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眠在睢县地下的宋襄公


也许有人会问,宋国国君宋襄公怎么会埋葬在睢县呢?宋襄公的陵墓在何处?

说起来话长,请听我慢慢叙说。

宋襄公陵墓所在地

睢县城北面临着一碧万顷的大湖,叫做北湖,也称为凤湖。湖中央有一条南北大路把湖分成两半,形成了东湖和西湖两个湖。东湖的北端有一北一南两个岛屿,遥遥相望。北面的岛面积较小,被茂密的树林覆盖。南面的那个岛,占地面积有二十多亩,南北长,东西窄,中间高,四面低,远远望去,像一座土山,又像一口大棺材。据《睢县县志》上记载,这里是春秋时宋国国君宋襄公安葬的地方,叫做宋襄公陵岛,简称宋襄公陵。这里就是宋襄公陵墓所在地。具体来说,这个岛东北角那座高大的坟墓,就是宋襄公的陵墓。宋襄公陵岛西面,有一座长桥把岛与湖中央南北大路连通,人们可以通过这座桥,登上小岛拜谒宋襄公陵。

宋襄公在这个岛的地下长眠了两千多年。

有多少人能够知道,一代国君竟在这里默默一躺就是两千多年呢。

由于宋襄公安葬在睢县地下,所以睢县古称“襄邑”。《辞源》上解释说:“襄邑,县名。春秋时宋襄牛地,宋襄公葬此,故曰襄陵。宋为拱州治,金为睢州治。故城在今河南睢县西。”睢县古称因宋襄公陵而得名,宋襄公因依睢县大地而得以长眠,宋襄公和睢县紧紧联在了一起。睢县人世世代代都在保护着宋襄公陵墓,让宋襄公在天之灵永安。

如今,宋襄公陵岛佳木葱葱,芳草萋萋。人们常常看到,宋襄公陵岛和岛上的陵墓、房屋、草木倒映在湖水中的轮廓,摇摇曳曳,明明暗暗,惊得碧波荡漾,鱼儿远游,水鸟飞走,风儿轻轻,湖水悠悠,万籁俱寂,似乎在为宋襄公陵创造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湖水中的蓝天上,朵朵白云飘,对对水鸟飞,只只渔船行,日月灿烂,光点闪闪,又似乎在悄声细说着宋襄公遥远的历史。

宋襄公其人

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商朝最末一个国王名叫纣,他暴虐无道,是个有名的暴君。他草菅人命,横征暴剑,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宫殿,无休止地征调平民和奴隶服劳役,如果稍有不满或反抗,就惨遭杀害。他醉生梦死,荒淫无度。相传,他像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一样,征调并强迫许多平民和奴隶挖了一个很大很深的池塘,里面灌满酒,并在池塘周围栽上木桩,木桩上挂满熟肉块,叫做“酒池肉林”。他和大臣宫女们在这“酒池肉林”中日夜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有时喝醉倒在酒池中淹死,他和宫女们欢呼大笑。人民对此极为不满,纣王就用各种酷刑进行镇压。据史书记载,纣王发明一种酷刑叫做炮烙。这种酷刑,就是把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强迫受刑者在上面行走,受刑的人站立不住,就掉在炭火中活活烧死,纣王和一些大臣及宫女指笑作乐。凡是纣王看不惯的官员百姓,都要抓来受酷刑致死。就连他的叔父比干,因规劝他,也被挖心致死。《辞源》上说:“比干,纣王叔伯父。传说纣王淫乱,比干犯颜强谏,纣怒,剖其心而死。”纣王的残暴腐败,引起百姓不满,以致众叛亲离,天理不容。

公元前进1046年,周武王顺从民心,联合一些国家,领兵五万伐纣灭商,纣王凑集七十万人马迎战,双方在距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35公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开战。战斗中,商朝的官兵纷纷倒戈,反击商军,商军溃败。周武王率领的部队和商朝投降的官兵联合起来,很快攻占了商都朝歌,商纣仓惶逃到鹿台,他看到四面都是仇敌,再无生路,就自焚而死。

