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企业应急救援队伍教育训练大纲》的几点思考


为了规范我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教育训练的内容、时间和标准,提高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能力素质,自治区安监局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教育训练大纲》(以下简称训练大纲)。《训练大纲》的制定与实施是我区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底线思维、强化红线意识的重要保障,是不断深化企业应急救援队伍教育训练改革的重要手段。《训练大纲》的出台,填补了我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实战化训练的空白,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准则。

目前,我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识险、处险、避险能力还不强,专业化水平还不高,突出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不高。有的应急救援队伍还没有把教育训练工作当成单位建设的主业来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企业抓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扎扎实实打基础、认认真真抓建设的狠劲和韧劲。二是训练理念落后。有的单位不研战、不练战,对救援对象研究不够,训练针对性不强,始终在爬梯子、甩带子、拼体能等低级循环。演练搞得有声有势、华而不实,到了实战就攻不进、拿不下、救不了,练为看、练为考、练为演的现象仍较为普遍。企业在总结救援行动时,往往肯定救援队员英勇精神得多,但在科学施救方面总结得少,有的单位不把事故教训当成宝贵的财富,对如何改进应急救援技战术剖析不透、研究不够。三是训练投入力度不大。目前,我区尚未建立企业专职应急救援队伍教育训练基地,多数企业应急救援队伍还没有建立专业的教学场所,也没有配备必要的训练教材、设施和装备,师资力量比较匮乏,训练经费保障严重不足。四是专业素质不强。在抢险救援过程中,多数企业应急救援队员的安全意识不强,现场侦察不细,对潜在风险评估不足,不按照规程操作,实战经验不足,避险能力较弱。五是业务骨干缺乏。应急救援岗位任务繁重,危险性强,工作压力大,许多应急队员都不愿意到应急救援岗位发展,加之企业对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缺乏激励、保留措施,导致企业应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个人认为:当前我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教育训练工作应当坚持“练为战”的指导思想,贯彻依法治训、按纲施训、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的方针,遵循训战一致、注重运用、保证质量的原则。要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向教育训练工作聚焦用力。企业应急救援队伍作为一支专业化救援力量,业务训练是经常性中心工作,是提高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最直接的救援行动准备。训练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好坏,如果训练水平上不去,救援准备工作就很难落到实处,救援队伍的战斗力也就很难得到提升,因此,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必须要强化主业意识,把教育训练工作置于建队的首要位置,坚持走实战化训练的路子,才能使单位的战斗力得到质的提升。首先,要实现“四个回归”。人员要回归岗位。各单位要主动为救援队伍减负,要将企业的内卫、环保等工作职责与应急管理工作职责分离;各级安全管理者要回归到应急管理指挥岗位,要把教育训练作为首要职责,练强组织指挥本领;各类应急救援队员要全面回归到战斗岗位,增强专业岗位战斗实力。时间要回归中心。各单位在训练中要依据《训练大纲》,严格落实训练计划,不得随意更改训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时间,不得随意加操和搞强化训练、疲劳训练,要坚持向8小时要质量,向科学施训求效果。内容要回归实战。各单位要紧贴职责任务、紧贴实战需求、紧贴现有装备,加大实战化训练广度、力度和深度,走整建制合成训练之路,着力提升整体实战能力。质量要回归打赢。面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挑战,要履行好应急救援职责,就要根据我们所承担的任务,有针对性开展训练,用打得赢的标准来检验,使训练质量向战斗力聚焦、向打得赢靠拢。其次,要做到“三个战”。一要做到“研战”,就是要着眼抢险救援任务,深入研究各类灾害事故的特点,准确掌握其内在规律,有针对性制定应对措施。各单位都要通过研战,形成一套符合自身、贴近实战的作战理念和方法。二要做到“练战”,就是要利用训练设施把真正的现场复制到训练场,把每次训练都当成一次实战来对待,让救援队员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掌握作战要领。同时,要对与实战脱节的训练科目进行大胆改造,勇于创新战术战法,改进和规范救援行动程序。三要做到“胜战”,这是最终的目标,也是训练的尺度和标准。既不能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消极保安全,也要强调科学训练、科学施救,让救援队员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灾情、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做到攻坚克难、打赢制胜。

