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早的陶器塑造,是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产物。它是伴随着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的需要,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出现的。恩格斯在其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有关于古代陶器起源的形象描述,他说;“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雕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能够耐火而产生的。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即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说明人类在最初的生活实践中,从用火煮熟食物,才发明了陶器。它标志着人类已进入了对于火的广泛应用和熟食时代的到来,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飞跃。
陶器既然是为了改进人类生活而制作,因而为不同的需要,产生了各种不同样式和用途的器物,如盛食物的钵、碗,煮食物的釜、鼎,盛水的壶,罐和用于洗濯的盂、盆等等,不仅种类和样式繁多,而且在器物造型上,因地区习尚之异,又各有不同。在适合于实用的同时,塑作者结合对自然物各种形象的观察体验,多方面地重视美的造型,这就为独立的雕塑艺术创作开创了良好的基础。突出的如江苏淮安青莲岗出土的一件高足盆,那种三足挺立的坚实造型,使人感到它已具有某些雕塑艺术的独特形象。
一般的陶器,多施有纹彩,除彩画的称为“彩陶”外,其它多属于雕塑性质的纹饰。如绳纹、篮纹、席纹、指压纹或竹木签刻划纹等等。另外还有用镂空、钻孔等组成的花纹。虽然样式简单,但应是使用陶泥以从事雕塑的一个开端。
① 关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雕刻可参看《我国上古的象牙雕刻》文物》1980年11期)
我国原始社会的彩画陶器,以甘肃境内洮河流域出土最多,因此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彩陶,也最为丰富。而在陶器上进行镂空,钻孔、组成花纹者,则以山东境内泗水、大汶河流域出土较多,如1965年在山东邹县发现的新石器遗址中,不仅有各种类型的陶器,而且还有镂孔的陶豆(高足杯),雕镂细致精巧,为后来的镂瓷工艺奠定了基础。
前已提及,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单纯用作装饰品的钻孔石珠和贝壳等雕刻物,在新石器时代,更出现了雕凿精巧的玉石饰品,但却未发现有成形的雕刻艺术制作。只是在陶器出现的同时,才有了成形的雕塑,先是象形的陶器皿,如山东宁阳县大汶口和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猪形规、狗形鬲,陕西华县出土的鹰形杯(或鼎?)和武功出土的鸟(或龟?)形壶等等,都是运用艺术手法,把当时生活中最常见的鸟、兽形象,很巧妙地体现在日用器皿上,不仅塑出了对象的形体、动态,而且显得生动自然,没有一点牵强做作,它既是一件实用器皿,又是可共欣赏的雕塑艺术品。这种象形陶器,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的生活观察和美的创作意识中,结合日常所见而创造出来的尚未脱离实用的原始雕塑制作,它对于后来的青铜器中多见的象形器物,影响是很大的。与此同时,离开实用的雕塑品或装饰品也出现了,如湖北宜都出土的陶猪和天门出土的陶狗,湖北京山屈家岭出土的陶鸡、陶羊,河南陕县出土的鸱枭头和人面(也可能是陶器的装饰附件),青海乐都出土的塑有luo-ti 人的彩陶罐,以及1967年在甘肃天水出土的人面形器物残部。特别是1973年和75年在甘肃秦安出土的两件完整的人头形陶器口部和礼县出土的一件同一类型的陶瓶残段,虽属陶器附属物,但对于人类的面部塑造,都表现得非常生动。这些陶塑,虽然形象单纯,风格质朴,但都能面目传神,并富有雕塑造型的体积感。即使有的是陶器的器口戎装饰雕塑品,毕竟是一件成形的人物造型制作①。说明原始时代的雕塑技术以及对于现实中的人的表现,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体现着远古人类对于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再现的能力。另外如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很可能是在塑造陶器时信手捏出的一些小形动物,“手法夸张,想象力丰富,有的似野兽奔跑,有的象家畜吃食,有的如小狗匍匐守门,生活气息浓厚”(《光明日报》1978年5月19日考古报导)。还有黑龙江的宁安集,也有新石器时代的陶塑动物出土,所有以上这些属于原始雕塑艺术的制作,如从远在五、六千年以前那种艰难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类的智慧和手的灵巧程度来衡量,能把观察感受到的形象,特别是表现人的世界的形象,如实地捏塑出来,不仅说明了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雕塑艺术方面所具有的才能和表现技巧,更说明了我国自古以来,艺术的产生即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一事实。
① 我国美术史理论和美术考古家扬泓先生写的一篇富有学术性的文章《中国古代文物中所见人体造型艺术》(见《文物》1987年1期),对甘肃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青海乐都贴塑有luo-ti 人的彩陶罐,特别是辽宁喀左(见下页注7)和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裸女像,认为是属于远古时代“地母神”一类的制作,所以多数为乳房突出,腹部膨大,生殖器显露,象征繁衍后代的形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