商纣死后,为了安定社会,稳定人心,周武王封纣的儿子武庚于旧都雍丘(今河南商丘县)。但是,武庚对杀父之仇耿耿于怀,恩将仇报,在周成王时,他率领一些人发生叛乱。周成王一举平定叛乱,杀死武庚。周成王又把武庚的封地雍丘封给了纣的异母兄微子。微子名启,为人正直,看不惯纣的所作所为,曾多次规劝纣王,但是纣王不听,微子一气之下,就离开了都城,远走他乡。周灭商之后,微子向周称臣。因此,周成王杀死武庚后,就让微子统率殷族,封于宋地。微子号宋公,建立宋国,为宋国的始祖,都城设在雍丘。从中可以看出,宋国王室实际上是商的后代。宋国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之间。这一带,北靠黄河,南临淮水,东接齐鲁,西连郑魏,山少平地多,土地贫瘠,庶民贫困。

宋国建立后,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春夏秋冬,风霜雨露,一转眼,就经历了四百多年。国君传到了宋恒公,疆域有所扩展,国势有所增强。宋桓公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兹父(也作兹莆),称为宋襄公。他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也是一个不一般的国君。

宋襄公自幼酷爱读书,并且笃信书上的话尤其信奉书上写的关于“仁义”的信条,把它作为座右铭。因此,平时,无论对什么样的人,他都仿效古人的做法,去讲仁义,对老年人更是毕恭毕敬。有时候做得非常过分,因此,有人觉得他一身书生气,是一个十足的书呆子。

宋襄公做国君时,天下早有着大大小小的众多国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借用《红楼梦》里探春形容贾府中人与人之间明争暗斗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个就像熏眼鸡似的,恨不得你一口吃掉我,我一口吃掉你。用俗话来形容,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

宋襄公做国君,志大气盛,雄心勃勃,一心想继承齐国国君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称霸天下,并以“仁义”治理天下。为此,宋襄公任命贤能的异母兄目夷为统率左路军的长官左司马,任命贤能的公孙固为统率军队的高级长官大司马,并把宋国军队称为“仁义之师”,号令举国上下都要讲仁义,构建仁义之邦。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争夺国君地位,其中齐公子昭逃到宋国,请求宋襄公帮他回到齐国做国君。齐国霸主的地位也就此结束了。

宋襄公一见齐公子昭请求帮他回国做国君,觉得自己当霸主的机会到了,满心欢喜,一口答应。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联合一些国家,组成联军,一直打到齐国国都监淄(今山东淄博),帮助齐公子昭做了国君,他就是齐孝公。宋襄公自认为功大名遂,做霸主是当之无愧的。

为了确立霸主地位,众多国家在宋国的盂地举行会议。《辞源》上对“盂”的解释说:“地名。春秋时宋地。春秋僖二一年:‘宋公、楚子、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故地在今河南睢县。”会上,楚国国君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当霸主,闹翻了脸,争执不下。事先,左司马目夷请求宋襄公在盂地周围布下武力。以防不测,但是,宋襄公很讲仁义,没有同意,没有那样做。而楚成王非常狡猾,在众多诸侯面前,他表示同意宋襄公当霸主。但是,他依仗着楚国势力强大,暗地里又指使身带匕首的随从人员捆绑住宋襄公,扣押起来,后经几个人从中斡旋,才把宋襄公给放了,结果楚成王做了霸主。

宋襄公带着耻辱回到了都城,恨死了楚成王,骂他不讲仁义,准备给以报复。

此后,宋襄公对当时天下形势进行了仔细分析。他认为,宋国东面的齐国是个大国,国强民富,不易攻取,也不必攻取,因为齐孝公是靠着宋国的帮忙当上国君的,他只有报恩,决不会反目成仇。齐国南面的鲁国是齐国的邻国,也不能先讨伐它。宋国北面的赵国,国势也很强大,且隔着黄河,攻取不易,也不方便。赵国北面的燕国,国力也比宋国强大,再者路途遥远,若要攻打,战线显然太长,宋国的兵力也显然不足,很难取胜。宋国西面的晋国和韩国,还有秦国,更是山高路远,沟河阻隔,更不能图谋攻占。唯有宋国西南面临近楚国的郑国可恨,一个小小的郑国的国君郑文公,竟敢违背宋国的意愿,投靠楚成王,让郑国归属于楚国,真是岂有此理!不攻占郑国,决不罢休。攻占了郑国之后,再讨伐楚国,找楚成王算帐,以解心头之恨。然后,再图谋霸主地位,成就霸业。

