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溪]溪谷活动伤害类型(溯溪)5


第二章 大自然因素造成的伤害
  大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很难以二分法来区别,例如险恶的高山雪原及溪谷地型是大自然因素,但其存在那里并不会伤害到人,会伤害到人的往往是由于人们主动的去接触它而产生伤害,前者是自然因素,后者是人为因素。若勉强将溯溪中自然伤害因素归类的话则有:溪水暴涨、打雷闪电、地震、落石等,这其中几乎与气候关系离不开,因此气候的好坏,深深的影响着溯溪及登山的安全与成败。

  第一节 溪水暴涨
  当您看到峡谷地型岩壁上的水线时,您会觉得不可思议,水竟能涨高一~二公尺。台湾因地型陡峭,溪水涨得快也退得快,当溪水高涨时其困难度将增加好几倍甚至无法克服通过,因此于长程溯登中遇到大雨,如何判断溪水高涨的速度与程度,是每位从事溯溪运动者,必须学习的课题。
  原  因: 大都于河川的集水区范围内落下豪雨所造成,再就是因集水面积广大及溪谷狭窄,而造成水量急速暴涨。
  因应方式: (1) 研判地图了解该溪流之集水面积大小、林相覆盖比例、林相别、坡度等。
  林相覆盖率愈高、坡度及集水面积愈小,其雨水到达溪谷时间将愈长,有利于溯溪者应变逃脱。而原始乔木林相因树冠具有阻挡雨水落下的力量及地上有层厚厚的腐植层,因此可大大的减少雨水直接打到泥土所产生的径流。
  (2) 广泛搜集该区每季每月之降雨率及降雨量。
  (3) 上岸高绕或休息。
  (4) 毅然折返。
  (5) 选择营地应考虑半夜下雨是否会淹水及有无撤退路线。

  第二节 雷电
  原  因: 夏季是溯溪的旺季,也是天气最不稳定的季节,典型的午后阵雨常带来雷电,是从事户外活动的一大威胁。虽然闪电会由最近(高)点,导入地面接地,但因其所产生的威力相当惊人(目前地球上无任何一座发电厂之发电量能与它相比),因此活动于水域的溯溪运动,仍应防范雷电于未然。
  因应方式: (1) 遇雷闪时,最好先离开水域到岸上密林中避一下。
  (2) 于岸上避雷电时,应除去身上之勾环及金属器具以免感电。
  (3) 紧接着雷电而来的可能是雷雨,因此应考虑是否撤退。
  (4) 若溯登于高山草原遇雷电,应迅速卧倒或躲入地面凹处,并将金属物暂时远离队伍。

  第三节 地震
  原  因: 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及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接处的台湾,其发生地震之频率相当之高,又台湾属于幼年期山谷,许多地型尚不稳定,因此随着地震可能带来的坍方及落石,将影响溯溪活动的安全。
  因应方式: (1) 搜集资料了解该区之地质。
  (2) 大雨及地震刚过,避免进入溪谷山区。
  (3) 遇地震时尽量回避可能发生坍方及落石地。
  (4) 考虑撤退。

  第四节 落石
  原  因: 自然因素造成的落石,一般都在地震及大雨过后因土石松动所产生引起的,其规模一般都比较大,造成的伤害也比较严重。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所造成的落石范围都较小但频率却较高,大都是于高绕或下切时将石头踢落而打伤同伴,而这关系个人的技术及警觉心。有人行走如蜻蜓点水,不留痕迹。有人行走则如大象过境,满目疮痍。
  因应方式: (1) 不于崩塌处及可能落石的光秃地休息。
  (2) 高绕时由经验、技术较佳者,选择较不易发生落石的路线行走。
  (3) 遇落石应大声警告队友。
  (4) 高绕或下切时,前方队员有责任将不牢靠之石头搬离行走之路线,最好将石头安放于树干上坡处或地面凹处,切不可将石块往下抛,以免引起更大之落石,且石头往往不会直线往下滚,可能会滚回行走方向打到队友,尤其是位于上坡处的队员,更是严禁抛石。
  (5) 高绕坡地时,不可摘下安全盔。
  (6) 小队伍高绕或下切时,尽量缩短队伍长度,如此即使上方队友踢落石头,其滚动高度也较低,滚动速度也较慢,因此造成的伤害也较小。
  (7) 大队伍高绕或下切时,应分批行进,位于下方之队伍应避免于上方行进队伍的直线方向下等待,以免被上方踢落之落石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