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花眼,是指老年人眼睛调节功能衰退后,睫状肌收缩力减弱,晶体硬化弹性降低、变凸能力(也叫晶体屈折力)变差,出现看近物困难或伴有眼疲劳等症状。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是在看近物时,配戴“老花眼镜”——凸透镜来代替晶体变凸能力。
有句俗话说:花不花,四十七、八。意思是说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有老花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老花度数还会逐年递增。于是,有人将老花眼和衰老划上了等号,进而认为老花症状减轻,甚至消失,就是“返老还童”;老花症状加重就是“未老先衰”。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是不对的。
5种疾病让老花眼不“花”
从生理学上说,有两种原因可让老花眼症状减轻或消失:1.晶体凸度增加,对分散光集合力增大,使之提前聚焦在视网膜上;2.眼轴增长,形成近视,使视网膜向后移位,与焦点重合。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由疾病引起的,且下列5种疾病最为常见:
老年白内障:因维生素B2、维生素C缺乏使晶体内水化代谢障碍,透明晶体发生混浊形成白内障。同时,水分在晶体内积聚,造成晶体变大变凸,增强晶体屈折力,使聚焦点提前,导致老花症状减轻或消失。
糖尿病:血糖升高时,通过尿液丢失的无机盐增多,使血的渗透压降低,眼内渗透压增高。血中水分渗入到眼内和晶体内,使晶体增大变凸,屈折力增加,造成老花症状减轻或消失。当血糖下降或正常时,老花症状又出现,甚至同原来一样。
老年原发性青光眼:因长期增高压迫眼球后壁,使之缺血、变性、萎缩、软化,造成眼轴伸长。有学者统计老年原发性青光眼可致眼轴增长0.9毫米。再加上房水排不出去,被迫渗入晶体内,使之变凸0.59毫米。两种原因可造成小于或等于300度的近视,使老花度数大部分被抵消或消失。
反复发作性巩膜炎:尤其是巩膜炎、巩膜葡萄肿,加之部分老人缺钙,巩膜硬度更差,使眼轴拉长抵消了部分老花,造成老花症状减轻。
磺胺和钾中毒:常期服用磺胺药物或食用过多的钾,均可引起中毒。中毒后可产生200~400度的近视,可抵消老花度数。但经过抢救治疗后1个月左右,近视又会消失,老花又再复原。
所以,老花症状减轻或消失,并不是人们所谓的“返老还童”,反而会是某种疾病的征兆,应当及时求医,尽快找出病因,早期治疗为上策。
5种疾病使老花眼突然更“花”
正常情况下,老花度数1年增加10度左右,那么增加100度就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有的老人配上合适的老花镜不到几个月,就突然不好使了,自己再配一副增加了100度的老花眼镜可解决问题。他就认为:人家10年增加100度,我这几个月就增加了100度,这不就是未老先衰吗?其实不然,老花眼度数突然增加,也是由疾病引起的,以下5种疾病较为常见:
1、球后肿瘤。肿瘤逐渐增大可能压迫球后壁,使眼轴变短,产生远视,使老花度数增加。
2、干性初期和湿性黄斑变性。
3、中心性浆液性网络膜炎。
4、钝力眼外伤或内眼术后。
5、慢性脑瘤脑压增高。
后面4种都有眼球后极和黄斑水肿,使眼轴缩短,视网膜前移,形成病理性远视,造成老花度数增加。
综上所述,不管是老花眼变得不“花”了,还是“花”得更厉害了,都应该是疾病造成的,千万不要简单归结为“返老还童”或是“未老先衰”。为防视力受损,造成失明,老年人还是应该及时到正规诊所眼科就诊,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