泓水决战

公元前638年深秋,宋襄公亲率宋国、许国、卫国等国的联合军队,大举进攻占了郑国不少地方。郑国告急,郑国国都危在旦夕。郑国国君郑文公眼睁睁看着大片国土被占,国都难保,心急如火,只得向楚国告急,求救。

楚成王听到消息后,勃然大怒,心想你宋襄公真是胆大包天,敢碰楚国的归属国,我要让你知道楚国的厉害,知道我楚成王的厉害。

楚成王的厉害之处,也是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出兵直接到郑国阻击宋国联军,在郑国国土上打仗,而是采取了攻宋以救郑的办法,亲率大队人马去攻打宋国。

宋国得知消息后,内部有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意见。宋襄公准备应战,大司马等人想以讲和的办法平息,这场战争,不同意应战。大司马劝阻宋襄公说:“商朝不得人心,宋是商的后代,你要想复兴它,很难。再说,楚强宋弱,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很大,我方很难取胜,以讲和从郑国撤兵为上策”。但是,宋襄公不听劝阻。因为,一是宋襄公要报捆缚之仇,以雪耻解恨;二是宋襄公认为,楚国距离宋国一千多里,楚军长途跋涉,来进攻宋国,一定会疲惫不堪,正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透薄绢一样,打起他们来,不堪一击。

于是,宋襄公让一部分联军驻扎在郑国,自己革领宋国军队回到宋国,驻扎在泓水北岸。

大司马见宋襄公执意要战,只得顺从。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积极配合宋襄公,谋划策略,制定应战措施,又在宋国各地招兵买马,集结兵力,在涨水摆下阵势。

涨水,是春秋时的一条大河,西北东南走向,在今柘城县城西北、睢县城东南。这条河,虽然比不上黄河、长江那么大,但也不小。民谣说:“泓水宽,燕子也要飞三天。涨水无风三尺浪,有风要翻船。”这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但从中也说明涨水是一条大河。

楚国在宋国的西南面,在泓水以南,宋国在泓水以北。楚军进攻宋国,必定先到泓水南岸,然后渡水到达北岸。如果宋军在北岸严密把守,并采取恰当的战术,很有可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司马非常明白这一点,他想凭借涨水这一天险阻击楚军,打败楚人。

楚成王也非常了解涨水地势险要,因为三年前他曾图谋伐宋,但到泓水考察后,他打消了这一念头。这次攻宋,他十分小心谨慎,做了周密的部署。

决战未开始前五天的下午,在涨水北岸等待楚军的宋襄公,大司马和目夷,站在兵车上,透过树林,向河南岸眺望,看见有十二个人各骑一匹马飞奔而来,停在南岸。他们从马身上跳下来,又从马身上卸下竹竿和绳子,扛在肩上,有四人向上游跑去,四人向下游跑去,四人留在中间向水边跑去,然后分别试着,探着,或蹚水,或洑水,到达北岸,各自在岸边,在水中,插上竹竿,扯上绳子。做完之后,又都骑上马飞奔而去了。

大司马转过头来,对宋襄公说:“他们作的是渡水标记。他们要按照作好的标记,兵分三路渡水。”

宋襄公问:“他们是不是有诈,在迷惑我们呢”?

大司马说:“楚国曾几次跟别国打仗,都是事先在河中作渡水标记。”

宋襄公点点头,然后说:“咱们把标记给拆掉吧”?

