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有不少别称。如:“桂”、“八桂”、“桂海”、“广右”、“岭右”、“粤右”、“粤”、“粤西”、“西粤”等。
美称广西为“桂”、“八桂”可追溯到先秦。其名由来有二。一是依据广西的物产而定“桂”、“桂林”、“桂州”之名,进而美言为“八桂”;二是由广西历代首府治所桂林之别名扩展而作全广西别称。
广西盛产桂树,大片成林。晋代稽含著《南方草木状》记:“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颠,冬夏常青,其类自成为林,间无杂树。”唐代《唐木草》记:“牡桂乃尔雅所云木桂也,叶长尺许,大小枝皮俱名牡桂,出邕州。”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桂,南方奇木,上药也。桂林以桂名,地实不产,而出于宾、宜州。”
桂树有2种,一种是药用玉桂,一种是观赏花木,俗称桂花。作为地方物产而出名的是玉桂,其全身是宝,叶枝可榨油,皮肉可作药材和香料之用,自古就是向朝廷进贡的珍贵物品,以贡品而闻名于中原。西周记四方进贡者就有“桂国”之名。我国古代最早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也有“桂林”地名。此地名有桂树成林之含义。见《山海经·海内南经》记:“桂林八树,在番隅东。”“八”之意,一为“言其大”,二为丛生、繁多、茂盛。袁珂校译《三海经》注云:“八棵树就成了一片森林”,言其大也。晋代文学家郭璞也说:“八树成林,言其大也。”南朝梁代范云《咏桂树》诗曰:“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注云:“南中,泛指南方之地,繁华句意为四季繁茂。”可见“八树”之“八”为丛生、繁茂的意思。桂树大片成林称为“桂林”,桂树之多之大美称“八桂”,用以名地,恰当地反映了该地盛产桂树的物产特征。但《山海经》中的“桂林”说是在番隅的东边,是否为广西具体某地,是否指后来广西地域名称,不可考。而秦始皇在岭南设3郡,则确实以当地物产名地,其中之一曰桂林郡,就以当地盛产桂树的特征而命名的。桂林郡治所在今贵港市,辖地很广,包括广西大部分地区,其中有今桂林,但并未确指今桂林。南朝新置桂州,治所桂林,还是以“桂”名地,“桂”由此成为今桂林的代称。从南朝到唐宋,古籍诗文中多见以“桂”、“桂林”名地,代称桂州及其治所桂林,如南朝陈代苏子卿诗云:“一朝游桂水,万里别长安。”(《南征》)“桂水”即漓江,借代指桂州治所桂林,与“长安”对举。又如“片帆落桂渚,独夜依枫林。枫林月出猿声苦,桂渚天寒桂花吐。”(唐·刘长卿《入桂渚次沙牛石穴》)“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山忽嵯峨。”(宋·黄庭坚《过桂州》)诗中描写的“桂”地实为今桂林。“为谢桂父老,无泽留一方。”
(宋·张木式《张子真、杨政光、吴德夫追路湘源,赋此以别》),“桂父老”即桂林之父老百姓。更有甚者,直接以“桂树成林”之特点,称“桂州”为“桂林”。如隋朝释玄逵诗《言离广府,还望桂林,去留怆然,自述赠怀》,唐代,宋之问诗曰:“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始安秋日》)杜甫诗曰:“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寄杨五桂州谭》)白居易诗云:“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送严大夫赴桂州》)张祜诗云:“桂林真重德,莲幕藉殊才。”(《走笔赠许玖赴桂州命》)戎昱诗云:“谁道桂林风景暖,到来重著蚤貂裘。”(《桂州口号》)韩愈诗《赠别元十八协律》云:“英英桂林伯,实为文武特”,“嶷嶷桂林伯,矫矫义勇身。”直接把时任桂管观察使的裴行立称为“桂林伯”。