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下冲沁村元宵节习俗


由于湄洲湾畔下冲沁村地处偏僻,远离喧杂的城镇,村民们对妈祖又特别敬仰,因而,这里一直保留下诸多与妈祖有关的民俗活动。其中最隆重的要数正月的“闹元宵”活动了。

从正月初九开始,下冲沁的村民就结队来沁安宫请香,让妈祖的香火在下冲沁自然村里挨家挨户“驻驾”,庇佑各户人丁兴旺、物阜年丰,直到正月十二日才结束。

十三日开始就轮到上冲沁村张姓和林姓的人家了,大清早,沁安宫里里外外挤满了人,期待妈祖的出殿,小孩们则争着捧那十七尊小神像,那场面够喜庆。

等妈祖出殿以后,早已有人将各支队伍有序安排到村里各家驻驾巡安。到了晚上,妈祖得安排到张姓“福首”家“住厝”,村里的人都会到“福首”家上香,“福首”家得准备“红豆丸”给乡亲们吃,祝愿大家一年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家里有年长的因夜里不能到此上香,得捎他们的家人带回去,这叫“送福气”,祝福老人福寿安康、松鹤延年。第二天依旧到剩余的人家驻驾,晚上就轮到林姓的“福首”家“住厝”,习俗还和张姓一样。

两家“福首”那可是在年前就卜好杯确定下来的,按生肖并获三圣杯的人才行。这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卜得“福首”的人家那欢庆的场面越来越隆重。等到十五日晚上,各家各户都巡安结束了,妈祖就安排回沁安宫里驻跸。

十六日开始,安排绕境巡安,全村男女老少护着妈祖神像,经田间,过村庄……绕过最外围的村界巡安。待到近午时,海水将退至最低位,大家就在宫埕集中,请法师做完道场之后,年轻人就抬着神像从宫埕出发,沿水路到鹅山“招渡亭”请香,当地称作“娘妈走水路去娘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受“后海围垦”的影响,围垦内没有潮汐,改为沿海堤道路到“招渡亭”请香。

还有一些习俗也较有意思,如“宫埕过夜”和“龙穴洗澡”等。

“宫埕过夜”是孩子们一到夏日就争着到宫埕来过夜。一来,这里无蚊子之侵扰,有凉风之相伴,可谓风清月明,正合睡梦;二来,既可在此观星,又可听涛,偶尔下海捕抓些鱼虾再睡,好不惬意;三来,和伙伴们尽情地玩累了,就在妈祖的梦里酣睡,多美好!此习俗如今依旧保留。

“龙穴洗澡”是沁安宫旁有一方水池,等到海水上涨时,池底会不断地冒出气泡,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龙穴”,因此得名。(黄志霖)

莆田元宵中的“福首”(做头)人家

元宵,莆田农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活动,它有别于其它地方。从正月初六开始,各个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依照传统习惯,在祖祠祭拜祖宗和神灵。这种祭祀仪式从这个姓氏轮到那个姓氏从这个村轮到那个村一直延缓活动从正月一直闹到正月二十九,由莆田东岩山、文峰宫举行“妈祖尾夜灯”才结束。

在元宵活动中的,各个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每年根据年龄辈份流轮选出“福首”。在人们的传统习俗中,能当上“福首”就是族姓中最有福气的人,“福首”一定是男性,每位男性一生只能做一次“福首”。

据说,做“福首”会给主人带来好运,每位轮到“福首”人家都会十分重视,村上几个“福首”人家也会相互攀比,暗自劲较。都想把排场搞得大一些。所以平时节俭的家庭这时也会慷慨解禳,有的要花费几万元来筹备各种活动,仅购买各种烟花炮竹就要花费上万元,还要筹办几十桌酒席招待亲朋好友。元宵前几天“僮身”就开始忙里忙外,一些亲朋好友亲朋好友也会场主动前来帮忙:有的忙于搭彩门、挂红灯、装彩车、摆宴桌、有的忙于杀猪屠羊、准备各种祭祀用的物品,大家都想把“福首”人家的祭祀活动搞得热闹一些。元宵这一天,同族的亲戚都会挑来装有肉、面、蛋等贺品的“十盘担”前来贺喜,族人在“福首”的带领下来到祖祠的大厅中按照传统仪式举行祭祀活动。昔日破旧冷清的老房子开始热闹起来了,在这里处处洋溢出喜气盈门的气氛。

“福首”除了在家举行祭祖招待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在村里庙会活动中充当主祭,亦称“捧手炉”。元宵期间,宫庙中的菩萨抬出来遨游本村境内,游行路线按各村习俗约定,称为“行道”游行。村里几位“福首”捧着香炉,随着妈祖神像或其它“社公”在旗花、凉伞的护送下,不分昼夜挨家挨户绕境赐福。所到之处家家户户设宴桌迎神祭拜,给菩萨压岁钱。法师诵经做道,唢呐车鼓轮番助兴,棕轿绕大埕不停摆动,大家俯首叩拜,求神保佑。在浓浓的鞭炮声中把庆赏元宵推向高潮。(徐学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