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爆炸事故应急预案


1、基本情况
****公司尿素车间位于公司中西部,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车间现共有三套尿素装置:Ⅰ期水溶液全循环法尿素装置(1986)、Ⅱ期水溶液全循环法尿素装置(1992)、Ⅲ期意大利斯纳姆氨汽提尿素装置(2005),总生产规模为480kt/a。在生产中三台液氨缓冲槽、三台尿素合成塔及其他高压、中压、低压、真空浓缩等设备及与之相连接的含有液氨、气氨、各种浓度的甲溶液和氨水等对人体有害物质的任何一台设备或管道发生氨气泄漏,均有可能造成火灾事故的发生;十六台高压泵及其他高压、中压、低压运转设备也有可能因电气设备出现故障而发生火灾;任何一台设备或管道超压运行、腐蚀减薄等也均可造成爆炸事故的发生。
2、危险性分析
1)、氨为无色气体具有刺鼻的臭味,熔点为-77.7℃,沸点为-33.35℃。自燃点为651.22℃,爆炸下限为16%,爆炸上限为25%,最小引燃能量0.77mJ,易溶于水,与空气混合物遇火爆炸,遇热放出氨和氮化合物的有毒烟雾。
2)、氨在空气中易形成爆炸性气体,氨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15.5-27.7%(体积)。氨与氢﹑甲烷﹑一氧化碳等易燃气体也能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3)、空气中含氨达0.49mg/l时,能刺激眼睛,达1.2mg/l时,能引起咳嗽,当氨含量为0.2mg/l的环境下工作,短期内就能引起中毒,造成肺气肿。因此,国家规定在空气中允许最高氨含量为0.02mg/l。
4)、人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20ppm,人吸入最低致死浓度(lol0):500ppm/s分钟。
5)、人经眼接触700ppm引起刺激。眼接触液氨或液氨浓度氨气可致灼伤,皮肤接触液氨会立即引起冻伤,浓度为1%的气氨对皮肤有刺激,达到3%以上就能引起灼伤和起泡。。氨对黏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及腐蚀作用。短期大量吸入氨气后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痰咳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误服氨水可致上腔食道灼伤。胸腹痛,呕吐,虚脱。可发生食道,胃穿孔。长期低浓度接触氨气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病状。
3、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安全、消防、个体防护的设施、器材及其分布

  

地点(岗位)
防护用品名称
数量
压缩机岗位
灭火器
16具
压缩机岗位
充电式手电
1个
压缩机岗位
防毒面罩
3个
深度水解岗位
灭火器
2具
深度水解岗位
充电式手电
1个
深度水解岗位
防毒面罩
2个
Ⅰ期泵房岗位
灭火器
4具
Ⅰ期泵房岗位
充电式手电
1个
Ⅰ期泵房岗位
防毒面罩
3个
Ⅰ期泵房岗位
防化服
1套
Ⅰ期泵房岗位
空气呼吸器
1台
Ⅱ期泵房岗位
灭火器
4具
Ⅱ期泵房岗位
充电式手电
1个
Ⅱ期泵房岗位
防毒面罩
3个
Ⅱ期泵房岗位
防化服
1套
Ⅱ期泵房岗位
空气呼吸器
1台
Ⅰ期总控岗位
灭火器
4具
Ⅰ期总控岗位
充电式手电
1个
Ⅰ期总控岗位
防毒面罩
6个
Ⅰ期总控岗位
防化服
1套
Ⅰ期总控岗位
空气呼吸器
1台
Ⅱ期总控岗位
灭火器
4具
Ⅱ期总控岗位
充电式手电
1个
Ⅱ期总控岗位
防毒面罩
6个
Ⅱ期总控岗位
防化服
1套
Ⅱ期总控岗位
空气呼吸器
1台
Ⅲ期主控岗位
灭火器
2具
Ⅲ期主控岗位
充电式手电
1个
Ⅲ期主控岗位
防毒面罩
3个
Ⅲ期主控岗位
防化服
1套
Ⅲ期主控岗位
对讲机
1台
Ⅲ期主控岗位
空气呼吸器
1台
Ⅲ期现场岗位
对讲机
4部
Ⅲ期现场岗位
灭火器
4个
Ⅲ期现场岗位
充电式手电
3个
Ⅲ期现场岗位
防毒面罩
5个
Ⅲ期现场岗位
防化服
1套
Ⅲ期现场岗位
空气呼吸器
1台
成品分析
防毒面罩
1个
Ⅱ期分析
防毒面罩
3个
Ⅲ期分析
防毒面罩
1个
Ⅲ期框架
消防栓
3个
尿素控制中心
消防栓
3个
Ⅰ期总控岗位
漏氨报警器
1个
Ⅱ期总控岗位
漏氨报警器
1个
Ⅰ期泵房岗位
漏氨报警器
1个
Ⅱ期泵房岗位
漏氨报警器
1个
Ⅲ期主控岗位
CO2灭火器
2
压缩机岗位
?
