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据《梧州市志》记载:“浔江与桂江汇合后称西江,西江水向东流,经梧州13公里后注入广东。”市志明确西江是上述两江的汇合,即位于梧州市南岸的那段13公里水路开始往东就是西江。《辞海》也注释为:“西江位于广东境内,是珠江水系的一条主干线。”这是狭义之说。
广义之说,西江文化是指西江流域地区的文化现象。西江流域主要包括有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郁江、柳江、桂江、贺江,跨越云、桂、粤三省(区),流域的总面积为30.49万平方公里,其中广西境内的集水面积为20.24万平方公里,占了三分之二,这样一来,西江文化研究的范围更广,文化内容也更为丰富。鉴于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区域,其西江流域文化必定渗透少数民族色彩。另外,位于西江流域的各条支流亦各有其名和特性,况且生活在不同河流区域的群体,自然会刻上不同的生活烙印,文化内涵也因此缤纷各异。正是考虑到梧州(苍梧)历史上在西江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作出的贡献,又具有代表性,本文主要就西江流域梧州段这一特殊地区的文化现象,来论述西江文化及其习俗。
西江文化即以水为主体的文化。在这条风光秀丽的江河中,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如浮于西江中央的梧州境内的系龙洲、肇庆境内的砚州岛,分别流传着关于宝鸭、关于包拯的传说,而西江流域中最集中的、共有的传说则是龙母,因而从某一方面来说,西江文化亦是龙母文化。而传说中的龙母则是西江之神。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限制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使他们在同自然、社会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能、无奈,因此,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都归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于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活跃在西江流域的龙母,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据有关记载,历史上的龙母名叫温凤娇,生于战国时期即公元前290年,卒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11年,史书记载龙母一生竭尽全力带领族人垦山治水,为乡亲造福,深得族人爱戴。龙母曾得到历代皇帝的册封,在悦城龙母祖庙中还完整地保存着明代开国皇帝的洪武诏书碑,而民间传说龙母乐善好施,她曾救过5条小龙,小龙感激龙母救助之恩,不敢在水里兴风作浪,生祸造灾。因而生活在西江流域一带人们为了感激龙母、祭拜龙母,各自在自己的城镇、乡村建立龙母庙。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人类能较为科学地阐释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不再幻想龙或龙母等之类的神灵,能帮助人类制服自然灾害,但后人仍将他们视作人类的祖先,种族文化的根源,赋予不同的含义,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学。基于这一点,可以说龙母的传说是西江文化的起源。
有关龙母的节日在西江一带一直沿袭至今,久经不衰。龙母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民俗有辟邪镇邪之习。常以菖蒲、艾草、柚子叶挂于门,小孩配戴三角形香袋以驱青虫、恶蚊,散浊气,此外人们习惯到江河里游泳,称之为洗龙船水。自古以来,这一天家家户户均杀鸡杀鸭,做灰水粽拜祭天地祖先,合家畅饮。
第二,在端午节那天举行龙舟竞渡,在西江一带,龙舟竞渡历来被视为民俗活动中的盛事,其规模极为宏伟壮观。据明代魏浚《岭南琐记》载:“梧江(指梧州一带)竞渡龙舟长十余丈,坐可五十余人,有衣白数人,分立舟上,每摆动则右手挥小白旗,左手挥袖,袖甚长,如所谓郎当舞袖者。”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清代,而龙舟竞渡,一直沿袭直今。
第三,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八,传说为龙母的诞生日,那天肇庆的龙母祖庙、梧州的龙母太庙都有来自省(区)内外、香港、澳门以及海外侨胞旅行团前来贺诞,有的贺诞团达千人。这一日龙母庙通宵达旦开放,庙里张灯结彩,庙内庙外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和游人争先恐后来朝拜,以求龙母赐福庇佑,颇为壮观。反映出龙母的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梧州市龙母太庙内还有摸龙床、照龙母镜、用龙母梳、洗龙母水、喝龙母茶,往万寿龟投币等活动项目,热闹非常。每一项活动都带有不同的寓意。
