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说明
1.产品名称:丙烯睛。
2.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至淡黄色,澄清液体。
气 味:似洋葱、大蒜含醚味之刺激味。
沸 点(℃):77.4℃~79℃
相对密度(水=1):0.806(20℃)
相对蒸气密度1.83(空气=\fs24 1,20℃)
闪? 点(℃):-1℃
自 燃 温 度:481℃
爆炸范围地:3~17%
水中溶解度:7.35%(20℃)
3.危险类别:
第3.1类低闪点易燃液体。
4.健康危害:
丙烯睛可经由呼吸道、皮肤或误食而使人体中毒,早期中毒症候为眼睛肿痛、头晕、头痛甚至呕吐,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粘膜等之危害,在高浓度时产生意识不明及呼吸停止造成死亡。
5.侵入途径:
丙烯睛可经由呼吸道、皮肤、眼睛或误食而使人体中毒
6.危害特征:
早期中毒症候为眼睛肿痛、头晕、头痛甚至呕吐,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粘膜等之危害,在高浓度时产生意识不明及呼吸停止造成死亡。
1.吸入性中毒症状
低、中浓度眼睛肿痛、恶心、呕吐、腹泻、虚弱、头痛、喷嚏、头昏眼花及黄疸。高浓度会造成窒息及死亡。
2.皮肤接触性中毒症状 :
轻度皮肤肿痛中引起水泡,宛如烫伤或烧伤,重度如吸入或食入中毒症状
3.食入性中毒症状:
中度会造成全身性中毒,症候为晕眩、麻木、头痛、脉搏加快、精神紧张、胸痛四肢无力、眼睛充血、上唇麻木。重度引起呕吐、呼吸困难、痉挛甚至心脏停止、死亡。
4.眼睛接触症状: 眼睛接触丙烯睛会引起流泪,而其蒸气及液体可能造成严重的刺激及损害。
7.个体防护:
(1)呼吸系统防护:戴防毒面具;
(2)眼睛防护:戴防护眼镜;
(3)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4)手 防 护:戴作业防护手套;
(5)其它防护:工作场所禁止吸烟。
二、事故应急报告程序
交通事故向交警“122”报告
中毒事故向急救“120”报告
火灾事故和泄漏事故向火警“119”报告
危险品运营部电话:0432-5078017(调度指挥中心)
安保部负责向九天公司领导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市政府主管部门报告。
报告内容: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车种、车号、驾驶员姓名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交通事故应急处理
1.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事故,驾驶员和押运员报案后要在距来车方向150米外设置防护标志,以警示车辆,防止发生碰撞。
2.在其他路段发生事故,驾驶员和押运员要监护车辆,保护事故现场。
四、中毒事故应急处理
丙烯晴中毒抢救者须穿戴完整防护用品,方可进入灾区救人。而丙烯晴中毒的急救最重要是将患者迅速搬离现场至通风处,检查患者中毒症状,判断出中毒路径给予适当救护。丙烯晴解毒剂为亚硝酸戊酯(吸)、亚硝酸钠(针剂)、硫代硫酸钠。
1.吸入性伤害急救
若呼吸停止,施予人工呼吸;若心跳停止,立即施予体外心脏按摩。后续处置,立即就医。
2.皮肤接触性急救
若皮肤、衣服受到污染,立刻脱去衣服,使用大量的水清洗,持续用水冲洗至少15-30分钟。 后续处置立即就医。
3.眼睛接触性急救
立刻用大量水冲洗眼睛至少15-30分钟,并不时地撑开上下眼皮。如有异物用湿润棉棒将异物移除。后续处置 立即就医。
4.食入性伤害之急救
切勿催吐,若有意识,用水彻底润洗口腔。食入10分钟内,患者无意识丧失或呕吐,可给予喝240~300毫升的水或牛奶,以稀释其浓度;若患者自发性呕吐,让患者向前倾或仰躺时头部侧倾,以减低吸入呕吐物造成呼吸道阻塞之危险。 后续处置, 立即就医。
五、火灾事故应急处理
小火:(1)使用干粉、CO2、撒水。 (2)在无风险且可操作下,移离火场中之容器。 (3)对于暴露于火焰热辐射危害之容器壁,施以水雾冷却至火熄灭。 (4)保持最大距离来作灭火动作。 (5)对已喷出之消防废水,筑堤围堵收集,事后处理。 (6)勿将水喷入容器内。 (7)进入危险区域观察前,须穿戴个人防护设用品。
大火: (1)使用撒水、水雾。 (2)在无风险且可操作下,移离火场中之容器。 (3)对于暴露于火焰热辐射危害之容器壁,施以水雾冷却至火熄灭。 (4)保持最大距离来作灭火动作。 (5)储槽发生火灾、安全阀发生声响或储槽变色时,人员应立即撤离现场。(6)进入危险区域观察前,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六、漏事故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水沟等限制性空间。
(1)卸料阀或呼吸阀泄漏:可用随车携带的堵漏棒将其堵住,如仍有液体泄漏,可用塑料桶接满后从罐口倒回。
(2)罐口泄露:可用塑料膜将罐口全部包起来,并用防静电绳子捆绑牢固。
(3)倒罐作业:必须使用防爆泵,夜间作业必须有安全照明,有专人看护。
(4)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5)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防护用具和器材配备
每车配备:过滤式防毒面具两套,干粉灭火器两瓶,安全防护箱一套,放料阀及呼吸阀堵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