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性鱼类对小鱼、小虾等荤饵感兴趣,草食性鱼类对藻类、水草等植物饵料感兴趣。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一般鱼类都有贪食期、厌食期和绝食期。有些鱼类在产卵后不久的一段时间里特别贪食;有些鱼类在产卵后却停止进食。鱼的种类不同,其贪食期、厌食期和绝食期也不尽相同。鲤科鱼类,一般在水温18~30℃食欲旺盛;鳟科鱼类,在水温26℃以上则难以生活,例如大麻哈鱼,即在水温4℃左右时产卵;尼罗罗非鱼的生长贪食期,水温必须在30℃以上。
在贪食期垂钓,效果自然大增;在厌食期垂钓,效果要差些,在停食期垂钓,只能使用锚钩、蜈蚣钩拖拉钓法,才偶尔有些收获。很明显,钓获量的多少,直接与鱼类的吞饵进食有关。而鱼类的吞饵进食,又直接与它们的感觉器官——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有密切关系。本文就此简介如次。
第一、视觉与钓饵的关系。
大多数的鱼类,一般视觉不敏感,呈近视状态者占绝大多数。视觉良好的个别鱼类绝无仅有,比如黑鲷,在清澈的水质中能见力竟达数十米,不但能观察到钓饵的种类、形状、大小,还能判断出二毫米直径钓线的存在。因此,垂钓黑鲷的钓线必须十分讲究:细而与水同色。而垂钓其他鱼类,钓饵则应适应其视力弱的特点:必须用其光泽、色彩、形状、动作等条件来吸引鱼类吞饵进食。
第二、嗅觉与钓饵的关系。
一般鱼类的嗅觉比较灵敏,其嗅觉器官也很发达:例如,圆口类的鳗鱼,其鼻孔通到咽喉部;软骨鱼类的嗅觉能力更强,在施钓过程中,钓线接触过血腥饵料的部位,常常被鲨鱼咬断。但是,大多数的硬骨鱼类的嗅觉较为迟钝,有的甚至因为疲劳而失灵。
为了提高钓获量,必须迎合鱼类的嗅觉口味,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浓味饵料,势在必行。例如:施钓贪食性的凶猛鱼类,必须选用腥味大的动物性钓饵;施钓淡水中的鲤鱼、草鱼、鲫鱼等,应该选用面食之类的植物性钓饵,并且在饵料中应掺加些豆饼、白酒、香油等具有芬芳气味的佐料;使用腐败的肉类作钓饵,可以垂钓鳗鱼;而黑鲷对死鲍的臭气极感兴趣,用以作钓饵,垂钓黑鲷的效果颇佳。尤其在能见度较低的混浊水域施钓,从嗅觉角度选择钓饵比从视觉角度选择钓饵更为重要。
第三、味觉与钓饵的关系。
鱼类味觉的感受是由味蕾引起的。味蕾一般分布在鱼类的唇缘上、牙齿中间、口腔内和触须上。一般鱼类,大都用口唇摄食。其进食过程,通常是吞进——吐出——再吞进——再吐出,从味道上反复辨别,直至确认可食时才咽下。实践证明,选用新鲜、洁净的钓饵,上鱼率较高;如使用具有辛酸味和过咸的钓饵,钓获效果欠佳。
第四、触觉与钓饵的关系。
鱼类的触觉器官主要是触须和侧线。它和雷达一样,能够敏感的感知外界事物。在水域中如果有凶猛鱼类和危险信号,即可由触须和侧线通过神经系统迅速传到大脑,大脑马上发出指令,传给运动系统,立即采取避开措施。在水域中如果发现美味可口的食物,即可游上前去吞食。因此,钓饵需注意选用软硬适度、粗细粘滑合宜、新鲜度较好者,方能提高钓获率。
第五、听觉与钓饵的关系。
一般鱼类大都具有感受声音的能力。日本学者通过实验发现,鲤鱼对投竿时竿体发出的颤音极感兴趣。因此,反复投竿,其声音能招徕鲤鱼向钓点集聚。在养殖场的鱼池中,饲养员投料喂鱼时往往发出噼里叭啦的声响。这声响给池鱼一信号,即刻迅猛游到投饵地点,这已形成条件反射。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声振集鱼器,就是根据某些鱼类对一定的音频敏感程度研制而成的。因此,在施钓过程中,向钓点投放钓饵发出的声响,往往能够诱集鱼群。
值得注意的是,在施钓过程中,鱼类吞饵进食,通常是利用各种感官共同协调来完成的。但各种鱼类大都有主要感官辨别食物。例如,狗母鱼多用眼睛观察,鲤鱼的化学性感觉比较灵敏,鲟鱼多用触须来探知食物。因此,在垂钓对象鱼时,按不同对象鱼的感觉特征配备的饵至关重要,必须十分注意。(梁增林)(来源:渔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