手推式干粉式灭火器
?
1
Ⅲ期现场二楼
手提式干粉式灭火器
?
2
Ⅲ期现场二楼
手提式干粉式灭火器
?
2
Ⅲ期现场二楼
手提式干粉式灭火器
?
2
Ⅰ期泵房
洗眼器
1
Ⅱ期泵房
洗眼器
1
Ⅲ期现场
洗眼器
1
?
4、确定应急级别
1)(三级应急)
预警应急为可控制的异常事件或者为容易控制的突发事件。现场操作人员经过简单的应急救援培训即可完成事故现场的所有应急处置。
所发生的事故类型一般为:
①管线、充装站、液氨、阀门、法兰等发生可燃物质轻微泄漏;
②罐、槽、塔、泵、阀门、管道、法兰等因质量不好或安装不当而发生轻微泄漏;
④非关键装置发生停电、停水、停汽事件,但是未引起燃烧、爆炸、有毒物质泄漏扩散等危险化学品事故;
⑤发生小范围火灾,未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⑥生产装置的控制系统出现故障;
⑦其他需要进行预警应急处置的事故(事件)。
2)现场应急(二级应急)
生产装置区发生较大规模的火灾、爆炸和有毒物质泄漏事故,但事故影响和危害性尚未超越本项目的边界,动用公司应急救援力量即可有效处理的生产安全事故,公司所有应急救援力量进入现场应急状态。
所发生的事故类型一般为:
①发生液氨等有毒物质泄漏,但有毒气体的影响范围未超出本公司生产区边界;
②生产装置中的氨气、甲醇等易燃易爆气体、液体泄漏,并发生较大范围的火灾;
③发生电气火灾,影响关键装置的运转;
④发生全局性的停电、停水、停汽(气)等突发事件,并间接引发一定程度的有毒物质泄漏、火灾事故;
⑤其他需要进行现场应急处置的事故或事件。
3)全体应急(一级应急)
灾害性生产安全事故(重特大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影响和危害已经超出企业边界,需要当地政府等外部应急救援力量提供援助,或发生重大区域性自然灾害事件,本公司应急救援力量需要紧密配合当地政府,完成各项应急救援工作。
所发生的事故类型一般为:
①液氨发生失控性泄漏,有毒的氨气影响了周围社区;
②关键装置液氨储罐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
③其他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支援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5、火灾的预防和控制
1)、点火源的控制
为了预防火灾和爆炸,要严格管理危险物质和点火源。在生产中,引起火灾爆炸的点火源有以下八种:明火、高热物及高温表面、电火花、静电火花、摩擦与撞击、自行发热、绝热压缩、化学反应热及光线和射线等。
2)爆炸极限
?
