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到九江来了五次,总共写了二十多首有关九江和庐山的诗。李白与九江(当时称江州)有很深的情缘,总共在九江住了两年半时间,不仅在九江隐居,而且在九江坐过牢,夫人宗氏还在九江出家。
26岁李白第一次到江州游庐山是在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他出四川,沿长江而下,来到江州,一是看望在江州做生意的兄长,二是游览庐山。唐代的江州其实辖境不大,一共只有浔阳(附郭县)、彭泽、都昌三个县,全州居民2.9万户,只能算是中等州。
“庐山”这个名字,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里的“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一句。但太史公只是记载了“庐山”之名,却对其来历不置一词。这或许表明在西汉时期,庐山已是一座众所周知的名山,所以司马迁在记叙时,直接称呼而没有另加解释。传说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名庐山,又称匡山、匡庐。而司马迁之后几百年后的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也给了一个说法,“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认为庐山地处浔阳,古为庐江郡属地,故以庐江而得名。这段话有理有据,或许也是庐山名字的另一种权威解释吧。
庐山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文人骚客。东晋时期,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就在此留下了《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与李白同一时期的诗人孟浩然也留诗《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其中有写道:“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诗中所提到的东林精舍即是中国最早的寺庙园林——净土宗创始人、高僧慧远于公元391年创建的东林寺。
公元427年陶渊明逝世后,亲朋私谥“靖节”,葬于庐山面阳山之北。他的高风亮节、名士风流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田园诗风采,都受到后世的推崇,也令庐山更加天下闻名。如此庐山的吸引力是李白无法抗拒的。就像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要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所说的那样,李太白平生“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游历了很多名山大川,庐山就是李白喜欢登临并咏叹的山川之一。
开元十四年李白第一次登上庐山香炉峰时,眼见山上绮丽的风光,幽雅的环境,宜人的气候而心醉神怡。庐山之内其实有三座香炉峰,一处在山之西北,一处在东北,一处在东南。西北与东北的那两座香炉峰均无瀑布,只有山南的那座,也就是现在秀峰寺后,这里才有瀑布。
面对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李白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诗二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脍炙人口,诗云: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绮丽的风光、幽静的环境,令李白心醉神怡。但他满怀壮志,“以苍生”、“安社稷”为己任,他未贪恋自然景色,就匆匆下山,乘船前往扬州、金陵。李白第一次游江州庐山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庐山的风光却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正是他日后多次来江州的原因之一。
李白第二次到江州是在公元750年,与第一次游江州时隔24年,已经50岁了。此前,他在朝廷担任翰林供奉一职,主要任务是为沉溺酒色的唐玄宗写宫廷传。李白干得很不开心,还遭到高力士等人的抵毁,最后干脆让他卷铺盖走路。政治上失意之后的李白,便醉心于求仙访道,想起了他神往的庐山。他游历了东林寺、西林寺、秀峰寺、海会寺,一住就是半年之久。
五老峰在庐山万松坪附近,奇峰连峙,连绵竟秀,凌云摩天。从峰巅俯瞰,只觉长江如带,盘城如掌,浔阳秀色,一览无余。从不同的角度看云,可以想象成不同的形象。从南麓仰视,又很像五位老人并肩而坐,故名之为“五老峰”。正因为五老峰奇形怪状,容易使人产生想象,这对于极富浪漫主义精神的诗人李白来说,无疑是一次极佳的发挥想象的机会。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这首著名的诗文,就是李白公元756年第三次游庐山时隐居在山南屏风叠而作的。(也有资料说是李白第二次登临庐山所写)
当时他带着宗氏夫人修建了读书草堂,留下了《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等诗篇。虽然隐居山林,但诗人李白的爱国热情却丝毫没有冷却,一直关注着“安史之乱”后,朝廷动荡不安的政局,后玄宗退往四川成都,并派太子李亨和永王李遴分别平叛黄河流域、南方战乱,很快李遴由四川顺长江而下,途中为了稳定局势,三次派人上庐山请李白下山,但是这时太子李亨已经在甘肃灵武继位,接管了唐朝政权。唐肃宗李亨认为玄宗派李遴东巡经营南方,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必须加以剪除。从此,两个皇子之间的内战开始了。李白当时十分留恋隐居生活,不愿离开庐山,但他的爱国之心驱使他不得不下山尽他的一份责任,他原以为下山是去做一个扶助唐室,平定叛乱的忠臣义士。但转眼间,却成了分裂唐室,从事叛乱的逆臣贼子,这是李白离开庐山奔赴军营时未曾料想到的。永往李遴很快兵败被杀,李白也在彭泽投案自首,被押送浔阳,囚禁半年之久捕入九江牢中,这是他一生中遭受的最严重打击,他无比伤感,伏在铁窗下嚎啕大哭,眼泪流到地上,泥土都湿了。《万愤词投魏明中》这首诗,就可看出李白在浔阳狱中百感交集的悲痛心情。
