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大面积氯气泄漏事故的应急救援


     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氯气广泛用于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造纸、印染及自来水消毒等工业。为便于大量贮存、运输,氯气通常是以液态、带压充装在钢瓶、槽罐等容器中。在氯气灌注、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若钢瓶、槽车等容器密封不良或操作不当,则极有可能导致大量氯气泄漏。氯气是黄绿色、具有刺激性的剧毒气体,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1 mg/m3,当达到12.5 g/m3,吸入会立即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军曾把氯气作为军事毒气用于战场。因此氯气一旦泄漏极易造成重灾。2004年4月15日发生于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的氯气泄漏事故一度使举国震惊,谈“氯”色变。

     针对氯气泄漏事故的应急救援,各地消防部队通过近两年的岗位练兵活动,对其基本程序和技战术都已有所认识。但突发性重特大氯气泄漏事故,尤其是造成大面积扩散污染的,又呈现出工作区域广、作业时间长等一些新的特点。因此,应急救援中除加强必要的防护外,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疏散和抢救人员工作。疏散和抢救人员是救援工作中最紧要、最迫切的任务,也是开展救援工作、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所在。发生突发性大面积氯气泄漏事故时,往往涉及范围广,被困人员多,如1979年浙江温州电化厂氯气泄漏事故中疏散近8万人,2004年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事故中疏散近15人。疏散和抢救大量人员时要做到:一是明确疏散方向。救援人员在进入污染区域之前,应根据当时的气象、地形地貌等情况,确定安全方位。冒失进入污染区,常常会因烟雾弥漫而迷失方向。在化学救援中,有过将被困人员引向下风方向而再遭危害的惨痛教训。二是采取防护措施。污染区域大,行走路线长,撤离前应先指导被困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对婴幼儿要加强防护(婴儿防护袋)。缺乏防护器材时,可就地取材,采取简易防护措施,如将衣服、毛巾等织物浸湿后捂住口鼻,快速转移至安全区域。在重庆氯气泄漏事故中,正是这一措施才使绝大多数人免受毒害。此外,还应携带小红旗等标志物,以便于对大量人员的引导。

     二、现场侦检工作。在氯气泄漏事故现场,利用仪器进行侦检,并将侦检结果作为行动依据,这是众所周知的。在大面积氯气泄漏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这一点同样重要。由于面广点多,监测时可采取固定点和巡回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居民密集区和交通要道应作为监测重点。此外,为提高救援效能,避免潜在危害,侦检工作中应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注重前期监测而忽视持续监测。监测工作应贯穿救援工作全过程,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现场指挥部。2004年重庆氯气泄漏事故中,正是根据持续监测结果,及时缩小警戒区,使疏散出的居民及时返家,减轻了压力,缓解了矛盾。二是注重气相监测而忽视液相监测。氯气在空气中有较大毒害性,而溶入水中,易与水作用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必须要加强液监测相,防止废液外流造成污染,更应防止水源污染而造成危害。

     三、污染洗消工作。液氯泄漏到空气中,很快就气化转变为气态,扩散性强,尤其是泄漏量大时,在一定的空间有明显压力。因此,洗消时必须做到:一是在事故现场要设置多道水幕,并用水枪压制,阻止氯气云团外扩。二是洗消剂应有所选择,越在内圈,碱性应越强,外围用水即可。三是对流淌废液要进行洗消。应尽早组织人员用沙袋或水泥袋筑堤堵截或导流,或在适当地点挖坑以容纳废液,再集中洗消。四是要对部分参战人员和被污染的器材装备实施洗消,并对深入重危区的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

     四、防火防爆工作。氯气本身不能燃烧,但与氧气一样有强烈的氧化性,与氢气、甲烷等形成的混合气体极易爆炸,并能使一些在通常情况下难燃的物质迅速燃烧。这一性质在这起事故中也充分表现出来。在事故现场我们看到,氯气云团所扩散到的地方,绿色的油菜、麦苗都变成“金黄”一片,这就是其强氧化作用的结果。因此,氯气泄漏现场也应清除火源,隔离可燃物。在这起事故中,货车上所载的气瓶若有可燃气体泄漏,那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