二、要突出实战化训练重点。“战场需要什么就练什么”,这是训练工作的导向,也是练兵的重点,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各级救援队员面对各种灾情,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事,能干什么事,怎样去干事。一要强化岗位基础训练。专业岗位素质是应急救援队伍作战能力的基础。各单位要结合实际,严格落实按纲施训,分岗位把《训练大纲》规定的科目训全、内容训实、时间训够、标准训到。要突出抓好真火、烟热等实战环境下的心理适应、个人防护和紧急避险训练,要让救援队员体验真实现场,掌握识别风险、防范风险、规避风险的方法和手段。要突出抓好战斗员、消防员、驾驶员、通信员、供水员、安全员等专业岗位技能训练。二要强化班组战术训练。班组是应急救援队伍作战的最小单元。各单位要立足实战需要,对《训练大纲》规定科目进行“实战化”的改造,重点加强侦察警戒、疏散救人、内攻近战、关阀堵漏等攻坚任务时的战术训练,突出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和关键环节,强化前后配合、上下衔接、整体推进,培养小组作战、协同作战、安全作战意识。三要强化整建制合成训练。现在的生产安全事故救援行动都是以大(中)队为单位展开的,检验的是整体作战能力。大(中)队要以险情控制、攻坚救人、协同救灾等作战任务为重点,采取临机设情的方法,抓好全员、全装、全队的独立作战训练。大(中)队要结合厂(辖)区实际,抓好按编成、整建制的协同作战训练,既要检验各力量的独立作战能力,更要检验整体处置效能。

三、要创造练兵平台条件。“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这是抓好救援队伍实战化训练的关键所在。为此,各单位要不等不靠、创新探索,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和对象条件,搭建好教育平台,构设好训练场景,真刀真枪地摔打磨练,尽可能地拉近“操场”与“战场”之间的距离。一要利用驻地训。各单位要结合企业实际,针对不同生产安全事故处置需求,认真研究、细化分解事故救援任务,把这些任务点融入到实战化训练之中,要充分利用大(中)队现有的训练场、训练塔、厂区、罐区、办公楼等设施场所,设置实战场景,按照作战环节,把所有人员和装备都用起来,检验单兵、班组和大(中)队整体实战能力。二要利用对象训。要以厂(辖)区重点部位为目标,针对可能发生的灾情,设置多种训练场景,组织救援队员开展实地实装实战训练。一方面强化救援队员对重点部位的情况熟悉,另一方面让救援队员在可能发生灾情的实际场地上,练分工、练程序、练战术、练协同,切实做到知己知彼,提高初战能力。三要考核推动训。各单位要按照《训练大纲》要求,全面推行周例操、月会操、季度抽查、年度考核的考评制度,把实战中最可能用到、平时最容易弱化的内容作为重点,并加大随机考核比重。同时,各单位还要通过比武竞赛、挑战对抗等形式,进一步激发训练热情,提高实战化训练水平。

四、要加强战训作风建设。作风建设直接决定着单位建设的兴衰成败,也关系着单位战斗力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必须要坚决摒弃以往练为看、练为考、练为演的不良作风,按照“能打仗、打胜仗”要求改进和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风。训风要务实。只有在训练中做到实打实,才能在实战中做到硬碰硬。各单位要改变以往单纯“卡时间、比速度”的训练考评模式,突出操作程序、安全防护、协同配合等实战环节考核,注重训练实效。各单位要严肃训练纪律,制定操作行为规范,教育救援队员把每一次训练都当作实战来对待,听指挥、讲程序、重安全,严格落实奖惩措施,让每名救援队员养成全过程带装训练、自觉做好安全防护的习惯。标准要从严。要根据实战能力需求,合理制定每个专业、每个岗位人员的实战化训练考评标准。要从应对最困难、最复杂、最危险的灾情出发,多设险局、危局和难局,让每名救援队员在真打实练中磨练提高专业技能。只有在训练中从难从严要求,才能切实提高临机应变、化险为夷的处置能力。战评要求真。各单位要严格落实“每战必评、每训必评”,少夸耀成绩、多反思不足,少原则肯定、多解剖麻雀,重在发现问题,举一反三,改进工作。

五、要强化作战训练安全。近年来,我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教育训练事故时有发生,教训极为深刻。对此,各单位的分管领导必须要高度重视,引以为戒、举一反三,要拿出硬性措施,下力气扭转安全工作局面。一要强化安全责任。各单位要从严落实“谁组训谁负责、谁指挥谁负责”的责任制,强调现场指挥员和训练组织者是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训练、展开救援。我认为,在群众生命危急的关键时刻,应急队员舍己救人那是职责所在。如果在没有人员被困、灾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救援队员要以命换物,那是不值得的。二要规范作战程序。各单位要认真吸取有关单位救援队员训练事故教训,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组织开展以熟悉掌握操作规程、规范抢险救援行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训练安全专项活动,让参训人员了解各类灾害事故安全风险,掌握基本的判别方法,熟悉防护装备技术性能,强化安全为先、科学施救的意识,制定出台抢险救援作战行动硬性规定,进一步规范处置程序与要求,提高救援队员识险、处险、避险能力。不管是在训练,还是在抢险救援中,都必须严格按照规程去操作,自觉做好安全防护和检查,决不能省略环节、不讲程序、盲目作业,否则就会出现安全隐患和风险,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三要严肃现场纪律。事故救援现场容不得半点失误,对违反现场纪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人员,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人员必须受到纪律处分,绝不能搞下不为例,现场指挥员、组训人员和当事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让其他人员切实受到警示,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