剂反复冲洗,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如不能及时判定是何种化学品污染时,为了争取时间抢救生命,可用大量的清水冲洗,要求冲洗15~30分钟左右,然后再用水、中和液或溶剂反复冲洗;若用中和剂或溶剂冲洗时,为了避免中和后的生成物与消毒剂对皮肤的刺激,最后还要用清水、生理盐水冲洗;口、鼻受污染更要尽快用清洁水彻底清洗,减少吸收;有灼伤、爆炸伤者依伤势的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要特别注意用烧伤制式敷料或其他急救包三角巾等进行包扎(敷料宜厚,吸水性强);如无上述敷料也可或用身边材料如清洁的被单、衣服等加以简单保护,以免再受污染。同时也使创面在搬运过程中得到保护,防止再损伤。大面剂灼伤的需补液,补液治疗由于急救现场不具备输液条件,伤员一般可口服适当烧伤饮料或其他含盐饮料(每片含氯化钠0.3g,碳酸氢钢0.15g,苯巴比妥0.03g,糖适量。每服一片,服开水100ml,或含盐的热茶、米汤、豆浆等),但不直单纯大量喝开水,以免发生水中毒;因为伤口一般都是开放的,因此伤员可口服广谱抗生素,如不能或估计口服吸收不良,应肌肉或静脉注射抗生素。食入性中毒:毒物经口进入体内,应根据化学品的毒性采取漱口、稀释、催吐、洗胃、导泻等方法使毒物尽快排除体外。神志清晰者饮温水或解毒中和液300~500ml,然后用手指或压舌板刺激舌根或咽部引吐,催吐时头部低位,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吐出全是清水,无毒物气味为止,昏迷、抽搐发作、吞噬强酸、强碱等腐蚀性化学品以及汽油、煤油等有机溶剂等禁用此法;洗胃也是抢救常规,有催吐禁忌症者慎用,常用洗胃液有:温开水或l~2%氯化钠温热溶液或生理盐水,用于各种毒性不明的急性中毒;高锰酸钾溶液问(1:2000~l:5000),用于砷化氰、无机磷、氰化物中毒,3%过氧化氢溶液,用于无机磷、氰化物中毒,2%碳酸氢钠溶液用于生物碱、汞和有机磷中毒(敌百虫除外);对怀疑毒物已经进入肠道,可给予导泻,导泻可用15—30g硫酸钠或硫酸镁加 200ml水溶解后内服。注意对腐蚀性毒物中毒或极度衰弱者不可导泻。

眼部中毒:在现场急救时,要特别注意眼睛有无灼伤,如发现眼睑痉挛、流泪、结膜充血、角膜上皮肤及前房浑浊等,应优先予以冲洗,冲洗时动作要轻柔,具体方法是用棉签或其它万法不时翻动上下眼睑,以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以上,再用2%氢氧化钠溶液冲洗(对酸性毒物)或3%硼酸溶液冲洗(对碱性毒物);之后涂以抗菌素眼药膏或眼药水以减轻眼部炎症反应。

(四)、阻止毒物吸收。阻止毒物吸收是急救处置的重要方法,常用的手段有:

1、 止血带:如毒物由四肢局部进入体内,可在近心端扎敷止血带,止血带扎的即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每 10~30分钟放松l~2分钟。

2、吸附剂处理:取药用碳(活性碳) 20~30克于 2000ml温水中,待洗胃后注入或口服,以迅速吸附毒物,除氰化物外,其它毒物均可应用。

3、使用润滑剂:D服生蛋清、面糊、米汤等,以保护胃粘膜,减少刺激,粘附毒物,减少吸收,实用于腐蚀性毒物中毒。

(五)、特殊解毒药物的应用有些化学品中毒有能解除毒物作用的特效解毒药物,可及时应用。

(六)、防止血液系统中毒。对引起血红蛋白变性的毒物,则应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苯的硝基化合物应及时注射美蓝或硫代酸钠;对氰化物迅速吸亚硝酸戊酯,或 3%亚硝酸钠 10ml注射,再注射硫代硫酸钠;对一氧化碳可用吸氧。

(七)、促进毒物的排泄

1、利尿。在补液的同时利用利尿药,可促进毒物从尿中排出,这是常用的排泄方法。

2、透析。严重中毒人员可行血液、腹膜或结肠透析,加速毒物排泄。

3、换血。

(八)、对症及支持疗法很多化学品急性中毒无特殊解毒方法。抢救措施主要靠及早排除毒物及对症、支持疗法及加强护理、保暖、注意安静。如休克、脑水肿、呼吸衰竭、肺水肿、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急性肾衰、抽搐等情况,应积极送往医院进行抢救,防止继发感染和后遗症。

五、 现场中毒伤员的转送

在对现场中毒伤员实施了必要的救治措施后,要及时将他们转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应该注意的是伤病员的转送不是一般的运输,而应是在医学监护下的安全转送,是现场急救的一种延续,同时具有运输、抢救、监护功能。化学事故中毒的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损害的不只是局部的皮肤、黏膜,而是多脏器、多系统的损害;现场急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急性中毒在现场如抢救不及时或处置不恰当都会引起死亡,有的甚至遗留有终身的后遗症。因此,在现场急救过程中为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员伤亡,要求救援人员不仅要懂得化学危险品的理化特性和毒性特点,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医疗急救技术,防护知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