第四,西江一带在古代相继建立龙母庙,如顺江而下,西江最上游的龙母庙建于岑溪、藤县、梧州、德庆,而所有龙母庙均依山面水而建,成为历代文化艺术的遗产。广东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建于秦汉期间,已有一千多年,位于悦城河与西江交汇处,是一座凝聚了历代建筑和造型艺术的殿堂,它与广州的陈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南方古建筑“三瑰宝”。梧州市的龙母太庙建于宋代初年,位于城北桂江东岸,是一座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文物古迹。而今,几乎每一地方的人民政府,都在想方设法的论证龙母就起源于自己的家门。这场对“名人”的争夺,也反映出西江人深沉的文化积淀。
除了端午节之外,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还有一个乞巧节。梧州民间风俗有“拜七姐”之习,乞巧节前,未婚少女相约组合,精心制备绣花鞋、巧烛(用芝麻粘在蜡烛上,粘成花卉等图案),巧米(用白米在碗碟里堆筑成花朵)等。初六日以七碗巧芽(芝麻、绿豆、黄豆、稻谷或麦子等的嫩芽)、茶、酒、水果、桂圆、红枣、花生、瓜子等,罗列满桌,陈之于庭。是夜,闺女和少妇换上新衣,初更时分,焚香燃烛,围坐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默祈祷能嫁个如意郎君或早生贵子。此时,男女青年均可穿房入舍共赏少女手艺。展出的手艺品非常精巧,有的将芝麻一粒粒串联起来,制作出各种花草、人物、亭台、楼阁,有的在名贵的丝绸上刺绣出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赏玩至半夜始散。20世纪60年代以后,乞巧活动渐渐少了,有些地方改变了它的内容,但沐浴天仙圣水的内容不变,每到七月初七凌晨,梧州男女老少都涌向鸳鸯江游泳,传说那天七姐下凡与牛郎相会。游七姐水能预防皮肤疾病,另外,贮存“七月七水”,认为以之调药有助疗疾的观念及作法,依然作为民间风俗保存下来。
水具有空灵的、无形的、亲和的特点,生活在西江一带的人们,有着许多与水息息相通的维系,有着与水一样的特性。即使在上古时代,在自身没有能力去克服战胜自然灾害时,也不因水的肆意而远离江河,迁徙别处。而是傍水而集,近水而居。利用水的流动,进行物物交换,货币交易。并逐渐在江岸上设交易中心,渡口附近建立城市。而城市的发展也是以岸为起点,为中心,逐步地向外延伸的。从城市的建筑发展来看,建筑风格也是从唯实而逐渐走向唯实与唯美相结合。汉代前,西江人的房屋以简易木构架为主,至汉代,出现干阑式住宅,地层架空,用以放置杂物或饲养禽畜。西江水上涨浸屋时,地层的物便于搬迁,上层住人。
汉代至隋代,由于西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太阳幅射强,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等特点。房屋建筑主要考虑遮日晒、挡风雨、御兽害等。唐宋时期,西江一带的商业已相当兴旺,沿江而建的房屋基本上楼上住人,楼下作商铺,至清代1897年,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商埠的开辟,西江流域的一些城市如肇庆、梧州等出现一些水泥建造的楼房,民国时期,楼房及商铺建筑都建有骑楼,供行人来往遮阳挡雨。在靠近河边或其他低水位街道的骑楼砖柱,建造时还预埋铁环,作为洪水浸淹街道时拴船之用。低水位骑楼房中的窗户为门式,以备洪水来时从此落船。
解放后,房屋的建筑结构已由竹木结构较多转为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的房屋结构以框架为主。一些新房屋已注入现代化的审美观,注重造型艺术与自然相吻合,以人为本,建筑多种风格并存的楼房。同时,随着经济的崛起,城市商业的繁荣,一些商楼的设计在楼门口前面建立水池、鱼池,水池上有石珠滚动且喷水、喷雾,象征着财源滚滚而来,鱼池则寓意年年有余。尽管如此,打上时代特色的骑楼房还大量地保存。就像保存一段历史,水的文化从中凸现。
西江文化是水的文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均与水有关。一条条西江支流就像一艘艘小船,向大海行驶。正是那条西江,成为沟通世界的桥梁。使沿江的城市在古代就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在梧州市建立苍梧王国,封赵光为苍梧王。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初,设两广总督驻梧州,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移驻广东肇庆,清顺治十三年(1655年),又从肇庆移驻梧州。至康熙二年(1663年),两广分设总督府,府治分别为梧州、肇庆。