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战术,是指在合理范围内将选手能力完全发挥,从而达到某一特定目标的策略,与心理层面的潜能激发有所不同。攀登(redpoint)级数之所以高于首攀能力(on-sight),是由于前者可经由不断练习,修正和避免先前所犯的缺失,寻找出最适当的攀登、节奏及把点。现将极限攀登能力之战术训练分述如下﹕
(一)路线选择﹕在提升极限攀登级数时,许多者往往会尝试远超出本身能力的路线,此种过于急躁之作法不但耗时、更将扼杀进步空间。由于极限攀登能力是建立在排除动作缺失的基础上,进而将体能与技巧发挥至极,所以建议以首攀最高级数加一级的路线进行极限攀登训练。
(二)单一动作的缺失排除﹕在决定攀登路线后,接着便是依序解决不同的难点。每个动作之完成,皆须视攀登者对该动作的了解程度及体能状况而定。初次尝试时,仅能观察到把点的方向及位置,并依过去之经验攀爬。由于所知有限,不免耗费不需要的力量,但在调整姿势及寻找到休息点后便可较为省力。其次,在确保绳的辅助下,尚可排除体能变量,将技巧充份发挥。
(三)数个动作之结合﹕在熟稔个别动作技巧后,便须将其结合。其要诀如下﹕
1.分散疲劳﹕路线之所以困难,往往是因特定肌肉力竭所致。若使疲劳由不同肌群分摊,即能将肌力做最有效发挥,而极限攀登的特性便在于可事先构思最省力的攀登姿势。以把点而言,最简单的握法并不一定最省力,因为当一连串动作结合时,固定握法将使单一肌群迅速力竭。举例而言,倘若路线特性是连续使用第一指节前缘扣住把点(crimp),便可在攀登前半段采开放型握法,为路线后半段预留所需肌力。此外,分散疲劳尚有以下几点技巧﹕(1)交换使用不同手指握点﹔(2)拇指出力,以减轻其余四指负荷﹔(3)以手掌外缘握住凸点,使手指暂时休息﹔(4)以动态姿势攀登简单路段,预留静态支撑动作所需之肌力﹔(5)将重心移至脚,使手臂暂时舒缓。总之,须全盘考量及配置整条路线的力量使用,并在难点前的路段预留体力。
2.决定挂快扣及抹粉时机﹕就挂快扣而言,应选择较佳之把点,即使是上半身已超过固定点亦无妨。因为于过低位置将绳扣入钩环,不仅在抽绳时较耗时(尤其当确保者给绳较慢时),若不幸松手,坠落距离将更可观。至于抹粉,则应选择最平衡及轻松的姿势,使肌肉获得真正舒缓。
3.驱除先锋攀登的恐惧感﹕上方固定点确保与先锋攀登之差别,在于对坠落的恐惧感。为使其不致成为攀登能力之限制,可在每一固定点事先练习挂快扣的动作。
(四)连续动作的缺失排除﹕在排除单一难点后,接着便是连贯一系列的动作。然而,从起攀处开始连贯动作并非最有效之方式。假设难度平均分散在整条路线上,体力必随攀登高度递减。在体力递减的情况下,技巧遂难以发挥,故须加重较高点之攀登技巧训练。易言之,应从"为何无法完攀路线﹖",而非由"可攀至多高才坠落﹖"的角度思考问题。练习时须遵循以下两原则﹕从高处逐步向低处将动作连贯,而非每次皆从起攀点开始﹔对特殊难点加强练习。总之,训练时切勿高估自身能力,采较保守的方式方能避免费力耗时。
(五)思考训练﹕攀岩动作具连续性,思考训练之目的为在脑中复习与整合先前的练习,藉以提升动作流畅性。首先,将不同动作转化成一连串的关键词以方便记忆,如﹕侧身上、动态等。接着,在冥想时若对某一动作产生迟疑,便须再回到岩壁上练习,并将其化解。最后,可将自我幻想成旁观者,以快动作或慢动作反复观察与记住自己的攀登姿势。
二、首攀能力之战术训练
首攀能力之训练重点在于注意力的集中,唯有全神贯注方能在有限时间内将体力和技巧全然发挥。由于仅有一次机会,因此其战术与极限攀登训练着重事先计划不同。在集中注意力方面,可分为宏观及微观两个角度。于攀爬简易路段时,较不需凝聚全部注意力,此时可采宏观角度,思考后续动作或审视整条路线的体力配置。但在困难路段则须采微观角度,全神贯注以突破体能与技巧之瓶颈。
(一)宏观思考﹕首先于起攀前,可做以下的自我评量﹕1.路线长多少﹖2.中途是否有休息点可将路线分段﹖3.应采何种节奏攀登这些路段﹖4.何时挂快扣较适合﹖5.路线是否有陷阱或易失误之处﹖此外,首攀能力增进的另一个重点则是疲劳分散的技巧。为了在肌肉硬化时仍能藉休息将乳酸排除及恢复体力,便须掌握力竭的时间。为此,应采宏观角度审视后续路段,以变换握法延缓疲劳的到来,如﹕交替使用不同手指或以姆指分担四指之负荷。