避住豫章的宗氏夫人听到李白遭难的消息,赶到江州到处奔走营救。巧遇御史中丞宁若思和崔焕两位好官审理李白的案件,将李白无罪释放。不但如此,宁若思因十分器重李白的才学,还向李亨奏章荐其才。然而没想到的是,请命变成了杀身。李亨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对参与位及件者一律判以死刑。只因郭子仪等人大力开脱,李白才免于一死,从轻发落,流放夜郎(今贵州遂义附近)。李白开始流放生活后,身心感到十分沉重,以为此生前途渺茫,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年关内大旱,肃余下旨:“天下现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之下一切赦免”。此时,李白行至巫山途中遇大赦,他欣喜若狂,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了极为愉快的心情。
李白遇赦之后,喜爱游山玩水的他没有回老家四川,而是在湖北湖南游历了一年之后才前往豫章,带着宗氏夫人来到江州。这一年,李白已是60岁了,他第五次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漂浮,天色瞬息变化,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很多为雪山。李白诗情迸发,写下了《庐山遥寄卢诗御虚舟》。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还书录李白这首诗中的四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赠庐山管理局党委诸同志,可见毛主席也非常欣赏这首文采飞扬、气势磅礴的诗篇。
江州的魅力
根据史料记载,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到肃宗上元元年(760),李白竟先后五次来到浔阳,居住时间共约两年有余,足迹遍及这里的山山水水;更曾留下“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众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这般美好的诗句赞美庐山的美景。
在庐山的无限风光之外,唐代江州的生活可能也令李白感到满意。在唐人的传统观念上,江州所在的江南西道(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共辖洪、江、饶、信、抚、袁、吉、虔八州,与今天的江西省地理范围接近)曾经被视为“瘴疠之地”,当时的名医孙思邈就说,“江南岭表,其地暑湿”,曾经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初来乍到时也曾抱怨“九江地卑湿,四月天炎燠。苦雨初入梅,瘴云稍含毒”。但白居易很快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因为他发现“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这里实在是块“土高气清,富有佳境”的好地方。
实际上,当时的江州北靠长江,内有鄱阳湖,为江西航运的进出口,“据江湖之口,为禁喉之地”,具有“控五岭之冲要,镇百蛮之驿骚”的战略地位;可谓“襟江带湖,据三江之口,四达之衢,七省通连”,故而发展十分迅速,自唐代起就成为江南的重要商埠。南方百姓“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因此此地商船数量众多,商贸繁盛,成为附近州县的物资集散地。史料记载其“地方千里,江涵九派,缗钱栗帛动盈万数,加以四方士庶,旦夕环至,驾车乘舟,迭毂联樯。”《太平广记》也说此地“群舟泊者,悉是大商”。江州人称“世称雄镇,且曰天府”,这意味着江州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吸引了大量富商大贾前来贸易。
想来李白居住于如此繁华的江州(浔阳)城期间,一定可以大饱口腹之欲。毕竟就像白居易后来说的那样,“湓鱼颇肥,江酒极美”。《酉阳杂俎》就记载,“浔阳有青林湖,鲫鱼大者二尺余,小者满尺,食之肥美,亦可止寒热也”。此外,江州虽然地处南方,但随着六朝以来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麦、粟等北方旱作物也在这里开始种植并日渐推广,从而使食物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民众既可以以传统的水稻,也可以麦、粟为食。与当时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食用的主食中还有饼。
隋唐五代的“饼”,不仅包括了现代意义上的饼,也包括了今人所称的馒头、面条、包子等。唐代“胡风饮食”兴盛,在江西流行的主要是胡饼。胡饼是在汉唐时期由西域传来的一种面点,类似于现代的烧饼,有素饼、油饼、肉饼、芝麻饼等不同的种类。正因如此,白居易就指出江州“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作为异乡人的李白在这里也不会感到有什么饮食障碍。
另一方面,“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唐朝时期茶已成为民众“难舍斯须”、和米盐并重的食物。而江州及邻近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种植茶叶,故而成为我国历史上三大茶市之一。各地茶贩通常乘船走水路至先浔阳,再经鄱阳湖溯昌江抵达浮梁,一如白居易在《琵琶行》所描述的那样:“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至于誉为“茶圣”的陆羽,在他的专著《茶经》中,还曾经品定了九江附近庐山康王谷水为“天下第一泉”,招贤寺方桥潭水为“天下第六泉”。
自此,用庐山水沏江州茶,则为诗人、游客所向往,这自然也会成为李白寓居江州时的一大享受。而他在浔阳留下的几十篇诗文千年以来传诵于千千万万人们之口,书勒于名山秀崖之上。他的光辉诗篇,如同他笔下的庐山五老峰,香炉瀑布一样,将永照人间。
《航拍中国》镜头下的庐山开先瀑布。开先瀑布因附近开先古寺而得名。瀑分两股,东瀑在双剑峰和文殊峰之间奔流而下,由于崖口狭窄,瀑水散成数绺,形如马尾,故称马尾瀑。西瀑从鹤鸣峰和香炉峰之间的高崖上下落,气势雄伟,名香炉瀑。李白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这个瀑布。
参考资料:周慈忠、熊学明等:《九江史话》,晓航:《庐山:天下文化第一山》,梅俊道:《浔阳诗踪:李白的九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