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化学事故是由于危险化学品在生产、排放、储存和运输的某个环节中失控,而引起的泄漏并引发燃爆、中毒和腐蚀,一般影响工厂车间、仓库或车辆等局部小环境,造成厂区或周围居民少数人员的伤亡。倘若危险化学品大量泄漏形成毒气带,并向周围几公里、几十公里以外区域扩散,严重影响到城市环境和居民的生命和健康,或者遭遇火源,发生强烈爆炸着火,将直接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和建筑的严重破坏,事故就演变为城市化学灾害。因此,从定量的角度看,凡是能造成特大事故后果的城市化学事故,就应称作城市化学灾害。
一、典型的化学事故
1、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高桥镇罗家16号井发生的特大井喷事故,剧毒气体硫化氢的扩散,致234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波及范围80万平方公里,疏散群众40000余人。
2、2004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三人受伤,波及范围达半径一公里,疏散居民15万,并动用军队先后发射21发枪、炮弹等消除危险源。
3、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江苏淮安段发生液氯槽车泄漏事故,事故共波及淮安市淮阴、涟水2个县区的3个乡镇、11个行政村,造成28名村民中毒死亡,15000余人被迫转移疏散。
4、2005年12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除造成5人死亡、1人失踪、60多人受伤外,还使约100吨苯类物质流入松花江,造成江水严重污染,沿岸数百万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上述例子表明,如何建立一个快速、高效的城市化学灾害防控体系,做到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风险和社会危害,已成为当前急需研究探讨的问题。
二、化学灾害的形成
化学灾害的形成往往由多方面因素造成,并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出现新的激发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城市扩张,包围了原有化工生产企业。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原来在城郊的化工厂渐渐被城市所吞没,成为城市体内的一个个“恶性肿瘤”,即一旦化工厂出现毒气泄漏或者发生爆炸,就极易引发化学灾害。而且,人口密度越大,建筑物越高、越密集,灾害的后果越严重。
(二)液化石油气、汽油等民用危险化学品的用量剧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上了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这就不得不建设一个个庞大的储气站,这些庞大的储气站,若发生不可控的泄漏爆炸,就可能导致化学灾害事故。同时,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使得城市加油站、加气站遍布城市,其中有一些规模当大,其能量也足以引发城市灾害事故。
(三)危险化学品的大型化运输。公路规格的提高、大型运输车辆的生产,为危险化学品的大型化运输提供了可能。荷载数十吨汽油、液化气、液氯、甲醇等的危险化学品罐车已经司空见惯。这些大型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成为一个个流动的城市化学灾害源,而且由这些流动毒源引起的化学灾害比工厂事故引发的灾害更难控制。
(四)战争因素。战争常使非军用化工厂、危险化学品仓库等成为攻击目标。一旦炼油厂、化肥厂、氯碱厂、大型油库等被击中,就可能引发城市灾害。如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北约空袭南联盟炼油厂、农药厂、引爆化工装置或化学品罐区而引发城市灾害。
(五)犯罪和恐怖主义活动。近年来,随着犯罪和恐怖主义活动猖獗,一旦这些不法分子使用化学武器袭击得逞,一场城市化学灾害就难避免。例如1995年3月20日,奥姆真理教策划了在东京地下铁三线共五列列车上发放“沙林”(甲氟磷异丙脂)神经性毒气的恐怖袭击事件,共造成12人死亡和5500多人中毒;2002年9月14日,我国南京汤山镇发生特大投毒案,致使42人死亡、300多人中毒。尤其是自美国“9.11”事件以后,随着恐怖主义活动的发展,一些化工企业也成为了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恐怖分子对城市储气站、加油站、危险化学品仓库等构成的潜在危险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
三、化学灾害的预防
通过上述对化学灾害的形成因素以及危险性分析,对预防化学灾害可采取下列五项措施:
(一)调整危险化学品的产业布局,按照“间距最大化”原则进行城市规划,将灾害源与居民区、建筑群进行隔离。如新建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仓库应远离城区;大型加油站、储气站的选址等要避开人口、建筑稠密区。对环抱于城内的老化工厂、化学品储运单位应迁出市区。
(二)建立和完善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要在大量重特大火灾、爆炸、有毒物质泄漏中毒等化学灾害事故资料的统计分析基础上,从物质危险性、工业危险性入手,分析重特大化学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条件,对辖区内发生化学灾害事故的可能性及其影响范围、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等严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进行危险等级划分,从而确定出管理的重点,以便科学地制定预案和应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加强对化工企业和储运单位的安全管理,把高危行业作为治理的重点,督促企业贯彻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督管到位、安全生产,减少城市化学灾害的发生机率。
(四)严格控制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和特殊剧毒化学品的管理。一是不准大型、剧毒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运输途中进入市区;二是必须进城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要避开上下班的高峰期,以免给市民逃生及救援抢险等带来困难,加重事故后果;三是提高储罐、包装容器的本质安全可靠性,如即便在发生倾翻的情况下,也能确保不泄漏。
(五)大力开展群众性防范和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和风险理念。对具有发生化学事故潜在危险单位的领导、职工和周围群众,要针对可能因爆炸、泄漏而受到污染伤害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理化性质,广泛普及化学事故防范、化学毒物伤害防护和中毒急救等常识,积极倡导和弘扬安全、减灾的预防文化,努力提高全民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的能力。
四、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
源头防灾固然重要,但事故发生终有可能。因此,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还必须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化学灾害应急救援体系,以此来有效防范和削减化学灾害风险。
(一)要将化学灾害的处置工作,纳入城市紧急事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消防部队人员、装备、器材的优势,通过对社会资源进行力量整合,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消防牵头并会同公安、卫生、供水、供电、供气、交通和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保安等联合组成的社会应急救援机制,由政府挂帅统一协调各种救援力量,从而改变以往各抢险救援力量分散、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逐步建立“警(兵)、政、民三位一体”的协同作战体系,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及其它社会资源的最佳利用。
(二)要制定一套必要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明确救援工作基本方针和救援行动基本原则,合理划分各部门、单位参与应急救援的职责和任务,理顺指挥关系、救援程序以及其它有关事项,使得救援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适时地开展多系统联合演练,演练必须着眼于各系统的联战、联勤、联动,以提高联合作战能力为目标,从而实现各作战要素、作战单元、作战体系的高度融合。
(三)就是建立一个集侦检、指挥、控制、通信于一身的化学事故救援“C3I”系统。即:一是快速通信系统。使重点目标区、指挥控制中心、地方指挥组、军队指挥组及参与化学事故救援的各部门相互联网,使任何一个部门和组织能够快速、准确地取得联系,并能将侦检、报警及其它信息输入整个指挥网络。二是侦检系统。在重点目标区发生化学事故时,自动或手动地检测出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及数量,已危害的范围和程度,并向指挥中心发出报警信号,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将信息传入指挥控制中心。三是指挥控制系统。在接到通信和侦检系统发来的事故信息后,利用数据库软件、扩散预测软件、快速估算软件,根据平时对本地区化学事故源进行急性毒性、日总量,事故情况及人口、气象环境等诸因素的调查、分析,评估出污染区域和人员伤害情况,确定重点救援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将结果传入到救援指挥系统。四是救援指挥系统。根据中心控制系统提供的预案,确定救援人员、力量编成、救援设备、交通路线等事项,实施自动化组织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