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品何以乱招迷住老人眼?


 

    徐娟(福建媒体人)

 

    南京一位年过九旬的张先生过世后,其家人发现,老人生前在两家调理品公司推销下,买了十余万元的调理品,身后竟还留有91771元的调理品寄存单。(4月26日《扬子晚报》)

 

    前不久,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1年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食品、诊治和营养调理已成为老年人日常消费支出最多的三个方面。然而,当老年人知识匮乏、维权不易,遭遇暴利调理品行业时,这份旺盛的需求就沾染上了阴霾。上门推销、免费旅游、先试再买、健康培训、咨询义诊、亲情服务……一些调理品企业和推销人员,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招数层出不穷。这些常人一眼便能看出的圈套,为何许多老年人却甘往里跳?

 

    笔者认为,这固然与老年人辨别能力下降、防范意识减弱有关,但客观地讲,随着年龄增大,老年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比一般人更关注健康,愿意为此加倍付出金钱、时间和精力。老年人“花钱买健康”的理念没有错,调理品之所以能迷住他们,更关键原因在于一个“乱”字。

 

    一是生产乱。据业内人士介绍,调理品生产在从业人员的素质、经营场所、注册资金等方面,相对药品来讲要低很多,有的基本未作要求。而调理品实际销售价格不菲,这其中的高额利润就成了推销人员挖空心思、不择手段的“动力”;二是宣传乱。现在打开各种传播平台,各种调理品广告扑面而来,其中不乏夸大其词、弄虚作假;三是监管乱。目前调理品市场实行“谁发证谁监管”的执法模式,造成了看似有多个部门监管、实则谁都管不住,给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机。

 

    老年安康品市场的乱象,正说明了这个市场亟待调理。一方面,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着力解决调理品“满天飞”现象,给正规、合法、有效的调理品贴上“身份证”,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公信力;另一方面,要切实改变“九龙治水”的监管格局,建立覆盖各个环节的追溯系统,提高违法成本。还得阻断不法销售者与老人之间的联系链条,这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消除老人的孤独寂寞感,用换位思考方式帮他们了解调理产品并理性消费,从而打消过度消费念头。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