大司马说:“不必。咱们在作标记的地方加重兵力,拦截他们”。

宋襄公又点了点头。

楚人在泓水中作过标记之后,一连几天不见动静。这可能是在麻痹宋军,松懈宋军的斗志。

宋襄公和大司马也确实等得不耐烦了,但他们却显得很平静,一点也没有流露出急躁的情绪,他们怕影响士兵。他们要求将士们好好休息,准备好迎击来犯之敌。

平时,宋襄公在士兵面前总是表现出一副长者仁慈的面孔,关心士兵的生活。士兵们对宋襄公也很有好感。士兵们按照宋襄公的要求,耐心等待楚军的到来,决以死战。

春秋时,泓水一带的气候,跟今天的气候显然不同。那时,这里一进入深秋,天上就飘起大雪来。

宋襄公和将士们一直等到决战前一天的下午,仍不见楚军的踪影。至黄昏时分,天上飘起雪花来。风雪中,泓水南岸突然出现了一队骑兵,停下来,向北望了望,然后从马身上跳下来。这是楚军的先头部队到了。

大司马看到楚军来的人少,又没有站稳脚跟,请求宋襄公下令发起进攻。

宋襄公摇摇头说:“不行。进攻先来的少数人,人家还没有站稳脚跟,那是不仁义的。会让天下人讥笑”。这样,错过了一次有利的战机。

天渐渐黑了下来。只见河南岸点起万盏灯火,灯火远处立着许多草人。这是在引诱宋军放箭,以试探宋军摆的阵势。但是,宋人没有上当。

如果不是在残酷的战场,不是在紧张的前沿阵地,那么,红灯映着白雪,倒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惜的是,当时是两军对峙,寒雪飞舞,冷灯放光, 人们心里却更加悲凉。

第二天黎明时分,楚国的大队人马冒着风雪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楚成王也乘坐兵车来了。

楚国的大队人马来到泓水南岸以后,没来得及休整,就急忙组织士兵强渡泓水。

楚国在今湖南省湖北省一带,有很多江河湖泽,这是训练将士水上行军和水上作战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楚军无论是水兵,还是骑兵、陆军,人人识水性,个个会洑水。这次,他们北渡泓水,根本不用船只。他们按照预先作的标记,兵分三路渡水:一路在上游水流急的地方,是水兵,各自洑水;一路在下游水流比较平缓之处,是骑兵,士兵拽着会洑水的马的缰绳,借着马力洑水;一路在中间,是陆军,除楚成王和侍卫坐在会洑水的马拉的兵车上以处,其余的人都用手攀在兵车上,借用车力洑水。

根据楚军安排渡水的情况,宋军对兵力部署又作了调整。

当楚军有一部分士兵还没有下水,有一部分士兵已泅渡到河中央时,突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雪也下得更紧,天气寒冷。

生活在江南的楚兵,本来就不怕热而怕冷。此时,天气骤变,很多士兵不适应这里的气候,耐不住严寒,浑身颤抖起来,渡水乱了阵脚。

这似乎是天助宋军。

此时,宋军占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如果宋军发起进攻,就很有可能把楚军歼灭在河里,夺取胜利。

大司马觉得这时正是进攻取胜的良机,请宋襄公下令攻打。

宋襄公伟岸的身躯,伫立在兵车上,举目南望,看到渡河的楚兵狼狈不堪,像有所思,摇摇头,又叹口气,说:“还不行。攻打遇到险阻的敌人,很不仁义”。再次错过了进攻可能取胜的好时机。

次日清晨,楚军全部人马渡过了泓水,黑压、乱纷纷,还没有摆好阵势。大司马觉得又是进攻取胜的良机,请宋襄公下令发起进攻。

面对强大的楚军,面对紧急情况,宋襄公神色镇定,摇摇头说:“也不行。攻打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太不仁义了”。又一次错过了进攻可能取胜的有利时机。

