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中国人要漂流美科罗拉多大峡谷 纪念漂流死难者


是否还记得中国80年代开始的“长漂”?
    
从1985年尧茂书首漂长江开始,两年间,共有18名勇士在长江和黄河漂流运动中遇难,这是项凝结着难以言语的悲剧色彩的运动,却又承载了超出运动本质的民族情绪。
      
    
在长江漂流18周年来临之际,记者获悉,一支中国漂流队欲远征世界漂流运动“圣地”———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18年后,回首再看当年的长江漂流,可以说感触很深,无论外界对此是什么样的议论,我们希望能用这种方式纪念这些人。”中国漂流运动最早发起者,同时也是长江漂流幸存者的探险家冯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死难者是永远的痛
    
“你很难想象,在1985年、1986年的时候,‘长漂’是社会上最火暴的热点。”冯春说,“当时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队里所有的队员没有一人曾经从事过这项运动,设备也很简陋,所以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
    
1986年6至11月,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漂流探险队漂流长江。这是人类首次全程漂完6300余公里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三支队伍共有10名队员遇难,加上之前的尧茂书共有11人。
    
“我所在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死了6个人,当时船翻了,大家心里都很难受,不过出发前就有了心理准备,所以第二天,大家什么也没说,继续上路。”
    
“其实,当时还有一个记者死了,在峡谷里,他被山上滚落的石头砸中,去世时才26岁。”冯春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也在思考,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当然,当时所有参加漂流的人都是凭借着“一腔热血”,而其背后也有着更深沉的原因:
    
1985年,传来消息,美国运动员打算漂流长江,而在此之前,还没有人进行这项大胆的计划。
    
“中国人的长江当然要中国人首漂”。四川乐山人尧茂书驾“龙的传人”号漂流筏,抢先在美国人之前漂流长江,不幸遇难。
    
他的行动激起了一群勇于冒险的热血男儿,随后在中国大地上引发了1986年、1987年的“首漂长江热”、“首漂黄河热”。
    
然而这两次举世无双的大型漂流探险活动以轰轰烈烈开始,悲悲壮壮而终,“长漂”有11人遇难,“黄漂”有7人遇难。“黄漂”结束后,北京一位随队记者就发出“十年之内不会再有漂流”的感叹。这位记者的话不幸被言中,中国大规模漂流探险活动果真沉寂了十多年。
    
漂流回归运动本质
    
“几乎一夜之间,外界评论就变了,对长漂意义的讨论开始展开,也有人声称对此批评是狭义民族主义。”
    
“我个人并不同意这种看法,在那次之前,中国在漂流领域是空白,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起步,设备条件也十分简陋,人的观念是在不断进步提高的,对于这项运动先行者,我们应当予以尊重。”
    
事实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漂流探险的一些观念也在改变:“比如原来漂流中寸土不落的想法。”冯春对记者说,这也是长漂造成了较大人员损失的主要原因。“后来,我们发现,其实在国外漂流也并不是所有地段都不拉下的,在雅鲁藏布江漂流中,我们放弃了几段险滩改为徒步穿越。探险更应该注重要探些什么?而不是逞勇斗狠。探险只是认识自然的一种手段,需要的是理性。人的生命永远是最重要的。我们热爱自然,更应热爱生命。“在这之后的几次漂流中,就没有发生人员损失。”
    
冯春说,18年来,我国的漂流探险事业事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1986年“长漂”、1987年“黄漂”为代表的启蒙阶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一寸不落”、“全程漂流”为主题,重大的牺牲和伤痛引发出国人沉重的反思。我国的漂流探险整整沉寂十多年。
    
第二阶段是以1998年“雅漂”、“珠漂“、“女子长漂”为代表的成熟阶段,这时,中国的漂流探险界已趋理性、已经能平和地对待漂流,“珍惜生命”,“还漂流以本来面目”标志着我国的漂流探险者已走向成熟。
    
第三阶段就是即将在2004年实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漂流探险”。
    
“十多年过去了,漂流不再担负那么多额外的压力,而回归运动本质”,冯春说,“我想,这反映了中国人心理更成熟,也更自信。”
    
训练基地可能在上海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TheGrandCanyon)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也是地球上自然界七大奇景之一,大峡谷全长347千米,宽6至29千米,深1600米。
    
2002年,权威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野外记者和编辑们进行了一次评选:在美国最刺激、最富有挑战性的100项探险活动中,沿科罗拉多河乘橡皮筏全程漂流大峡谷名列榜首。
    
目前,程序上的事情差不多都已解决,出发日期定于明年7月,四川科学探险协会上海地区负责人向颖驾向记者透露,美方已经发来了邀请函,设备也准备就绪,下一步将考虑在中国范围内选拔队员,计划明年初在上海地区组织训练基地,同时欢迎有意向的企业提供合作,为这个庞大的计划提供帮助。
    
“这支队伍的选拔工作从现在就开始。”冯春告诉记者,“我们光是水上队员会有20名,还不算陆上的后勤人员和国内跟踪媒体,同时还有三家美国知名漂流公司和机构参与后勤工作,美国的媒体也将跟踪报道。队员的训练和准备时间将长达半年,雇佣的美国顾问和教练也将加入到筹备工作中,全部队员将使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漂流船具、器材和装备。“可以说,这支漂流队将延续‘长漂’精神,打造成为一支顶级队伍。”冯春告诉记者,我们将用这种形式纪念在中国漂流运动中牺牲的前行者。
    
记者:任荣昆
    
资料:中国江河漂流大事记
    
1985年6月-7月为了抢在美国人前“首漂长江”,西南交通大学电教摄影员尧茂书一人在人迹罕至的长江上游漂流了1200余公里,于7月24日在长江上游金沙江通伽峡附近不幸翻船遇难。
    
1986年6月-11月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漂流探险队漂流长江。这是人类首次全程漂完6300余公里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三支队伍共有10名队员遇难。
    
1987年4月-9月北京青年黄河探险科学考察队、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马鞍山爱我中华黄河漂流考察队漂流黄河。三支队伍共有7名队员遇难。不断的牺牲引发社会和国人对江河漂流探险的反思和总结,至此,除岷江、大渡河、黑龙江、塔里木河、和田河、独龙江的短程漂流活动外,中国大江河的大规模漂流探险活动沉寂了12年。
    
1998年6月-8月中国珠江漂流探险队漂流珠江。这是时隔12年后中国民间再次进行的首次大规模的江河漂流探险活动。无人员伤亡。
    
1998年8月-9月首支中国女子长江源科考漂流探险队11名女队员徒步9天挺进至长江源头海拔5400米的姜古迪如冰川,下水漂至沱沱河大桥。此次活动再次对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变迁进行了科学考察和记录。无人员伤亡。
    
1998年9月-12月中国雅鲁藏布江科考漂流探险队于9月8日从雅江源头杰玛央宗冰川下水,漂流1500公里至雅鲁藏布大峡谷口派乡后,再由陆路沿江徒步36天,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此次活动的经费大部分由22名队员自筹。这次活动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的漂流探险活动已走向成熟和理性。相对于从前的“一寸不落”、“全程漂流”,到“珍惜生命”、“讲究科学”的理念已成为贯穿整个漂流探险活动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