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路线]川西甘孜印象


  不久前踏上了川西高原,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从泸定县向西直到金沙江边的德格县。说这一路风光旖旎,也许有人不会相信。仅仅看文字材料,甘孜“全州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60%”,想象中高海拔地区往往荒凉和空旷,但此行绝非如此。

   8月下旬正是青稞收获季节,沿着川藏线,一路很多黄色的青稞田,有些地方藏族乡亲在收割,有些地方田里堆着青稞束,有些地方在装车运青稞。与黄色相间的是绿色的豌豆地,一块一块,顺着山坡与河道的走势,整齐又富于变化。对高原寂寥的想象,被这丰收的景色所改变。即使是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地带,草地、灌木丛与针叶林相交替,绿色连绵,繁花点缀,牦牛散布期间,恬静悠然。

    由于赶路,途中很少停车,但路边闪过许多字迹鲜明的标示牌,给人以生机勃勃的印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牧业、草原无鼠害示范基地、沙棘种植基地、保护野生动物,等等。稍微留意,就能发现沿途树木不少,村庄和道边绿树成荫。很显然,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了重视。后来在采访中得知,中央政府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政策,在甘孜州得到普遍的拥护和响应。

    当我们停车一处草原,这里正在传统的“耍坝子”,骑摩托的,开农用车的,休闲的藏族老乡、僧侣三五成群地涌向支着缤纷帐篷的开阔草场。这里可能有高僧做法事,可能有商家摆摊做生意,也可能有艺人或团体演出,吸引着附近乡镇村寨的人们。“耍坝子”和内地赶集不一样,商品交易的成份其次,娱乐是首要的。尤其是藏族妇女此时皆盛装打扮,更显出游玩的性质。

    那几天适逢四年一届的第四届“康巴艺术节”在甘孜州举行,甘孜各县都有分会场,所行之处,都是当地百姓的盛大节日。德格县与康巴艺术节同步举行首届“格萨尔风情节”,雀儿山下的马尼干戈草原上一片沸腾。场地上支起的帐篷绵延了几公里,停靠的越野车和摩托车列成长龙,主会场背后的山坡挤满了看节目的人群,紫色袈裟与五彩服饰密密地把绿草覆盖。细看每一位前来的藏族女子,几乎都是头戴珠宝,腰挂银饰,藏袍簇新,配以新潮的皮鞋,精致的手包,耀眼的遮阳伞,一些中青年妇女的身上头上更是宝石玛瑙串串。男士们着西装皮鞋戴礼帽的很普遍,有传统打扮的,佛珠、佩刀、银腰带……气势夺人;而头发染成黄色,着一身牛仔服的藏族小伙子,也帅。这是今天甘孜藏族百姓的生活啊,幸福荡漾在人群中,追求与向往也飘拂在草原上。

    想看看甘孜百姓的日常生活,刚好有点时间在甘孜县城逛逛农贸市场。和内地的农贸市场没有什么两样,大棚下是琳琅满目的蔬菜水果和土特产摊位,一排一排,秩序井然。所不同的是,买卖双方都有很多藏族同胞,他们的鲜艳服饰给市场染上了内地没有的色彩。还有很多披袈裟的僧侣前来采买,紫红色在市场中十分突出。对于外来人,这些色彩很特殊,实际上,藏区就是这样的斑斓。

    随便和几位摊主聊聊,发现好几位来自汉源县。汉源是四川的水果大县,他们的摊位无一不是卖水果,很多品种来自汉源,也有当地的苹果、成都的柑橘等。摊主们异口同声说这里的生意不错,谈起来才知,甘孜县是317国道上的重镇,传统上就是商贸集中的地方,目前正在建设新县城,所以城里集贸市场生意兴旺,蔬菜水果销得很好。一方面是建设工程集中了外来人口,采购量较大;另一方面把当地僧俗人口的购买力也带动起来。这个市场中水果摊贩的80%都是汉源果农,近两年他们一步一步往西走,追着消费热点的西移,从康定到甘孜,从甘孜到德格,甚至到了西藏的昌都。能够这样长距离地做水果生意,也是公路建设长足发展的结果。南北两条川藏线基本都是柏油路面了,从汉源到甘孜,头一天摘下的水果第二天就能上市。

    不止是水果西行,新潮的皮鞋服饰西行。在康定的塔公寺,一群观光的外国背包客走进寺院,东张西望之时,旁边几个正闲聊的年轻僧侣主动用英语和他们打招呼,听说老外想找合适的住处,马上有人带路去帮忙安排。讲英语的僧侣微笑着,表情自然放松,看来他的英语是经常性使用,而这样安排住处的简单事情更不用费力。

    旅游已经是甘孜州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国内外的游客带来了很多以往藏区没有的东西,也许有负面的影响,但大的趋势是带动藏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开拓。在风情万种五彩斑斓的藏族文化通过发展旅游走向国际的同时,寂寥的高原也增添了世界的色彩和声音。在马尼干戈的格萨尔风情节上,西方游客,甚至身着藏传佛教袈裟的外国僧侣,和普通游客一样,不会引起围观。藏族百姓脸上看不到困惑,洋溢的是自信和自豪。甘孜,已经和世界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