康熙三年(1664年),广西总督府治移至桂林,广东总督府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迁至广州。历时一千多年,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一直顺西江而建。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梧州设立盐官,开始对岭南盐业的管理。建初八年(公元83年),大司农弘倡修交州入贡峤道,扩大了岭南与中原的商品流通。其时,肇庆已有专门从事丝织品长途贩运的商人。宋代熙宁四年(1071年),在梧州设元丰监,从事铸造钱币,每年铸铜钱18万缗,占当时全国铸钱12%。清康熙年间,在肇庆铸钱,使肇庆成为两广钱币发行中心。据《苍梧县志》载:“苍梧为两粤都会,北自漓江建领而下,西则及郁,合为巨漫,绾毂三江之流而注入大壑,故论西则桂林为堂奥,而苍梧为门户;论东则南海为腹心,而苍梧为咽喉,控上游而据要害。”这显赫的地位,成就梧州一段辉煌的历史,梧州是桂东南地区重要的内河港口,广西重要的对外口岸城市。桂东南资源滇、黔、湘土特产多在梧州集散,异域进行贸易。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如汽轮、电船、花尾渡等,上通邕、柳、桂,下达港、澳、穗。凡外国货的输进、土产的出口多经梧州、云、贵,川帮、广帮、湘帮大商巨贾云集,报关行业林立,烟赌、花寨场所,比船接舫。梧州当时被称之谓“小香港”,年吞吐量居八桂之首,列珠江内河第二,全国内河港口第六位。随着梧州开埠和轮船通航,大量的洋货涌入梧州市场,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从香港进入梧州的洋货白银增至747万余两,民国2年(1913年)达到1077.70万两。占广西出口总值80%,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梧州的进出口贸易,至20世纪80年代仍是广西的重要贸易港口。1987年,梧州口岸出口额达2.17亿美元。西江再现黄金水道。百年商埠辉煌曾使梧州人认为城市功能是贸易。但随着社会的进步,陆上交通工具,道路迅速发展,放慢了对水路的改造,致使今日的西江在营运上没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这也许是西江流域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衰落的原因之一。
自秦统一岭南之后,西江即成为中原文化传播到岭南的通道。汉代交趾刺史绝大部分时间设于苍梧都治广信县,使之成为岭南文化中心之一。一方面,西汉时,苍梧郡地方官在梧州建立学校,教民礼义,魏晋南北朝时期,梧州除官办学校外,私人讲学之风很盛。宋代,开始在西江各县兴办官学,如包拯在肇庆兴建的星岩学院,是岭南最早的书院之一。明万历年间,在肇庆创办的端溪书院,至清朝发展成为岭南学术研究中心之一。而梧州,在明清期间设立有绿漪书院等10所,此外,还有私塾、社学和义学。梧州府中学堂、梧州市初级师范讲习所、梧州中等蚕业学堂均是广西的第一所。清光绪末年,梧州设立管理教育的机构“劝学所”,创办自治研究所和塾师研究所,开办政法讲习所。清末,美国基督教会来梧传教,一批教会学校随之出现。学堂的建立,造就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中原一批批文化名人,相继于来梧、来肇讲学,传授中原文化知识,著名的有刘熙、许靖、许慈、袁徽、黄嘉等学者来广信避难讲学,开岭南学术研究之风。
一方面,适宜的气候环境及秀丽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一代代西江文化名人,如汉代研究《左传》专家陈钦、陈元,研究《春秋》的士燮,以及明代吴廷举、王守仁等,还有我国最早的佛教学者汉代的牟融和唐代禅宗六祖惠能等。另一方面,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西江流域独有的自然风光吸外着历代文人驻足咏叹。如唐代的元结、宋之问,宋代包拯、苏轼,明代解缙、汤显祖等,清代王夫之、张之洞等,这些文人学者在西江一带开设学堂,传播知识,写下精彩诗文,对促进西江文化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西江文化是水的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水关系密切。广西境内有大小784条江河流经梧州融入西江,并入珠江注入南海。西江春水,纵横交错,涓涓东流,给沿途的城镇带来“鱼米香”的同时,亦带来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西江人的饮食习惯中,以水为主体的消遣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日常饮食生活中,并成为西江人独特的享受方式,如茶和汤。
