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的生成和发育自胚胎形成时开始,在30岁时达到颠峰,此后骨质就在以每年1%~3%的速度流失,在不知不觉中骨质疏松就形成了。骨骼的主要成分是钙盐(约占2/3)和胶原蛋白(约占1/3),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就必须补充流失的骨骼成分。补钙成为防治骨质疏松的必要手段,但很多人吃了很多补钙品却不见效果,关键在于没有解决钙的吸收和固定两个重要问题。
酪蛋白——功能强大的钙吸收促进剂
影响补钙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补充的钙得不到吸收,大多白白地浪费掉了。钙在小肠的吸收可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吸收两种机制。在胃酸的作用下,小肠上部处于酸性环境下。由食物中摄入或通过补钙剂补充的钙,在酸性条件下能处于较好的溶解状态,有大量钙离子。在小肠上部主要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钙离子,在此过程中维生素D起到关键作用,补钙同时配合补充维生素D能够有效促进钙的主动吸收。而小肠下部吸收以扩散输送方式的被动吸收为主,钙离子从浓度高的肠道溶液内扩散到浓度低的小肠肠壁血管血液中,就形成了被动吸收。但在小肠中下部,由于消化液的作用,肠道内呈pH7~8的弱碱性环境,钙极易形成不溶性的盐而沉淀,阻碍了其扩散输送,导致吸收率下降。
科学家根据钙离子的特点发现了能促进钙吸收的因子——酪蛋白。酪蛋白(化学名称为酪蛋白磷酸肽)是以牛乳为原料,通过生物技术制得的易被人体吸收的生物活性多肽。酪蛋白在小肠这种弱碱性环境中能够和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这种结合既有效地防止钙形成不溶性沉淀,增加肠道内钙离子的浓度,又不阻碍钙离子扩散到肠黏膜中,从而促进肠道内钙的吸收。同时,由于酪蛋白分子能够抵抗肠内消化酶的进一步水解,这一性质成为其在肠道发挥作用的前提保证。就小肠整体而言,下部的吸收面积远大于上部,小肠下部钙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75%~80%。小肠中下部被动吸收的区域吸收量的多少是影响钙平衡的主要因素。这就是说能否摄入足量的酪蛋白,就决定了补充的钙被吸收量的多少。
胶原蛋白——钙的高效骨骼固定剂
影响预防骨质疏松效果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钙的固定,胶原蛋白在钙的固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骨骼主要由1/3的胶原蛋白和2/3的钙盐两部分构成。骨骼中的胶原蛋白流失时会使得骨中钙量也降低,此时只通过补钙的手段,也很难改善这种骨质疏松的现象。因为胶原蛋白在骨骼中起到了构架和粘固的作用,钙在缺乏胶原蛋白的条件下无法粘固在骨上,吃再多钙也会流失掉。只有补充了足量的胶原蛋白,钙就在胶原蛋白的粘合作用下,固定在在骨上,同时加强骨的韧性和硬度。这就是补钙更要补胶原的道理!
当人的年龄超过30岁时,骨的生成基本保持不变,但骨的相关成分流失却开始加剧;当年龄超过50岁时,骨质含量仅及30岁时的一半。特别是女性,在绝经后胶原蛋白和钙的流失更快,胶原蛋白不足钙就无法被粘固在骨骼中,骨质疏松就形成了。
所以,只有在补充钙的同时配合酪蛋白等高效钙吸收促进剂和胶原蛋白对钙进行固定。这样补充的钙才能被人体吸收,并沉积和固定在骨骼上,才能真正有效提高骨密度和骨韧性,预防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