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为何“锁定”老年人?


 重阳节来临之际,玉林市公安局以今年发生的3个典型案件为例,将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几类高发案件,进行归纳总结,对犯罪分子作案手法进行剖析,给广大老年读者提个醒。

 典型案例

 案例一:1月10日,福绵成均60岁的陈婆婆在第二人民诊所住院,在去食堂打饭的过程中,有两个陌生男子与其搭讪,冒称是其媳妇的亲戚,也在同一间诊所住院,并向陈婆婆借钱用于治病。陈婆婆在借给此“亲戚”2000元后就再也找不着两个“亲戚”了。

 案例二:3月9日,北流市公安局隆盛派出所接到报案,说在隆盛信用社有一位中年妇女正在领取大额现金,事有蹊跷。隆盛派出所的民警立即赶到信用社询问正在领钱的罗阿姨。原来,罗阿姨当天在隆盛公路上碰到了一个男子向其询问一位“大师”家的路,罗阿姨不知道,这时来了一位妇女热心指路,该男子即要求该妇女带路并邀请罗阿姨一同前往。见到“大师”后,“大师”将罗阿姨的家庭情况说得清清楚楚,并说她家有血光之灾需用钱消灾。罗阿姨对“大师”所说的深信不疑,就按照“大师”的要求跟人到银行领钱了……民警了解情况后告诉罗阿姨这是典型的迷信诈骗,并将跟随罗阿姨到银行附近等候的嫌疑人赖某红抓获。

 案例三:9月8日,住在文化广场附近67岁的陈大爷接到一个自称来自公安部的电话,称陈大爷在昆明有一账户透支,要求陈大爷立即转钱到该账户用于核对,否则就要来抓人,同时恐吓已对陈大爷进行监控,必须保密。陈大爷在惊吓中糊里糊涂就到银行转账。由于数额较大,银行工作人员询问陈大爷是否认识此人,陈大爷想着被监控不敢作答,最终向该账户转入了48000元。回途中,陈大爷醒悟过来,可惜为时已晚。

 警方提醒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行骗目标?不少犯罪分子在落网后,均坦言自己就是“看中”了老人迷信、迟钝、急于求医等心理特点,才能轻易得手。

 玉林市公安局民警提醒,老年人防范诈骗重要的原则是不贪财、不轻信。

 其次,遇事要冷静对待,以不变应万变。迷信诈骗、冒充熟人等诈骗一般选择一些防范意识不强的老年人下手。迷信诈骗以帮助消灾避邪、懂一点好为名诈骗财物。且作案的犯罪嫌疑人是团伙作案,分工比较明确,在确定目标后,便主动与受害人套近乎,骗取受害人信任,再冒充能除妖驱魔、医治百病的神医、大仙实施诈骗。此类诈骗主要利用了一些中老年人对亲人朋友的爱护之心,通过恐吓、博取同情等手段来骗取钱财。

 另外,电信诈骗针对中老年人实施的多是冒充国家工作人员或中奖的手段进行。此类诈骗主要是利用一些老年人怕惹麻烦或贪小便宜的心态。建议老年人遇到这种情况时,多与亲人商量,并向相关部门咨询核实,也可以向公安机关(辖区派出所或110)报告,千万不要按照对方提供的所谓银行、公安局电话去问询。只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再狡猾的诈骗分子也拿你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