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豆类的性能,对患有不同疾病的人可以针对不同情况药食两用,加以调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介绍常食用的5种彩豆的药用。
赤小豆 既可食用,亦可药用。民间自古就有用赤小豆治病的记载。《食疗本苹》曰:“用赤小豆和鲤鱼煮烂食之,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本经》认为:“主下水,排痈肿脓血”。李时珍认为:“此药治一切痈疽疮疥及赤肿,不拘善恶,但水调敷之,无不愈者。”中医认为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之效。现代分析认为每100克赤小豆含蛋白质20.1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58克、粗纤维4.9克、硫铵素0.31克、核黄素0.11毫克、尼克酸2.7毫克。还含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近年多用其治疗急性肾炎、肝硬化腹水及营养不良性水肿。如医圣张仲景著名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伤寒瘀热在里,小便不利,身发黄者”。外用治疗痄腮、乳痈、丹毒、烂疮也有很好的效果。《独行方》记载:“治脚水肿,单用煎汁温渍脚膝以下”。可见赤小豆内外两用皆为所长。
白扁豆 白扁豆为扁豆角的成熟种子,豆角为日食佳蔬之一,亦为中药家族中的骨干药物。《药性本草》认为“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煮汁服,取效”。《本草图经》:“主女子带下。兼杀酒毒,亦解河豚毒”。李时珍认为其“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孙思邈用其治疗暑湿吐泻。中医认为其有健脾、化湿、消暑作用。现代分析认为其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锌,维生素B1、B2、C,尼克酸以及泛酸,酪氨酸等。此外尚含豆甾醇、磷脂、蔗糖、血球凝聚素AB等。对脾虚湿盛、运化失常而致的便溏或泄泻、湿浊带下、白带过多以及暑湿吐泻有明显疗效。此外对食物中毒的呕吐有解毒和缓解的作用,为夏伤暑湿之要药。
绿豆 绿豆又名青小豆,既可做菜用,又可煮粥服,为民间夏日解暑之佳品。《开宝本草》:“煮食,消肿下气,清热解毒,生研绞汁服,治丹毒烦热、风疹、药后发动、热气奔豚”。而《随息居饮食谱》认为:“绿豆甘凉,煮食清胆养胃,解暑止渴,利小便,止泻痢”。中医认为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之功。现代研究认为本品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尼克酸和磷脂等。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夏日感冒、鼻衄、牙痛、咽喉肿痛、腮腺炎、腹泻、细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高血压、青光眼、烧烫伤以及诸物中毒。可见绿豆一物虽然功用繁多,治疗病症广泛,但其特长为消暑和解毒。本品性寒,故对脾胃素虚,痰湿壅盛,寒邪内居之人,应慎重使用。
黑豆 黑豆又名黑大豆,中医认为其色如肾,故入脾肾两经,其性味甘平(煮之则凉,炒之则热),《本草纲目》曰:“吃黑豆,加气力,补虚损”。“又益阳道”。具有滋阴补肾,活血利水,祛风解毒等功效,以及调中下气,祛风除热之效。现代分析认为含有极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及烟酸等。食之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暖胃温中,明目活血,利水解毒,润泽肌肤,乌须黑发的作用。黑豆中所含的皂苷,现代研究证明有抑制脂肪吸收并促进其分解的作用,因而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一般多用于治疗闭经、痛经、不孕症、先兆流产、妊娠水肿、自汗、盗汗、浮肿、消渴、白发、耳聋,外治痈疮肿毒,并可解乌头附子毒。元人贾铭《饮食须知》记载,本品不宜与蓖麻子、猪肉同食。
黄豆 黄豆又称黄大豆,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以东北产者为佳。本品营养丰富,在豆类作物中首屈一指。其药用功效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品,言生大豆,味甘平,消痈肿,饮煎汁……止痛”。中医认为黄豆性味甘平无毒,有健脾益胃,清热解毒及宽中下气等作用。现代分析每百克含蛋白质35.1克、脂肪16.0克、膳食纤维15.5克、碳水化合物18.6克、胡萝卜素220微克以及核黄素、维生素E、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钾1503毫克。现代研究大豆及其制品具有广泛的生物功效。如防治癌症,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症,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症状,防止鼻出血综合征等。民间常用其预防和治疗四时感冒、胃病、贫血、缺乳、疖肿等疾病。近年世界各国对大豆制品及其功能性成分都极其关注,据中外专家预测大豆将是21世纪的维生素,其潜在开发价值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