(二)微观思考﹕然而在攀登困难路段时,便须采微观思考代替宏观思考。此时无论是肌力动员或技巧施展皆处于临界点,攀登者唯有摒除杂念,方能突破眼前瓶颈。在此关键时刻,须全然忽略、确保或坠落恐惧感等因素,并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及危机处理能力。所谓自我控制力,是指对自身体能的了解程度。以肌肉硬化为例,高手由于明了自我极限,因此可冷静面对此预警讯息﹔但对新手而言,便可能将其解释为坠落的前兆。至于危机处理能力,则是指危急时刻的反应敏捷度。由于这片刻的坚持乃首攀能力的指针,故如何激发完攀的斗志遂成为关键。其中,参加比赛可说是微观思考的最佳训练方式。由于比赛时,即使无法完攀,一步的差距亦可能全盘纽转排名。故选手即使力竭,亦会为争取佳绩去多攀一个点,从而发挥潜能与排除其余消极因素。
(三)首攀能力训练﹕由于首攀能力取决于反应力与判断力,故唯有多攀登新路线方能进步。攀爬固定路线虽可锻炼肌力,但由于熟悉攀登姿势、无需费神思考,将大为减少路线之观察能力。为此,必须时常变更攀岩地点与岩质,避免使用特定的攀登姿势与技巧。此外,速度攀登或随机指点训练亦可提升选手的反应力与判断力。
三、攀登级数金字塔
在实际攀登中,多数人往往难以在攀爬路线的质与量间做一取舍。究竟应专注在攀爬少数自身能力极限的路线,还是多爬些能力范围内的路线﹖此种不确定尤其发生在攀登级数向上提升时。在攀登经验或体力仍不足的情况下冒然尝试难度过高的路线,不仅将带来挫折感,更可能引起运动伤害。相反的,始终裹足不前、畏于向高难度路线挑战,亦将扼杀进步空间。因此,必须有一适切的级数评定标准,下表的「攀登级数金字塔」可帮助选手明了自身级数与决定攀爬路线难度(表5-1)。倘若发现攀爬级数统计较此金字塔宽,表示已具备稳固的攀登基础,可向更高难度进级。但若统计结果较下表窄,便表示仍须加强奠基工作。无论是极限攀登能力或首攀能力皆是建立在攀爬经验与基础攀登上,唯有稳固的金字塔方能逐步提升攀登能力,及避免生理伤害与心理挫折。
攀登级数金字塔 攀登路线数目
12b 5.12b×1
12a 12a 5.12a×2
11d 11d 11d 11d 5.11d×4
11c 11c 11c 11c 11c 11c 11c 11c 5.11c×8
四、比赛之战术
(一)战胜威胁感﹕比赛与平日攀登最大的差别,在于胜败的心理压力。而此压力对攀登者究竟是种助力或阻力,则须视个人的诠释与意志力而定。有人不认同比赛,且认为其竞争性全然违背攀岩的基本精神。不过也有人认为无论比赛中有多少竞争者,但最重要的还是战胜自我,并将最佳的一面表现出来。换言之,比赛的威胁感并非来自于对手,而是自己。此一认知虽无法全然驱除比赛压力,但却是建立正确观念的第一步。
(二)赛前热身﹕赛前热身的目的,不仅在于提升体温以使生理状况做出最佳表现,更是为了使神经系统习惯于攀登动作。因此,必须与实际攀登结合,将协调性与技巧融入热身运动。由于肌肉的离心收缩可刺激最大动员力,故建议采上下攀的方式热身,以使最大肌力发挥至极。
(三)选定目标﹕每个人参赛皆有其各别动机,但无论是战胜对手或挑战自我,皆须厘清参赛目标。唯有选定目标,方能集中精神与坚持理想。然而在难度攀登的竞赛中,选手无法得知对手的表现及定线员之意图,因此究竟应以提升名次或完攀路线为目标,便是一大难题。虽然需求因人而异,但若能根据自身的优缺点选择战略性目标,便能于难关前集中注意力、排除消极因素。其次,比赛时亦可选定某些战术性目标,以自我提醒的方式,弥补原有动作缺失及避免因紧张而失误。举例而言﹕别忘了"深呼吸"可使心情放轻松﹔记得"侧上、利用板面"等则可增加攀登的流畅性。不过,选择之目标数量勿过多,否则注意力将反而分散。
(四)仿真赛时情境﹕当冷战方兴未艾时,苏联运动员经常须于国际比赛中忍受西方观众的嘘声。无论如何激励,选手之表现仍会受到负面影响。于是苏联教练决定在平日训练时仿真观众席的嘘声,使选手习惯赛时情境。不料此法果真奏效,苏联运动员之成绩因而大幅提升。上述例证可说明,在与竞赛相仿之环境下进行训练的重要性。倘若比赛时须连续攀爬五条持续10分钟的路线,平日训练便不能在每攀完一条路线后便做长时间休息。
(五)恶劣环境训练﹕许多运动员为了切实仿真赛时情境,因而选择于最恶劣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如﹕排球选手刻意将球网拉高,以增进弹性﹔攀岩选手选择在烈日下训练,以适应在大热天举办的比赛。此种融入所有负面因素的战术训练,可使选手于赛时全神贯注,并坦然面对任何考验。虽然"机运"往往可左右比赛成绩,但唯有事先做好准备,方能在机会到来时切实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