唐代还有王昌龄《送任五之桂林》、杨衡《送公孙器自桂林归蜀》、李群玉《送萧绾之桂林》、钱起《送张中丞之桂林》、郑谷《送曹邺吏部归桂林》、李商隐《桂林路中作》、《桂林即事》等诗,均直接以“桂林”代称“桂州”了。不但诗文以“桂”名地,而且官书也认可此说。如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416载:“朝州以桂树之名置桂州。”桂州辖地包括今桂林、柳州和平乐大部分地区。桂州既然以桂树及桂树成林得名,那么,以含有“多桂”之意的“八桂”来泛指桂州大片区域是很自然的事。
早在美称广西为“八桂”之前,就有“八桂”之词,古传说月宫有八桂,孙绰《游天台山赋》有“八桂森挺以凌霜”之句,但所说“八桂”与广西毫无关系。南朝梁代庾肩吾《侍宴饯湘州刺史张续》诗曰:“九歌扬妙曲,八桂动芳枝。”诗中描摹对象是在“湘州”辖境,尽管包括有在今广西东北部境内的零陵等郡县辖域,但“八桂”并非专指今广西。有专家认为最早以八桂称广西的是南朝陈代徐陵。但笔者以为,徐陵所称的“八桂”也并非专指今广西。徐陵在《广州刺史欧阳危页德政碑》中说:“八桂之土,蛮夷不实,九疑之阳,兵凶岁积。”所写的是时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衡州刺史、后任镇南将军、广州刺史、都督衡州诸军事的欧阳危页的辖地,包含有广西部分地域,但并非确指今广西。
最经典的、最明确的、最早的以“八桂”来描写桂州地理环境风物特征的当是唐朝韩愈。他于长庆二年(822年)为出任桂管观察使的友人严谟送行时作《送桂州严大夫》诗,诗云:“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兹地”指诗题中的“桂州”,在湖南南部,诗中描绘桂州(治桂林)四面八方山岭桂树丛生苍莽之景象,并借用了古代传说中月宫有八桂树之典故,认为桂林山水景物与月宫一样美丽,故美言桂林为“八桂”,形容友人到桂州作官心情远胜于游仙境、做神仙,高兴得顾不上套马车,想乘飞鸾升天去了。
唐代后,宋元诗文中多以“八桂”指代桂州及其治所桂林,也有一些以“八桂”泛指广西。如宋代杨万里为送友人移调桂林主持军政而赋诗题为《送赣守张子智左史进直敷文阁移帅八桂》,另有诗云:“来从八桂三湘处,忆折双松十载前。”如宋代官至吏、户二部尚书被贬广西寓居桂林的孙觌写《八桂堂》诗,题中“八桂堂”,在桂林城北,范成大建(一说程节建),后毁。诗曰“英英八桂林,屹立表众草”,描写桂林草木盛貌,“八桂”即指桂林。又如宋代,范成大云:“未至八桂二三里间,有小坡横道,高丈余,上有碑曰:‘桂岭’。”(《骖鸾录》)吕愿中诗云:“八桂困焦苏,叹息心为愀。”(《还珠洞》)丁谓诗云:“八桂提封接九疑,宝坊游览负心期。”(《桂林资圣寺》)赵扌卞诗云:“八桂到须多暇日,府中佳靖主公贤。”(《席上感别送桂亻卒》)张木式诗云:“从昔山川夸八桂,只今文物盛南州。”(《鹿鸣宴》)宋诗还有“三闾逐客何时到,八桂宜人且少休。”(宋·孙觌《次桂州二首》)“只今八桂苍苍处,倍觉中台两两明。”“便入三槐新位次,空余八桂旧歌谣。”(宋·汪应辰《陈经略生朝四首》)“我行几许逾沅湘,直抵八桂漓水旁。”(宋·叶宗向《和音员》)“江到三湘尽,山围八桂深。”(宋·贺铸《酬桂林从叔》)“范候来寻八桂路,走避俗人如脱兔。”(宋·黄庭坚《和范信中寓居崇宁遇雨二首》)等等。元代,张雄飞诗云:“八桂月华连五岭,七星云窦接三山。”(《栖霞洞》)方回诗云:“南斗之南八桂林,携琴欲觅旧知音。”(《寄郴州孙通守振武闻氵斥湘将至八桂》)黄镇成诗云:“八桂山川临鸟道,九嶷风雨湿龙滩。”
