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树老先老根,人老先老腿”,一般来说,人一旦过了五十岁,全身的肌肉就开始变得松弛,腿部的肌肉同样在走“下坡路”。特别是长期坐办公室的人,由于下肢活动少,极易导致肌肉松弛、体积减小,肌肉纤维逐渐失去原有弹性及韧性。加上大腿后部长期受压,静脉回流受阻,动、静脉动态平衡失调,容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血栓形成、静脉炎、闭塞性脉管炎及下肢肿胀等血管性疾病。当然延缓腿部肌肉衰老的方法也很多,如快步走、慢跑、骑车、爬楼梯等等,都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但要想既达到锻炼目的,又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还能随时随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那就非“踢毽子”莫属了。
踢毽子好处多
踢毽子是一项很好的有氧运动,健身效果十分显着。通过抬腿、跳跃、屈体、转身等运动,使脚、腿、眼、躯干、手等身体的各部分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可有效训练机体的协调性,提高关节柔韧性和身体灵活性,延缓大脑的衰老,使人耳聪目明。踢毽子时由于肌肉不停地收缩运动,使心跳加快、呼吸加深,扩大肺活量,增强相对较弱的心肌力量,使心脏跳动有力,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对保护心肺功能大有好处。踢毽子能使腿部肌肉结实有力,走起路来虎虎有生气,步态稳健,增加自信。
踢毽子运动量可随意控制,可视自己的体能来确定,不必与人争抢冲撞,不受场地限制,占地小,器具简单,投资少,因此更适合老年人参加。毽子踢法多种多样,有单人踢、双人踢、多人踢;有正踢、反踢、交叉踢等上百种花样,娱乐性很强。尤其毽球是集体运动,加入其中,不但能健身,对调节心理也大有益处。
踢毽子寓游戏于运动之中,只要合理掌握运动量,其锻炼效果堪与慢跑、游泳、骑车、划船、爬坡、越野和徒手体操等相媲美。因此,踢毽子可让我们随时随地“踢”出健康来!
踢毽子的历史
踢毽子是颇具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之一,在我国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在考古发现的汉砖上就有踢毽子的画。到了唐宋时期,踢毽子非常盛行,踢的花样也很多,还有专门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铺。明清时期不少民间艺人就爱画少儿踢毽子的生动场面。清代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的“踢毽儿序”中描述:“缚雉毛钱眼上,数人更踢翻之,名曰‘攒花’,幼女之戏也。”不仅指明了毽子的扎法,而且阐述了玩的方法及那个时代参加这种活动的主要对象。
踢毽子的分类
目前踢毽子主要分为两类,即传统的花毽和新兴的毽球。花毽即花样踢毽,其特点是观赏性强,样式繁多,其竞技性和对抗性与毽球相比相对较弱。根据花毽的取材可分为鸡毛毽、火鸡毛毽、雕毛毽等等。鸡毛毽,色泽艳丽,下降速度快,有点风也不受影响,最具有大众性;火鸡毛毽毛体略宽,上升及下降变缓,团团绒绒的感觉很惬意;雕毛毽,羽毛更宽些,上下均匀,速度均衡,适合做各种花样动作、练绝活,是花毽中的精品。
毽球是从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它在花毽的趣味性、观赏性、健身性基础上,增加了对抗性,集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为一体,是一种隔网(男子网高1.6米,女子网高1.5米)相争的体育项目。毽球由毽毛、毽垫等构成。毽毛为四支白色或彩色鹅羽成十字形插在毽垫上的毛管内,每支羽毛宽3.2~3.5厘米。毽垫直径3.8~4厘米,厚1.3~1.5厘米。毛管高2.5厘米。毽球的高度为13~15厘米,重量为13~15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