茶是西江流域都市最能诱人的一大特色。茶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书一开头就写:“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现在世界各国称茶为“cha”或“Tea”,就是中国茶开始传到外国时,由广州和潮洲或厦门方言翻译而来的。中国茶艺历史悠久,茶品丰富,世界上有500多种茶叶,中国就占300多种。西江人的饮茶可追溯到几个世纪之前,饮茶为大众化。从茶市发展来看:首先,茶市经营时间的变化。从早期只有“早茶”发展到“早、午、晚”茶,以及茶楼名称的变化,茶楼、茶座、茶庄、茶居、茶馆、茶艺馆等等,还有茶楼数量的增加,茶楼、茶居、茶馆遍布城市每一角落。其次,茶市活动内涵丰富。早期的茶市只是提供客人较为舒适的吃早餐的地方。现在的茶市是朋友聚集、同学相会、商人洽谈、家人团聚、工作会议等重要活动的社会场所。再次,茶的品质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物质的丰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茶的品种从量变到质变,由温饱饮茶到养生饮茶,从饮普通茶到品功夫茶;茶叶的品种越来越多,叶茶、叶尖茶、花茶、花果茶等。此外,饮茶环境的变化。现在的茶楼注重装修、格调高雅、环境氛围、厅房陈设、茶品命名、服务员的服饰等,无不透露饮食文化的品味和档次。
饮茶是现代西江人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的有效缓冲,是西江人的闲适与雅兴表现。一个“叹”字(西江人自称叹茶),一个“泡”字(北方人戏称岭南人的饮茶方式为泡茶),形象地说明西江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兴趣。叹,慢慢饮也;泡,慢慢浸也。“叹”和“泡”都是西江人对人生的体验和享受。另外,在酒店即使吃饭,也是饭前饭后都送上一杯茶。茶已成为西江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饮品。近年来,茶文化已逐渐由广州辐射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功夫茶则是茶文化的绝佳表现,是西江人茶艺的最高表现形式和高雅享受。茶文化是中国也是东方文化精华之一,是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完善结合。1999年7月23日,广州成立“茶文化促进会”,使茶文化组织化、系统化,以推动茶文化向文化模式整体性发展。西江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融进这一盅盅茶里面。除此之外,凉茶也是西江人的饮食特色,一间间凉茶档,一壶壶凉茶并排,是一道道北方人无法想象的亮丽风景线。
水的性格是外向型的,水的形状是开拓型的,因此,水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西江城市自古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思维活跃,西江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反映到饮食上则有一种无所不吃的心态。在汤的烹饪上,其文化内涵尤为表现得淋漓尽致。汤,西江人情有独钟,西江人特别喜欢饮汤。从汤式来看,不论是单纯的青菜汤,还是复杂的肉类汤。西江人都能煲得炉火纯青,饮得津津有味,几乎每餐必饮。从汤的内容来看,西江人的汤是随着时令的变化而变化。汤是西江人适应地理气候、因地制宜的创举。夏秋凉,冬春补。“今天煲什么汤”已成为家庭主妇见面闲聊的必备话题,《今天煲什么汤》在粤菜书籍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煲汤的技巧来看,不论什么动物肉类,什么植物、蔬菜、甚至水果的肉、核、壳,只要能入口的,西江人都会将它弄成汤。老火靓汤其中的学问实在不少。从汤的重要地位来看,凡家宴、寿宴、婚宴、客宴也是逢宴必汤的,汤已达到与西江人的生活息息相系,是西江人生活技能绝妙的反映。从汤的发展趋势来看,汤已从配角发展成主角,由单纯在菜式中配以其他主菜,或宴席中作点缀已发展成为独立门户,不说广州、肇庆等地,单梧州就有数家专门煲汤的专卖店。一煲煲靓汤并排,每煲旁挂上一只牌,写明汤名,或在汤店内的墙上写上各种汤所放的原料,食疗功能等。
水具有兼容性,西江的饮食文化具有兼收兼蓄,容纳百川的特征。西江人在接受川菜、湘菜、麦当劳、肯德基的同时,亦接受西方的饮咖啡文化。在西江沿岸较为发达的城市,都设有咖啡厅,饮咖啡是西江人饮食文化的另一条支族。咖啡厅的设置仿照西方模式,一般规模不大,有的灯光柔和昏暗,有的则是明静的落地窗,可望街边的风景。小巧玲珑的桌和椅,色泽相宜的搭配,再加上墙上的壁画,顶上的花架,给人一种安静、浪漫、温馨、高雅的感觉。如果说茶楼是中老年人的消遣场所,咖啡厅则是青年谈情说爱、相会的地方,是东西文化交融的结晶。
西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是本文能够一一详尽的。如何发展西江文化,丰富西江文化,利用西江文化,为西江的经济发展,旅游发展添砖加瓦,使西江这条黄金水道重现光芒,则是西江人的当务之急,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