上述诗文中“八桂”多指桂州治所桂林,有的则泛指广西。自宋代设的广南西路(广西路)路治桂州后,“桂”、“八桂”就随之升格为路一级政区的代称。明朝将广西行省改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制,元代静江路改为桂林府,元代至明代布政使司治和桂林府治均在桂林。明官修《大明一统志》记:“八桂,广西桂林府郡名。”这是官书中首次以“八桂”来诠释行政区划名,“八桂”由此成为官方指代桂林的别称。由于自宋代广南西路设治桂林起,至元、明、清广西省治桂林,及至民国中的十多年,桂林一直是广西省会驻地,以省会桂林代表广西全省是顺理成章的,因此,原指代桂林的“桂”、“八桂”便由省会别称扩展为广西全省的代名词,后简称“桂”。明代以后文人诗文中的“八桂”已泛指广西。且“八桂”常与“五羊”、“三湘”对举,分别指广西、广东、湖南。如明代,许乐善诗云:“五羊令布前茅远,八桂旗开细柳晴。”(《赠胡泰六抚台转任两广》)袁尊尼诗云:“五羊桑梓近,八桂瘴烟清。”(《送南海黎参政之广南》)夏言词云:“山入五羊,江通八桂,仗钺临戎。”(《沁园春·贺张静峰总督两广》)杨士奇诗云:“天远三湘外,霜含八桂秋。”(《送胡元节广西宪使》)许谷诗云:“三湘舟楫逢秋雨,八桂风烟拥夕岚。”(《滕王阁送谢与槐广西督学》)沈明臣诗云:“三湘地湿苍梧雨,万里天长八桂秋。”(《送朱参将先赴西粤》)“万里风烟开八桂,九天日月照苍梧。”(《殷中丞平广西》)“八桂月明天共远,九疑秋尽雁无情。”(《送高象南太守赴庆远》)王慎中诗云:“九疑晓望烟如画,八桂冬荣雪满林。”(《送康般皿峰广西参议》)赵贞吉诗云:“遥指九疑探禹穴,要攀八桂望炎丘。”(《送王给舍使湖广广西二省》)张士沦诗云:“八桂烽烟息,清樽远饯君。”(《送王开府之广西》)顾王诗云:“八桂西瞻岳牧尊,使君持节下湘源。”(《送陈子文赴广西》)吕希周诗云:“八桂秋高宿雾收,漓江式宴漾清流。”(《鹿鸣宴示广右诸生》)张璧诗云:“八桂重苍梧,君才信不诬。”(《项贡士之任苍梧》)张治诗云:“山连八桂蛮烟暝,江入苍梧毒雨寒。”(《送萧尚点之忠州因寄云东》)韩世能诗云:“八桂霜华摇纟肃斧,百蛮秋色护楼船。”(《送黄侍御按广西》)上述明代诗中的“八桂”已是泛指广西了。
雅称广西为“桂海”,可溯源至南朝江淹诗,其《袁太尉淑从驾诗》曰:“文轸薄桂海,声教烛冰天。”唐李善注云:“南海有桂,故曰桂海。”岭南地区古称南海,岭南多长桂树,故又称岭南为桂海。但李善注释江淹诗中的“桂海”为南海,即岭南地区,是不确切的。据宋范成大《石湖诗集》卷十四有诗题云:“画工李友直为余作冰天、桂海二图,冰天画使北虏渡黄河时,桂海画游佛子岩道中也。”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岩洞》记佛子岩在今桂林:“佛子岩,亦名钟隐岩,去城十里,号最远。”唐刘克庄有《佛子岩》诗,注云:“佛子岩,又名钟隐岩,在桂林。”把李友直为范成大画江淹诗句“文轸薄桂海,声教烛冰天”中的桂海、冰天二图,及范成大等所记佛子岩联系起来看,江淹诗中的“桂海”本意是实指今桂林。“文轸”为二十八星宿之一,文轸星逼近桂海,是赞美桂林为上苍之造化。范成大作《桂海虞衡志》,以“桂海”冠以书名就出自江淹诗。书名中的“虞衡”,指自己的官职,出自《周礼·天官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三曰虞衡”。注云:“虞衡,掌山泽之官,主山泽之民者。”范成大于乾道八年(1172年)任知静江府(治桂林)、广南西路(今广西)经略安抚使,故曰“虞衡”。《桂海虞衡志》意为在广西桂林做官所见所闻的记录(记广西山川风物、民情风俗)。
可见,范成大所称的“桂海”,实指桂林,泛指广西。“桂海”也有“多桂”之意,类同“八桂”,用以指称多桂的桂林及广大的广西地区,有异曲同工之妙。《桂海虞衡志》一面世,以“桂海”代称广西就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并沿用至今,多见诸古籍、文人墨客笔端。如范成大有一首描写桂林大雪的诗云:“须知桂海接蓬瀛,满目三山白银阙。”(《乾道癸巳腊后二日,桂林大雪尺余。郡人云前此未尝见也。郭季勇机宜赋古风为贺,次其音员》)明代,杨本仁诗云:“桂海无霜雁不来,黄华紫萸触客襟。”(《九日虞山宴集短歌行》)刘嵩诗云:“春回桂海云垂地,夜入榆溪月满山。”