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老人常感骗子“亲情”


       由于富有同情心、自我防范意识差、信息闭塞等原因,老年人成为犯罪分子作案的首选目标。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调研发现,在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中,以团伙作案居多,作案过程有一定的模式化,而且这些犯罪分子往往都是根据老年人的自身特点,主打心理战。
  据了解,在传统的诈骗老年人方法中,犯罪分子多以看病消灾、购金银及古董、投资、调理养生等为托词,铺设好陷阱等老年人上当,这几类陷阱,多是根据老年人注重身体健康、远离儿女心里孤独、想为儿女积累财富等心理,有针对性开展的犯罪活动。
  朝阳法院刑二庭法官曹作和告诉记者,在该类案件中,绝大多数为团伙共同实施诈骗行为。在吴某推销假药诈骗老年人的案件中,吴某就是与妻子联手,以健康协会的名义,在社区内向老年人发放邀请函,并趁机收集老年人个人信息。随后吴某等人再根据老年人的信息资料逐一给对方拨打电话,通知其有免费的健康课程及体检,并伺机推销假药行骗。“这是利用老年人注重健康的心理以及从众心理,有的老人看到周围邻居都买了药,自己也就跟着掏腰包买了。”曹作和说。
  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犯罪分子作案手段的不断更新,电信诈骗、非法集资、调理品销售等等欺诈类案件数量有所增加,导致上当的老年人增多。曹作和建议,公安机关也应该联合社区、街道等加强综合治理管控,对案件高发地进行重点监控,并发动社会共同参与,在社区、单位形成宣传、教育、防范、打击相结合的齐抓共管治理系统。
  此外,有专家指出,专骗老年人的骗子之所以能屡屡得手,还与家庭亲情密不可分。很多老人长期“空巢”,子女很少回家看望,电话问候也是轻描淡写,而骗子在开展养生讲座的同时,却会时不时拿着水果、礼品等上门看望老人,与老人拉家常,获得老人信任和依托,最终落入骗局。因此,老年人的子女、亲人也应常回家看看,用行动让老年人感到温暖,也能从子女口中得知社会变化,了解生活中需要防范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