待到楚军摆好阵势,宋襄公才传下命令向楚军发起进攻,命令中还强调说:“宋军是仁义之师,要讲仁义,不要再伤害受过伤的敌人,不要俘虏年纪大的楚兵”。

宋襄公命令一下,宋军按照摆好的阵势,立即摇旗擂鼓,进攻楚军。宋襄公乘坐的兵车也随着向前驰去。

楚军也按照摆下的阵势,摇旗呐喊,击鼓吹角,冲杀过来。两军骑兵对骑兵,陆军对陆军,水兵对水兵,厮杀在一起。双方刀枪剑战相碰击,火光耀眼,声响震天;弓弩镝箭齐发射,过肚穿肠,马死人亡。阵前士兵,死的死,伤的伤,有砍掉耳朵的,有砍掉头颅的,有砍掉胳膊的,有砍掉腿的,有刺破肚皮肠子流出来的,真是惨忍睹。

两军从早晨一直杀到上午,又从上午一直杀到下午,杀到黄昏,只杀得天昏地暗,雪色无光,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汇入泓水,泓水变成了“红水”。北风悲号,雪花在半空中流泪。

战斗开始时,宋军凭着一鼓作气,奋力拼杀,连连击退了楚军的进攻,杀死杀伤了许多敌人。但终因寡不抵众,弱不胜强,招架不住,节节败退。

起初,宋襄公乘坐的兵车随着宋军进攻而向前奔驰,指挥战斗,连连取胜,宋襄公心中非常高兴。当宋军节节败退时,宋襄公心中发慌,指挥撤退乱了秩序。宋襄公的兵车正往北奔跑,突然,从西边蹿出楚国的一队骑兵,又从东边树林里蹿出十多名持箭操刀的楚兵,南边还有楚兵追赶,对宋襄公形成包围之势。正在万分危急时,只见公子目夷和大司马领兵从北边冲杀过来。这时,有一个年纪大的楚兵,张弓搭箭,急急向宋襄公射去。这一箭正中宋襄公的一条大腿,宋襄公随即昏倒在兵车上。三个楚兵又急忙过来要杀死宋襄公,宋襄公的侍卫官奋力阻挡、英勇搏斗。当三个楚兵举起刀来正要向宋襄公头上砍去时,只听见从宋军中“嗖!嗖!嗖!”放出三支飞箭,三个楚兵随即应声倒下,成了箭下鬼。公子目夷和大司马率众赶到,救下了宋襄公。大司马让公子目夷率领众人护送宋襄公撤出战场。

大司马指挥宋军一边阻击南面追赶的敌人,阻击东西两边围来的敌人,一边指挥宋军撤退。这样,边战边退,走过二三十里方才逃脱。

楚军追赶了一阵子,又怕宋军有伏兵,不敢深入,只追赶一二十里,又回师向南,撤回到泓水南岸.等到侵犯郑国的宋国联军全部撤出郑国,楚军才从泓水南岸撤回楚国,攻宋救郑取得胜利,宋楚泓水决战,以楚胜,宋败而结束。

宋襄公之死

目夷等人护送宋襄公向西北退去,看看离战场远了,就让随军太医给宋襄公拔出箭来,把箭伤药敷上。原来宋襄公是中了毒箭。

宋襄公的伤势很重,来不及送往距离泓水一百多里的国都雍丘治疗,被送到了距离泓水约三十公里的宋国的一座古城。这座城因南临睢水,当时人称作“睢城”。旧址在今睢县北湖西边。

宋襄公被安置在睢县城官府内疗伤后,他的宫女和子女也都来到了这里。同时来了十多位太医,给宋襄公诊断下药,敷贴药铒,灌喂汤散。两个月后,伤口虽然没有愈合,但是病情有所好转。

谁知,次年(前进637年)春天,宋襄公的伤口竟感染了,脓血流不止,剧痛止不住,渐渐浑身浮肿,气息微弱。后来,竟然百医不治,百药无效,胸口结闷,又添腹泻。

一天,夜至三更,宋襄公自觉着心中发慌,头晕止眩,身体沉重,一忽儿昏迷糊涂,忽儿清醒明白,心想,自己在阳世不会久长了。在灯光下,宋襄公瞧了瞧满屋子的人,叹了口气,最后看着大司马和目夷说:“我把楚军中年纪大的人视为兄长,心目中没把他们当成仇敌,对他们讲仁义,不肯伤害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竟对我下毒手!”说罢,微微闭了一下眼。

众人听了,流下了眼泪。

有的说:“君王心地太善良了。”