(《送李敬之赴广西帅府》)李默诗云:“楚天云尽家千里,桂海人归月满楼。”(《赠别龚斋少参北还》)崔桐词云:“桂海云长,梧峰天渺,去去双凫隔越。”(《鹊桥仙·送冒子尹兴业》)又如,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任广西右参议的王士性专写广西的著述名为《桂海志续》,清光绪十二年至二十一年(1886年至1895年)先后任广西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广西巡抚的张联桂在广西编著有《桂海文澜集》,清陆祚《粤西偶记》明确解释说:“粤西称桂林,又称桂海。”
广西别称“广右”出现在宋代。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序中记:“始余自紫薇垣,出帅广右”,注云:紫微垣又称紫微宫(星象名)……唐开元元年,改中书为紫薇省,即取天象为名,中书令曰紫薇令,省中官员曰紫薇郎。范成大时为中书舍人,故云。出帅,即出任。《桂海虞衡志》注云:“范成大……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主管一路军政民政,当时通称‘帅’。广右即广西,古人以左、右分指东、西。”由此可知,“广右”是随宋代“广西”作为行政区划名出现之后才出现的,因古人有“左东右西”之说而称“广西”为“广右”。“出帅广右”即到广西任“帅”职。宋代诗文中常见称广西为广右。如《桂海虞衡志·志蛮》记:“瑶,本五溪盘瓠之后,其壤接广右者,静江之兴安、义宁、古县、融州之融水,怀远县界皆有之。”“广右”即广西。宋代知宾州(今宾阳县)的江西人徐梦莘在《与乡人宴集弹子岩中作》一诗序中说:“江西乡人同仕广右者十有二。”“仕广右”即指到广西做官。明清时期,以“广右”别称广西更普遍,甚至堂而皇之在官书中使用。如明代黄佐《广西通志》中《广西藩封志》首句就说:“广右藩封,古未尝有。”文献典籍《粤西诗载》中收录明代诗的题目中以“广右”指代广西的就有10多首。如徐中行诗《送陈督学之广右》,严嵩诗《送李正郎之广右提学》,张居正诗《送黎封部参藩广右二首》、《送范比部恤刑广右四首》等。清代出版的王士性的地理著作《广志绎》,书中记桂林山水,并评说:“广右山川之奇,瀛海、蓬莱三岛不佳于是。”均以“广右”指称广西。
与“广右”同义的指称是“岭右”、“岭西”。因五岭以南的西部地区为广西地区,故得名“岭西”,“岭西”又因古人以左、右分指东西而称“岭右”,与“广右”名异实同。如明代,汪镗《送少参袁钟山之岭右》,胡应麟《岭右张使君辟园城中,台榭池沼皆桂林胜绝处,予闻窃向往焉。赋得霁虹桥》,诗题中的“岭右”指广西。又如明曹学亻全《桂林风谣》云:“岭西饶药物”,明顾可久诗《送人解官还岭西》,明郭正域诗《送萧玄圃宫赞还岭西》等,“岭西”即指广西。
先秦至汉代,今广东、广西及海南岛广大地区统称“百粤”(百越)。今广西因属“百粤”(百越)地而有“粤”之称,但“粤”没有专指广西,而多是与今广东地的泛称,亦称“南粤”。自唐设岭南东道、岭南西道,宋设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后,百粤(岭南)地分为东西两部渐成为定制,粤地西部的广西才因此别称“粤西”、“西粤”。此别称得到正史认可。如《明史·后妃——孝穆纪太后传》记:“弘治三年,礼部尚书耿裕奏曰:‘粤西当大征之后,……昔孝慈高皇后与高皇帝同起艰难,化家为国,……今纪太后幼离西粤,入侍先帝……’”(《明史》卷113,3523页)礼部尚书耿裕的奏书中使用广西别称“粤西”、“西粤”,并记入史书,奠定了此别称的权威性。用“粤西”别称还见于《明史》的“张鹤鸣传”、“文苑孙艹贲传附李德传”中。志书也不例外,明苏氵睿《广西田粮赋役志》开篇就用广西别称:“粤西自元以来,田额无征。”同时,在明清古籍中,广西别称“粤”、“粤西”、“西粤”、“粤右”等屡见不鲜,此时的单名“粤”已专指广西了。如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出任广西巡抚的杨芳编纂《殿粤要纂》,记安定广西的要事——边防、兵防、统治少数民族等。清康熙二年(1663年)出任广西学道的闵叙著《粤述》,记广西山川、物产资源、民族风俗;清李调元辑《粤风》,杂采广西浔州府(今桂平、平南、武宣、贵县及附近)“土人歌谣”——“粤歌”,又附瑶、亻良(属今壮族)、壮歌数种,汇为一编。上述书名中的“粤”均专指广西地区。明代地理学家、旅游家徐宏祖著《徐霞客游记》,其中的“粤西游日记”专记游历广西之事。
