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柔”


  上了岁数的人常有这样的体会,容易莫名其妙地感到紧张。或者,旁边的人发现他(她)人很紧,不放松,他(她)自己却不知道。

  中国传统调理与修养中讲,老年人要锻炼三种“自我观照”,意思是让自己变做“第三者”,从旁来观察自己,像是看别人。通常看别人要比看自己更清楚一点。

  第一要体察自己的身体处于什么状态,包括身体的姿势、动作、肢体是否放松,对冷暖的感受,等等。养成随时随地了知自己身体状态的习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是站,是坐,是走,是睡,借着不断的“观照”而让自己变得轻松、安定、柔软、优雅。这是身体的“柔”。

  第二要“观照”自己的感受和感觉,如心中升起哪怕是一丝不愉快,便能够立即、充分察觉到它的发生,它从何而来。除了感受其存在外,还要知晓与这一感受相关的一切可观察到的“事实”(如同看别人或别的事物),如不愉快是强、是弱,是持续的、还是短暂的,如果它消失了,则知道它消失了。这是感觉的“柔”。

  第三要“观照”自己思绪、情绪的变化,如:是处于专心致志,还是心烦意乱;是神清气爽,还是昏昏欲睡;是轻快安祥,还是紧张愤懑;内心是否有贪欲,没有被满足而惶惶然;是否由于不悦而处于发怒或即将发怒。总之,“观照”自己心情变化,是为了脱离“执着”(执着者,于事实不明了,却坚持不放,把自己和别人都弄得很累)。做到这一条,就是情绪的“柔”。

  锻炼以上三方面的“柔”,为的就是要克服老年人生命中的大敌——紧张,使身心均得放松。紧张,有时是先有身体的,引起情绪的易波动;有时则先有心中的郁闷、不满、压抑、恐惧,反过来造成身体的不适。当人的生活中有一些不安或执着时,身体会以它的特有的方式告诉你。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必须学会掌握这种身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见微知着,防微杜渐。由愤懑到发火到最后面红耳赤、呼吸急促,这已是从最初不易察觉的“不悦”而变大、变强,逐渐演进到不可收拾。人皆有喜怒哀乐,“柔”性好的人在烦恼方起一丝时就能察觉到,从而不任由“非分”的情绪在身体中恣意肆虐。没有自觉的人,则要到身体受到损害后才发现自己发火了,再去克服就难得多。烦恼很深重的人就是平时人们看到的“活得很累”、“一脸苦相”的人。

  身心柔软下来,心跳和呼吸就会慢下来,生命的消耗就降低了。人到老年,耗能低才能长寿。克服了紧张,身心宽松,灵敏和谐,方能得“大自在”。

  愿天下老年人皆学会“观照”自己,悟到生命的“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