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响应程序的具体操作一般按照下列标准程序进行即:报警、接警、事态分析、确定相应级别、预警、应急剧动、救援行动、扩大应急、应急结束、应急恢复等过程。如图4-2所示。
事故灾难发生后,现场第一目击者必须立刻按事故信息报告程序,将事故现场的真实情况进行上报,以最快速度传递到直接上级应急指挥中心。事故信息得到初步确定后,按预定程序进行事故预警。
应急指挥中心接到事故报警后,密切关注现场事态,进行事态评估和响应级别确定,如果达到最低响应级别及其以上条件,则按响应级别启动应急预案。如果响应级别超过本级指挥中心权限,应立即上报交由上级符合应急指挥条件的应急指挥中心进行指挥。
如果没有达到最低响应级别条件,则应急响应关闭。
应急预案启动,则由应急指挥中心和现场指挥人员协调指挥,按照预案程序和要求,开通应急通信网络,调配应急队伍、物资与装备,现场警戒,疏散群众,寻求专家支持等,对人员、设备、装备进行科学、有序的救援抢险。
现场应急队伍到达现场后,首先进行人员抢救,避免、减少人员伤亡,同时,对事故进行控制。如果救援力量不足,应立即寻求外部力量援助,事故扩大,响应级别提高,应立即报告上级,提高应急响应级别,扩大应急。
当事故得到控制,事故隐患消除,环境达标,经现场指挥确认,并报最高应急指挥中心同意后,现场应急紧急处置行动宣告结束。
现场应急行动结束后,有明确的事故信息发布部门和发布原则,将相关信息及时进行通报,解答公众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维护社会生活秩序。对于容易引发局部地区社会动荡的重大事件,应由事故现场指挥部及时准确地向新闻媒体通报公众关注的动态信息,既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利于赢得公众对应急救援的各方面支持。
现场应急行动结束后,进入应急恢复阶段。当现场清理完毕,常态得以恢复,则可解除警戒。同时做好善后赔偿、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工作。
上述工作完成,整个应急救援活动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