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10号中国兵工学会宿舍的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面色红润、鹤发童颜的老先生在院子里散步,不时有人停下来与他打招呼:“俞老,最近身体不错吧。”“俞老,昨天中国队和韩国队的球赛看了没有?”矍铄的精神、硬朗的身板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年逾九十的老人,他就是中国兵工学会的前任秘书长俞濯之老先生。生于上个世纪初的俞老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作为一名高寿的健康老人,也有着自己看似平凡的养生之道。
智慧勇敢的护厂英雄
1930年,22岁的俞濯之大学毕业后赴英深造,在着名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机器制造业。三年的留学生活让他大开眼界,同时也深感中国重工业的落后,“实业救国”的思想在他年轻的心里悄悄地生根发芽。
留学生活即将结束,俞濯之出众的才华和实干的作风深得中国驻英官员的赏识,面对这位官员的盛情挽留以及在英国优厚的待遇,他坚定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要回祖国干我的事业!”回国后,因为当时国内尚无合适专业的工作,他只得先到一家上海洋行任职。几年后的一个机会,他得知南京办了一个兵工厂,正缺人手,于是便义无返顾地放弃了在上海洋行的优厚待遇,来到南京金陵兵工厂工作,以实现自己“实业报国”的理想。
1937年日本侵华,金陵兵工厂从南京迁到了重庆,第二年更名为二十一兵工厂。俞濯之在厂里先做技术人员,后走上管理工作岗位。1946年,原厂长李承干由于身体原因离职,临走时把工厂交给了他最信任的俞濯之。俞濯之在任厂长的三年间,为维持工厂工人的生活,为保护工厂的资金、设备、资料,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把这家国内最大的军工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
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眼看大势已去,一面仓皇地向台湾逃窜,一面丧心病狂地搞破坏,二十一兵工厂当然是他们最不想留给共产党的。就在山城解放的前一天晚上,工厂被特务包围,一个营的国民党士兵封锁了工厂旁的嘉陵江,在周围的山上架起了机枪,并准备用TNT 美制炸药炸毁工厂。他们把俞濯之软禁在家中。面对这种危急情况,俞濯之十分冷静,他首先想办法把这些士兵带到工厂,这样可以保证自己不会被架走,就有机会控制局面。上午时,他找机会支走了看守他的士兵。但是工厂还有大批的特务和致命的炸药。这种情况下,俞濯之组织了进步工人,成立了一支工人武装队伍,联合厂里的警卫队共同打击特务,清除了这些“毒草”。而球场上小山一样堆放的炸药箱,则让俞濯之大伤脑筋,在短暂而周密的思考之后,他当机立断:“把炸药投入嘉陵江!”于是,大家一起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搬运,终于安全地将炸药全部投入江中,保住了这座旧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兵工厂,也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如今,二十一兵工厂已发展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军工企业和汽车生产研发基地——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想当年,正是由于有了像俞濯之先生一样的一批进步人士智慧勇敢、挺身而出,才使工厂得以保全。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长安”!
不被击跨的“运动员”
俞濯之智勇护厂的事迹赢得了人们的爱戴与尊敬,但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也给他带来了麻烦,甚至带来了牢狱之灾。在那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对于高级知识分子来说,没有多少人能逃脱被诬陷被迫害的厄运,俞濯之也不例外,他笑称自己是每场运动的“运动员”。
新中国成立后,在组织的安排下,他调到了北京的兵工总局任工程师,负责第四研究所的组建工作。正当他在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大显身手时,“反右”斗争开始了,他被开除出国防工业部门,送到了黑龙江“控制使用”。俞濯之并没有因为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放弃自己的事业。在黑龙江,他仍为筹备地方研究所夜以继日地工作,同时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资料。尽管他得到的待遇和他付出的劳动完全不成正比,但他也心甘情愿,因为他觉得,只要能为国家作贡献,在哪里工作都一样。然而,恶劣的政治风暴并没有因为他的辛劳付出而放过他,更大的灾难还是来了。“文革”时期,他被打成了“反革命”、“反动派”。之后,开始了 3 年的囹圄生活。 1978 年,守得云开见明月,恢复政策后,他回到北京,任中国兵工学会秘书长。
对于这段蒙冤入狱的经历,俞老似乎不愿多说,也许时隔多年,对于一位近百岁的老人来说,再惊心动魄的经历也已转化为让人波澜不惊的回忆。而事实上,豁达淡泊的性格和对党对国家的忠诚才是他可以如此云淡风清地面对那些“历练”的根本原因。很多人会认为那段经历不堪回首,但俞老却能够很理智地看待曾经的遭遇。他认为“批”不是坏事,目的是为了改进,即使“批”的出发点并不正确,那也是一种改造人的形式。带着这种心态,再艰苦的环境都没有击垮他,他在坚韧与平和中度过了那些让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岁月。
养心养德的长寿者
1986年,俞老以78 岁的高龄退休,然而,离开岗位的他并没有停止工作。他参与了《中国兵工史》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兵器部分)等书的编写工作。近年来,他写了不少谈调理养生的小文章,向大家宣传他的养生之道。
俞老对“调理”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觉得“调理”绝不是针对老年人的专用词语,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人从一生下来就应该调理,忽略了任何一个阶段都会对步入老年后的身体状态产生影响。另外,“调理”是个大概念,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光是吃好睡好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养心和养德。只有保持心理上的健康,才可能谈到生理的健康。
老人一生不嗜烟酒,问及他长寿的秘诀,他哈哈一笑说:“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慎言节食,再就是无忧无虑,不计个人得失罢了。”
他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起居饮食都定时,晚上吃半饱,10时就寝,7时起床,不贪吃多睡。吃过早饭后,开始为《宁和校友通讯》写点小文章,给校友们写写回信。俞老很关心国家大事,家人为他订阅了《参考消息》《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他笑称自己是“落后的高级知识分子”,可实际上,他一点也不落后,老人虽然不经常出门,但通过读报写信,他的生活并不闭塞。
俞老还有一个小爱好就是看足球比赛,而且只看中国队的球赛。别看老人已经90多岁了,但对足球的热情可不比年轻人低。只要是中国队踢球,他每场必看,有时现场直播实在太晚,家里人就帮他录下来,白天再看录像。家人曾担心他看球时会因为心情起伏太大而影响健康,但看到他坐在电视机旁安静从容而又投入的神态,就彻底放心了。谁说球迷就一定要摇旗呐喊,就一定要情绪激动,“足球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有着独特的美感与魅力,我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去看球。谁输谁赢并不重要。”俞老如是说。
目前,年逾90的俞老身体状况很好,这也许得益于他曾经坚持了20年冷水浴的习惯。虽然现在冷水浴已不适合他,却已为他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打下了基础。现在除了耳稍有点背,就是老年白内障,但术后恢复得很好。俞老的自理能力很强,凡事不愿意麻烦别人,只要力所能及,他都会亲自去做。遇到天气好,他常到楼下散步,和大院里的老同事老朋友聊聊天。前段时间,俞老又添了一桩喜事,他的曾外孙女出世了,四世同堂的乐趣为他的晚年生活增色不少。
从他的人生故事,我们看到了俞老先生淡泊达观的品性和豁达开阔的心胸,现任兵工学会秘书长许毅达曾为祝贺俞老90华诞赋诗一首,短短几十个字概括出了俞老高洁的品行与性格,并将对俞老的祝福巧藏其中:
儒家风骨燕赵身,西方学得格致真。
不惑巴山成伟业,耄耋京都赤子心。
俞公修成功德满,濯尽凡思耐清贫。
之者助也本无欲,寿如嵩岳福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