1﹣1?尿素系统爆炸性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物资名称
化学式
爆炸上限/%(v)
爆炸下限/%(v)
H2
74.2
4.1
NH3
27.4
15.7
硫化氢
H2S
15
5.3
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尿素系统应严格将氨气等可燃气体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体的燃爆危险性和其他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
3)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
采取的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分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两个方面。
a.防火防爆的技术措施
u 防止氨气等燃爆介质的积聚。一是避免和控制可燃介质的泄露;二是可以用通风的办法来降低燃爆物质的浓度,使它不达到爆炸极限。
u 防止产生着火源,使火灾、爆炸不具备发生的条件。应严格控制以下8种着火源,即冲击摩擦、明火、高温表面、自燃发热、绝热压缩、电火花、静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u 安装防火防爆安全装置。例如阻火器、防爆片以及安全阀等,以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
b.防火防爆的组织管理措施
u 加强对防火防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防火防爆制度,例如防火防爆责任制度等。
u 开展经常性防火防爆安全教育和安全大检查,提高人们的警惕性,及时发现和整改不安全的隐患。
u 厂区内、厂房内的一切出入和通往消防设施的通道,不得占用和堵塞。
u 应建立义务消防组织,并配备有针对性和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
c.操作人员应遵守以下防火防爆守则
u 应具有一定的防火防爆知识,严格贯彻执行防火防爆规章制度,禁止违章作业。
u 严禁在工作现场和厂区内吸烟。
u 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u 工作现场动用明火,必须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u 使用的电气设施,不符合防火防爆要求时,应停止使用,防止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u 应学会使用一般的灭火工具和器材,对于本岗位配备的防火防爆工具、器材等,应该爱护,不得随便挪用。
4)火灾的扑救
一旦发生火灾,一方面要组织人采用正确的灭火方法和选用适当的灭火工具积极扑救。在密闭的房间内起火,未准备好充足的灭火器材时,不要打开门窗,防止空气流通,扩大火势。另一方面要赶快打电话向调度室及保卫部报警。报警时要沉着 冷静,讲清楚着火单位、燃烧物、火势、报警人姓名及使用电话号码。
化学易燃物品发生火灾的扑救与普通火灾不同,这类物质发生火灾后,首先要弄清着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用适合扑救该类物品的灭火剂,正确地实施扑救:
u 扑救可燃和助燃气体火灾时,要先关闭管道阀门,用水冷却其容器、管道,用干粉、砂土扑灭火焰。
u 扑救易燃和可燃液体火灾,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扑灭火焰,同时用水冷却容器四周,防止容器膨胀爆炸。但醇、醚、酮等溶于水的易燃液体火灾,应该用抗溶性泡沫扑救。
u 扑救易燃和可燃固体火灾,可用泡沫、干粉、砂土、二氧化碳或雾状水。
5)灭火的基本方法
u 冷却法
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使温度低于燃点,从而燃烧过程停止。如用水和二氧化碳直接喷射燃烧物,往火源附近未燃烧物上喷洒灭火剂,防止形成新的火点。
u 窒息法
减少燃烧区域的氧气量,阻止空气注入燃烧区域或用不燃烧物质冲淡空气,使火焰熄灭。如用不燃或难燃的石棉被、湿麻袋、湿棉被等捂盖燃烧物;用砂土埋没燃烧物;往着火空间内灌入惰性气体、蒸汽;往燃烧物上喷射氮气、二氧化碳等;封闭已着火的建筑物、设备的孔洞。
u 隔离法
使燃烧物和未燃烧物隔离,限制燃烧范围。如将火源附近的可燃、易燃、易爆和助燃物搬走,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管路的阀门,减少和阻止可燃物进入燃烧环境内;堵截流散的燃烧液体;拆除与火源毗连的易燃建筑和设备。
u 抑制法
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过程中去,中断燃烧的连锁反应。如往燃烧物上喷射干粉等灭火剂。
6)防止火灾的基本措施
一切防火措施都是为了防止产生燃烧的条件,防止燃烧条件互相结合、互相作用。根据物质燃烧的原理,防火的基本措施是: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清除火源、阻止火势、爆炸波的蔓延。
6尿素生产装置的防火防爆
尿素装置的工艺操作大多数都是高温、高压条件下运行的,而且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液氨、甲铵液、尿素熔融物及尾气等大多是有毒、有害、易腐蚀、易燃、易爆的化学危险物质,不但进出物量大,而且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危险能量和职业病危害。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误动作和细微故障,甚至人为的误操作和违章操作,都有可能造成装置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物损等事故。比如,尿素装置曾经发生过不少爆炸事故:合成塔爆炸事故、惰性气体洗涤器爆炸事故、高压洗涤器爆炸事故、氨水槽爆炸泄漏事故、氨冷器爆炸事故等。
