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自游人户外运动协会几乎是无人不晓。这是一个学生自发组织的户外运动社团,成员们因为喜爱户外运动而走到一起。像这样的学生组织在首都高校中为数不少,比如著名的北大山鹰社、旅游协会、绿色生命协会、自行车协会,还有中国林业大学的山诺会,清华大学的科考协会、登山队等等。共同的志趣,共同的追求,还有融入其中的将大家紧紧连在一起的同学感情,让“户外运动”成为大学生活中精彩的一部分。
20岁登上三座雪山
20岁的张进是人大2002级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也是校登山队前任队长。当这个高高瘦瘦、举手投足间透着童真、甚至还有一些羞涩和腼腆的大男孩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怎么也无法将他与海拔好几千米的大雪山联系起来。张进告诉我们,参加登山协会两年多的时间,他已经登上了青海的玉珠峰、云南的哈巴雪山、新疆的慕士塔格峰三座高海拔雪山。
“那是2002年吧,”张进讲起加入协会的经历,“当时也只是觉得好玩,就参加了学校的登山协会,没料到一发不可收,后来还成为一队之长。”
张进那时的工作就是每个周末与同学一道去郊外野山探路。“首先要做的是在网上搜集攻略,这是一个专有名词,”他说,言谈间透出一丝得意,“就是‘户外迷’在网上发布的一些路线和野营信息。接下来就是去探路。”一次次的探路,竟然让张进熟悉了北京周边的山山水水。“嗯,小五台、云蒙山、古北口、云龙峡……好像都去过了吧。”“我们穿着登山鞋,在每一个要转弯的地方,路险的地方做好标记,然后大部队就上来了。”张进曾经组织了一次有100人参加的登山队伍。
很多周末都是这样度过的,背着背包,里面装着睡袋、防潮垫、帐篷。张进和同伴们谈笑着进山,一路涉险过滩、攀岩越岭。野餐后,支起露营的帐篷,星光之下年轻的心跳跃着。
形式多样的户外运动
大学生参加户外运动,一般会有三种形式,纯自发、学生社团、社会力量资助组织。参加活动的项目多种多样,登山、露营、徒步、穿越、滑雪、攀岩、攀冰、溯溪、远足、野炊、探洞、定向运动、拓展训练、山地车越野,可以说,时下流行的一样都不落。
北大未名湖畔博雅塔后,有一块“飘柔岩壁”,那是为攀岩队员们训练准备的;在北大的学一食堂,山鹰社的例会常常在这里召开;在周末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北大东门到香山的路上或者从阳台山到妙峰山的路上,常常会看到身背旅行包的大学生一队一队地跑过,那是“户外运动协会”的会员在进行拉练;在清华大学,一家公司还为学生们资助了一场马约翰校园长跑赛。
对于这些参加户外运动的大学生,把他们粘合在一起的纽带是网络上的BBS。不论是翻开“水木清华”、“北大未名”还是“天地人大”,都会有关户外运动的板块,一条“周日登山报名”的帖子有时会有好几十人回应。同学们起初互不相识,大家根据登山经验和年级的高低,选出一位同学来当领导。活动次数多了,就会由自发形式发展成为社团。社团的内部组织样样俱全:人大的自游人协会除了有会长之外,还有秘书长、财务部长、宣传部长、后勤部长、队医、队记———俨然一个严密的“小集团”,其实这样的“官”都是为“民”服务的,也是从过去积极性最高的“老百姓”中发现的。
因为爱好走到一起
毕业于北大的秦川,曾经是一名学生“户外迷”,现在一家公司工作,经营的就是户外用品。回想起学生岁月,秦川感慨地说,当学生也许对学术权威会常常“批判”和“藐视”,心比天高,傲气狂妄。但对于在各种学生活动中成长起来的“领袖”,却有着一种天然的崇敬。
在一起做户外运动的学生们因为爱好而相识相知,玩时是为了好玩,玩过之后会有一圈不仅仅是因爱玩而走在一起的朋友。一位“户外迷”说:“爬同一座山,每次的收获都是不同的,每次都能结识到新的朋友。”
在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的网页上,一位车协的会员写道:永远忘不了在车协中的一切,当自己向别人讲述一段不平凡的故事时,我会有一种自豪。然而这些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来会有一天,自己终于能安静下来,泡上一杯淡茶,回想起曾经拥有的岁月,追忆那些丰富多彩的流光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