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农信员工识破“拾古董”骗局 老人保住1.5万


  “谢谢,谢谢!真的很感谢板桥信用社的同志们,不然我多年的积蓄就这样被坏人骗走了。”近日,渠县万寿乡农户代中国差点被骗走1.5万元,多亏板桥信用社工作人员的提醒和核实,才幸免没有上骗子的当。
  
  
儿子打工意外“拾古董”
  
  家住万寿乡牛角村的代中国老人,其儿子及儿媳长年在福建打工,每年都是春节时才会回家过年。近日,代中国老人突然接到儿子的电话,说自己在下班回家的途中发现一件古董,据说这件古董是国家级文物,价值连城。而自己在拾起这件古董时,正好被一陌生男子看到,两人一番争讨,最终陌生男子提出索要3万元封口费,这件古董便归代中国的儿子独有。但代中国老人的儿子今年打工仅攒下了1万多元钱,尚不足3万元不能拿走古董,于是打来电话让代中国老人再汇1.5万元。
  
 
 农信员工慧眼识骗局
  
  7月21日上午9时许,板桥信用社门柜上排着不少等待办理业务的客户,代中国老人急匆匆的来到了柜台前,取出了贴身放着的三张存单。记账员李文明见三张存单均未到期,好奇地咨询老人为何提前支取,可是老人却始终一言不发。在办理完存单支取业务后,老人又拿出了一张纸条,称要将此钱汇给纸条上面的卡号。老人的此番举动与之前的缄口不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下触动了农信员工敏锐的职业神经:这位老人或许上当了。李文明故意不急不慢稳住老人,并询问起纸条上的收款人是谁,老人称那是儿子的朋友;出纳员万中全接着又问此款汇往哪里,老人说汇到福建。而纸条上的号码却是达州本地的卡号,两位门柜人员共同意识到老人肯定是上当了。
  
  在大致了解了代中国老人的情况后,客户经理欧祖华用自己的手机照着纸条的电话拨了过去,所谓“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一番交流之后骗子知道骗局被识破,开始破口大骂坏了他的“好事”,并在电话里威胁我们的客户经理。此时,代中国老人才彻底醒悟,原来此前的一切都是骗局,电话里口口声声叫自己父亲的那个“儿子”也是假的。
  
  
温馨提醒:切勿贪小便宜掉入“大陷阱”
  
  近年来,随着网络诈骗、短信诈骗等骗术的层出不穷,普通老百姓往往防不胜防,特别是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更是骗子首选的对象。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为农村的老人把好防骗关自然也成为了各地农村信用社的职责和义务。上月,板桥信用社员工裴仁良和裴海宁在代班时,成功识破了一个电话骗局,两人通过及时抹账,为另一位上当受骗的老人挽回了经济损失3万元。
  
  农村信用社员工总结了识骗的四大招:一是“看”,受骗储户多为60岁以上的热心老人;二是“数”,受骗人往往同时支取多张不到期存单;三是“问”,及时打电话询问其亲属,是否有过向老人借钱之事;四是“察”,受骗老人往往情绪焦急,心神不定。农信社提醒广大客户,“天上不会掉馅饼”,碰上以上类似的骗局,应及时报警。同时,对于高龄老人的贵重财产、物品等,家人还应协助妥善保管。
  
  

  (责任编辑:筱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