由于设备老化、工艺条件剧变及一些人为失误或违章操作原因导致工艺设备、管道破损、泄漏或非计划停车抢修多;定期设备大检修,交叉立体施工安装作业点多、面广;检修过程工艺处理不彻底等均易引发着火、爆炸事故。
1)尿素装置的不安全因素
尿素装置的设备、管道、阀门、法兰的泄漏,是生产安全面临的第一危险。装置、系统运行状态正常,设备、管道、阀门、法兰等不会发生工艺物料的泄漏现象。但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设备、管道、阀门、法兰的工艺物料泄漏,极易发生着火、燃烧,引起火警、火灾,重则产生爆炸,破坏设备、管道、阀门、法兰,影响安全生产,危及人身生命安全。引起泄漏的原因有多种多样。
a、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长周期和连续性运转,工艺设备、管道、阀门、法兰受到持续地机械磨损、物料冲蚀、内外腐蚀、材质老化或其它外来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发生因疲劳导致强度减弱引起破损(如焊缝龟裂、焊口砂眼、壳体裂纹、垫片损坏等)致使渗漏或泄漏工艺物料的现象,给装置的正常运行带来不少的麻烦。
b、装置检维修上的缺陷,像设备人孔或接口、管线法兰未按施工要领安装到位,或机泵机械密封端面研磨不佳,经长期运转发生泄漏。
c、工艺操作不当,造成系统憋压、容器满液造成液体超压,都会发生物料的泄漏现象。
d、设计欠缺、失误(例如材质选错)和施工质量不佳、粗糙(例如χ光、 射线拍片不台格),留下隐患,久而久之引起物料泄漏等等。
(2)人的不安全因素
工艺操作人员的违章操作和误操作,以及施工抢修人员在运行生产装置抢修时野蛮作业,是安全生产第二个“不安全因索”(人的因素,即软件因素)。因此,尿素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防火防爆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a、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车间管理人员要把防火防爆工作作为安全生产工作重中之重;操作人员要增强责任心,要具备专业操作技能,善于应对紧急事故处理;维修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规章制度,进行设备检修。
b、各岗位要把防火防爆作为重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c、强化对关键生产装置和要害(重点)生产部位的安全监控,这是控制危险点(源)的有效方法。
d、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并把安全教育的重点放在工艺操作人员上,其目的是提高预防能力和应变能力,杜绝违章操作。防止人为“失误”。与此同时,加强全员性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思想意识。
e、加强日常安全巡回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安全因素或缺陷。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
f、加强事故隐患治理力度,把牢安全、消防的“三同时监督审查关,把隐患消除于设计、施工的源头之前。
g、搞好消防、气防设施、器材的维护保养,开展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对初起火灾的扑救能力。
h、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一定要按事故“四不放过”原则严肃事故处理,避免和防止发生重复性事故。
7、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处理措施
1)火灾事故应急措施:
一旦发生火灾,一方面要组织人采用正确的灭火方法和选用适当的灭火工具积极扑救。在密闭的房间内起火,未准备好充足的灭火器材时,不要打开门窗,防止空气流通,扩大火势。另一方面要赶快打电话向调度室及保卫部报警。报警时要沉着 冷静,讲清楚着火单位、燃烧物、火势、报警人姓名及使用电话号码。如情况严重可直接向“119”或集团公司消防部门打电话报警。报警时要沉着 冷静,讲清楚着火单位、燃烧物、火势、报警人姓名及使用电话号码;报警完后派人去街道路口迎候消防车,以便使消防人员及时到达着火地点。
a、当班操作工应立即通知车间领导和当班调度。调度接到报警后,根据危害性及事故造成的影响或其潜在危害性,决定应急救援的级别及应急救援力量分配,分别启动不同级别故应急救援处置程序。并应迅速通知指挥部成员迅速赶往事故现场。
b、当班操作工应根据事故的危险程度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作出正确处理。迅速查明着火位置、数量及容器容量,采取相应手段和灭火机进行灭火,易燃气体发生燃烧应先关闭阀门,切断气源,然后用二氧化碳灭火机灭火。电器、设备发生燃烧。应先切断电源。然后用干粉灭火机、泡沫灭火机灭火。一般可燃物用酸性泡沫灭火机和大量水灭火。
c、岗位人员立即展开自救和互救,迅速将受伤者移至空气新鲜处抢救,严重者送医院抢救。
d、调度室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情况做出局部或全部停车的决定。
