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险,让我们去“公园”


  “城市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样安全,依赖于现代文明和技术的大城市,却因为这种依赖而变得更加脆弱。

  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已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应急避难场所”也应运而生,人们通俗地称它们为“防灾公园”。

  应急避难场所——认识篇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大众不仅对居住、工作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社会公共安全和政府应急反应能力寄予了更高的期望。2003年的SARS危机给北京敲响了警钟,加拿大大停电、日本地震、韩国大邱地铁火灾、美国的“9-11”事件、西班牙的地铁爆炸等突发事件也在不停地提醒着人们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

  今天,城市公共安全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于是,“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也越来越引起大众的注意和重视。“应急避难场所”就是指那种“加入防灾功能,具有应急避险功能,具备平灾双重功效的城市广场、公园或公共绿地”。有时候,人们也把它们称为“防灾公园”。应急避难设施的修建不仅可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更能发挥应急避难功能,提高公众的安全感。

  那么,亲爱的中老年朋友们,您对公共安全的概念以及应急避难场所的了解有多少?是否知道它在您周围的什么位置?它会在遭遇紧急情况时给您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是否知道它应该如何使用?……其实,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在我国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在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建成了一部分。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它吧。

  王先生60岁家住朝阳区安贞里社区。对于“应急避难场所”这个概念,王先生表示比较清楚。去年7月20日,北京市地震局在我国第一处已建成的“公共应急避难地”——北京市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应急避难演习活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周边的和平里、安贞、小关、亚运村等4社区2000多名群众参加了演习活动,王先生也是其中一员。在活动中,按照演习安排,王先生分别参加了疏散安置和救援展示等项活动,整个演习进行了多半天时间。王先生表示,通过此次演习,自己对遭遇事故时如何应对,就知道得比较清楚了,知道该往什么地方跑,如何面对各种突发的紧急情况。王先生认为,地震局组织的这种活动很好,应该经常举行,让大家都得到参与和学习掌握紧急避险逃生技巧的机会,知道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正确对待的方式。

  李女士45岁 在北京市中日友好诊所门前的十字路口,记者指着路边矗立的“紧急避难地”标示牌询问李女士。“请问,您知道这个牌子是什么意思吗?”“不知道,从没听说过。您如果不说,我天天从这儿路过,一直还没有发现这个牌子呢?”“北京处在华北地震带上,一旦北京发生大地震,您知道自己该如何躲避,往哪儿跑吗?”“应该是呆在比较坚固的建筑物旁边吧。”“这个标示牌上的图案您能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吗?”李女士看了看,表示“不明白!”记者又问道:“平时您去一个陌生的场所,首先会不会先去观察一下它的‘紧急疏散道路’在哪里?”李女士表示,自己没有这个习惯和意识。

  张先生65岁张先生的女儿在杜邦公司工作,在这家比较着名的跨国企业里,安全被列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员工们每个月都会接受公司组织的安全培训,比如旅行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安全急救等等。公司希望安全意识能够贯彻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张先生觉得,我们整个社会在安全教育方面做得还是很不够,大家基本上没有这种安全意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但是,仅仅建成它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大家如何利用才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急避难的作用。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篇

  2003年10月1日,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在北京市朝阳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建成,元大都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共划分为7处,拥有39个疏散区的避难所,由西至东依次编为1至7号地区,最多可容纳253300人,主要为北京市亚运村街道办事处、小关街道办事处、安贞街道办事处及和平街街道办事处的居民提供避难场所。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建成填补了我国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领域的空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也给其他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4年6月22日,北京市朝阳公园开始动工兴建5处应急直升机坪,这是北京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应急直升机坪。一旦地震、爆炸、特大火灾等对北京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时,救援直升机可直接降落朝阳公园进行救护。应急直升机坪是朝阳公园正在建设中的应急避难场所十大子系统之一。

  建应急避难场所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城市管理向科学化、人性化发展的象征。

  北京市地震局防御处杨处长介绍,避难场所有临时和长期之分,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发生灾害时受影响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的空地,包括小公园、小花园、小文化体育广场、小绿地,以及抗震能力非常强的地下人防设施。这些用地和设施一般只能够起到发生灾害时,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受灾居民临时避难用的功能。此类避难场所用地是整个防灾疏散场所规划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受灾市民防灾避难以及避免和减少伤亡来说十分重要。而长期避难场所用地相对于临时避难场所的面积更大,是容量较大的城市和区级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包括篮球、排球场、网球、羽毛球场、中小学操场等,可为多个居住区的受灾市民服务。

  临时避难场所要求以步行5至10分钟内到达为宜,长期避难场所应满足步行半小时到1个小时之内到达的要求。临时场所应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长期场所还需要有较完善的所有“生命线”工程要求的配套设施,如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另外,还要预留安排救灾指挥部门、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等用地。

  据北京市地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城八区现状及人口分布,在未来几年内,预计要建1000多个市级应急避难场所,然后各区还要根据各区的情况建设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以保证市民在最短时间内,能安全、方便、迅速地到达避难场所。根据目前的规划,避难场所一般按每人1.5到2平方米标准进行建设。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现有可利用作为避难场所用地的总规模为5312.5公顷,其中八个城区内公园共有140余处,市、区级大型体育场13处,还有学校操场等。但目前可提供避难场所的地区分布不均,宣武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而石景山人口密度比较小。

  应急避难场所——功能篇

  下面,我们以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功能。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市中轴路东西两侧,北临奥林匹克公园和中华民族园,西起健德桥,东至太阳宫惠忠庵村,全长4.8公里,总规划面积67公顷。公园被六条道路分为7段,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地理位置重要。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了11种功能。

  1.应急避难指挥中心7号地区的公园管理处建有专门的办公用房和会议室,平时负责公园的管理工作并兼作有关业务培训基地,如发生破坏性地震,即为应急避难指挥中心。

  2.应急避难疏散区 公园北侧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充足的广场,适合作为周边居民应急避难的主要疏散区,便于快速、便捷地搭建应急避难帐篷。公园南侧局部地区有相对平坦的场地,可用于紧急情况下的临时避难疏散区。整个公园内共有39处避难疏散区。

  3.应急供水装置 在应急避难疏散区附近,预留了灾民应急供水装置接口。同时,也为紧急情况下场内的排水、排污工作做了准备。

  4.应急供电网 公园全线安装了13处应急照明地下供电电缆接口,并在7号地区公园管理处备有应急发电设施。

  5.应急简易厕所 北侧各段及南侧2、5、6、7地段都建有厕所。按照防疫、卫生及景观要求,又建设了应急简易厕所。平时为绿化草地。

  6.应急物资储备用房 各地段均设有一处管理用房及配套设施,可作为食品、救灾物品储备和发放管理的用房。

  7.应急卫生防疫用房 公园1、5、7号地区设有3个卫生防疫处,紧急情况下可进行临时救护处理,必要时转入辖区内各诊所及社区诊治机构进行治疗。

  8.应急直升机停机坪 熊猫环岛南侧的第二平台作为直升机紧急起降平台,可以马上启用空中运输通道。

  9.应急消防设施公园各地段均设有消防设备,平时定期检修,灾情发生时可立即投入使用。

  10.应急监控装置在公园的主要景区、每个地段的广场及巡河路段共16处监控点,安装了电视监控设备,可以随时掌握整个公园的情况。

  11.应急广播系统 公园全线安装了广播系统。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的上述应急避险功能,使得在灾情发生时,场内灾民的生活、诊治救护等各方面可以得到基本保障,从而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