诗文中以“粤西”称广西似乎约定俗成。如明嘉靖间任广西右参政的陈暹诗《粤西松树》,还有明代钱希言诗《送向郡博移官粤西》、叶向高诗《送薜履章赴粤西藩幕》、吴道南诗《王将军出镇粤西歌》、董传策诗《粤西山水歌》、顾王诗《粤西曲》等,诗题中的“粤西”都指广西。清代,先后任桂林、太平(府治今广西崇左县)两府通判的汪森,他的三部巨著《粤西诗载》(辑录汉至明代有关广西的诗词)、《粤西文载》(汇集秦汉至明代有关广西的文章)、《粤西丛载》(辑录广西的文物、天象气候、物产资源、逸闻杂事、风土民俗等资料),书名均冠以“粤西”。张祥河的《粤西笔述》、陆祚著的《粤西偶记》等,均以“粤西”代称广西。
“粤西”也写作“越西”,如明代区大相诗《送谭司理之越西》、《送梁同年赴越西幕》,“越西”即“粤西”,指广西。“粤西”或作“西粤”。如明代,区大相为万历间广西府江兵备副使庄得全而作诗《赠庄得全太史使西粤》,朱谋晋诗《送僧游紫盖后入西粤》,侯一元诗《次音员留别西粤诸公》,汪道昆诗《胡金峰巡察西粤诗以赠之》,沈明臣诗《送朱参将先赴西粤》,汤显祖诗《送岳石梁之任西粤》,潘益之诗《送李比部叔良奉使西粤》,蔡汝楠诗《粤中歌送沈山禺谷还西粤幕府》等,又如董传策诗云:“昆仑山高控西粤,飞蟠千丈何奇绝。”(《昆仑歌》)汪必东诗云:“西粤得平南,观风足美谈。”(《过平南》),“西粤观诸郡,南宁亦首风。”(《驻南宁》),盛于斯诗云:“三载留西粤,孤身历百蛮。”(《女夫董文若从粤西龙州再过休庵》)诗中的“西粤”均指广西。
“粤西”的同义语为“粤右”,这与称“广西”为“广右”及“岭右”与“岭西”混称是同出一辙的。因为我国历代王宫殿宇多坐北向南,民间亦有“左东右西”之说,故“粤右”即“粤西”,也是广西别称。如明代广西提学佥事魏浚著《岭南琐记》,书中云:“粤右狼兵,鸷悍天下称最。”“粤右狼兵”指的是广西土官统领的兵。明嘉靖间任广西左参议的汪必东有《粤右督饷言怀》诗,诗题中的“粤右”即指广西。以“粤右”代称“广西”也是人所共知。
在上述别称中,现沿袭下来的主要有“桂”、“八桂”、“桂海”等。“桂”主要用于行政区划或地理方位、带有政治色彩意义等方面的表述。行政区划方面如“云桂川”、“滇黔桂”等,“桂”为广西简称。1952年成立的“桂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公署一级,1956年3月更名为桂西壮族自治州),辖宜山、邕宁、百色3个专区、34个县。“桂西”大致指广西西部地区及西南部分地区。地理方位方面如“桂东北”、“桂西南”、“桂北”、“桂南”、“桂西”、“桂东”等,有政治色彩的如“桂系”、“孙中山援桂军”、“蒋桂战争”、“桂南会战”、“桂柳会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等。“八桂”、“桂海”多用于社会文化领域,带有文艺色彩。报刊及其栏目、书籍、诗文中用“八桂”、“桂海”等别称指代广西的比比皆是,如《八桂都市报》(《南宁晚报》社主办)、《桂海论丛》(社科期刊,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主办)、《桂海潮》(广西改革开放成就纪实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见诸文人笔端的就不胜枚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