e、在应急救援指挥人员到来前,操作工应立即组织安排现场无关人员到安全地方,生产调度组织部分人员在50米范围内执行禁止行人及过往车辆的监护任务。
d、指挥部成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应指挥灭火,并迅速向有关部门报告,请求支援。
e、救援人员必须戴好氧气呼吸器和使用防爆工具。
f、保卫部到达现场后,设立隔离区,组织无关人员撤离;加强警戒注视火势发展,如控制不了可向有关部门请求支援。
g、医务人员应立即救护伤员,进行清洗、包扎、及时抢救。
h、抢修队到达现场后,对继续抢修的设备进行修复,控制事故扩大。
i、如火灾引起爆炸、环境污染等事故,则迅速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2)爆炸事故应急措施:
a、当班操作工应立即向车间领导和当班调度报警。详细告知爆炸设备名称、爆炸介质、爆炸大小、报警人姓名及使用电话号码;调度接到报警后,根据危害性及事故造成的影响或其潜在危害性,决定应急救援的级别及应急救援力量分配,分别启动不同级别故应急救援处置程序。并应迅速通知指挥部成员迅速赶往事故现场。
b、当班操作工应根据爆炸的危险程度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作出正确处理。迅速停车,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c、岗位人员立即展开自救和互救,迅速将受伤者移至空气新鲜处抢救,严重者送医院抢救。
d、调度室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情况做出局部或全部停车的决定。
e、在应急救援指挥人员到来前,操作工应立即组织安排现场无关人员到安全地方,生产调度组织部分人员在50米范围内执行禁止行人及过往车辆的监护任务。
d、指挥部成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应按应指挥现场救治,并迅速向有关部门报告,请求支援。
e、救援人员必须戴好氧气呼吸器和使用防爆工具。
f、保卫部到达现场后,设立隔离区,组织无关人员撤离;加强警戒注视火势发展,如控制不了可向有关部门请求支援。
g、医务人员应立即救护伤员,进行清洗、包扎、及时抢救。
h、抢修队到达现场后,对继续抢修的设备进行修复,控制事故扩大。
i、如爆炸引起火灾、环境污染等事故,则迅速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8、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根据发生事故的种类、事故级别、事故区域,由指挥部下达指令,疏散、撤离事故现场和污染区域的人员,由安全疏散组负责执行,对事故现场人员进行清点并做好记录。
在较大事故发生后,由于人员数量大,必须事先确定疏散地点。一般事故影响人员数量少时,由指挥部人员指定临时疏散场所。安全疏散组负责疏散撤离人员的安置,对人员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做全面的了解,清点人数和现场勘察,及时报告指挥部。人员疏散、撤离的运输工具由指挥部协调。
发生事故后,要迅速将警戒区内与事故应急处理无关的人员撤离,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事故现场人员撤离时,要就近取用个体防护用品。由专人引导和护送所有撤离人员向公司安全地带转移,并在疏散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查清是否有人留在危险区域。
9、危险区的隔离
根据事故的类别、级别、区域、危害程度,由安全警戒组实施警戒隔离。
危险区域的设定:
严重(Ⅰ级):200米;
较重(Ⅱ级):100米;
一般(Ⅲ级):50米。
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a、 危险区的设定由事故救援指挥部根据事故状态、气象状况进行确认,指挥部安排安全警戒组进行危险区的隔离。
b、 事故现场隔离区边界警戒线为黄黑带,警戒哨佩带黄袖臂章。
c、 对于重大事故造成的大范围的区域隔离,由指挥部向当地政府汇报,当地政府协调公安等治安警力对周围区域进行道路隔离和交通疏导。
10、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治疗
a、医疗救护组组织相应人员、医疗器械和救护车,协调伤员转移,并就近与协议医院联系,协助救护。
b、医疗救护组仔细搜索事故现场每一位置,确定受伤人员并及时将受伤人员撤离现场。
c、医疗救护组负责现场临时救护和监护治疗。
d、医疗救护组对伤员数量、治疗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汇报。
e、医疗救护组在救援结束后,得到指挥部同意后方可撤离,并及时做好总结。
11、现场保护
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a、除应急救援处理人员以及必须坚守岗位人员外,禁止与抢险无关人员随意进入现场。
b、为了控制事故进一步扩大,对经批准进入现场的人员,要做好记录。
c、事故处理完毕后,现场任何物品的移动都要做好记录、拍照等。
12、事故应急终止程序
a、应急救援指挥部,在接到液氨不再泄漏、没有继续爆炸危险,险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的报告,现场清理,公共及辅助设施基本恢复后,宣布应急救援工作结束。通知信息发布组。
b、信息发布组通知生产处,开始进行维修,进行善后处理,恢复生产阶段。
c、信息发布组通知各相关单位、部门、周边社区单位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恢复正常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