有的说:“君王太仁慈、太讲仁义了。”

这时,屋外起了风,屋内一片寂静。

宋襄公睁开眼,又满屋子瞧了瞧,说:“我以先王纣王为戒,对人讲仁义,想做出一番事业,可我没能做到。”说罢,叹了口气,眼角滚出泪出泪珠来。接着,又说:“我看这里是块风水宝地,我爱上了这个地方。我死后,尸首不要运回雍丘,就埋葬在城东南那座土丘上吧!”说罢,喘作一团。

过了一会儿,宋襄公脸放红光。目夷知道这是回光返照,赶忙让人给宋襄公穿寿衣,可是衣服还没有穿好,只听见宋襄公喉间痰一响动,气不再出,竟是走了。

屋里一片哭声。

北风悲号,泓水哭泣,宋国人哀悼。

遵照宋襄公的遗嘱,目夷命人一面造棺入殓,一面在那座土丘上挖掘墓穴,选择吉日良辰,入穴安了葬。之后,在宋襄公陵墓前建筑了庙宇。其中三间大殿坐北朝南,是蓝砖黄琉璃瓦构建。大殿里面,靠北墙放一张长案子,案子中间设个神位,上写“宋国君宋襄公神位”。庙里,有专人看守,进香,祭祀。

因此,睢城被称为“襄邑”,后来,又称为“拱州”、“睢州”、“睢县”。

宋国国君宋襄公为什么会殡葬在睢县,有着许多传说。有的说,宋襄公祖籍睢县,他殡葬在睢县,是叶落归根;也有的说,宋襄公生前曾多次来睢县,他感到睢县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百姓好客,人杰地灵,因而爱上了睢县;还有的说,宋襄公受伤后用兵车送往睢县城时,一路上昏迷不醒,当路过后来埋葬他的那个土丘时,他突然清醒,只见眼前出现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一个白胡子老头走到他的面前,用手捐着宫殿,对宋襄公说:“君王,那里就是你的归宿!”单单这些传说,就让人感到这个地方是多么美妙,多么神奇,多么迷人啊!

沧桑巨变,古城毁坏。幸存的人们都迁移到埋葬宋襄公的土丘的周围,重建家园,重筑城池,依旧男耕女织,经商做工,延续后代。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黄河决口,黄水滚滚南下,吞没了距离黄河古道约六十华里的新筑的襄邑城。顷刻,城邑陷入地下两丈深,成了湖泊。奇怪的是,宋襄公陵墓及其所在地土丘却没有下陷,竟成了湖中岛屿。但是,宋襄公陵墓前的庙宇却干墙倒屋塌,成了一片废墟,看庙人也不知去向。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宋襄公陵岛”,简称为“宋襄公陵”。

关于宋襄公陵没有陷入地下,也有着许多传说。有的说,宋襄公是真龙天子,上天不肯让宋襄公陵下陷;有的说,宋襄公死后成了神,土地神不敢让宋襄公陵下陷,有的说,宋襄公陵下面有一只万年神龟驮着。至于宋襄公陵周围整座城邑都陷入了地下,为什么唯独宋襄公陵不下陷,至今仍是个没有解开的谜。

盖棺论定。宋襄公的功过是非,历史自有公断,人民自有评说。

宋襄公有能力,也有功劳。试想,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矛盾错综复杂,斗争尖锐激烈,如果说宋襄公没有能力,那么,他能帮助当时势孤力单的齐公子昭登上齐国国君的宝座吗?平定齐国内乱,帮助齐公子昭继承君位,不能不说有宋襄公的一份功劳。再者,宋国原是个弱小的国家,可宋襄公做国君后,使国力逐渐强大起来,疆域也有所扩展。试想,如果说宋国仍然是既小且弱,那么,恐怕宋襄公连想也不敢想去当什么霸主,更不敢跟强大的楚国抗衡,跟楚成王争霸主之位。如果宋国不强大,宋襄公就没有资格去联合一些国家,攻伐他国。这充分说明,宋襄公对宋国治理得也不错。

宋襄公有是,也有非。宋襄公具有“仁义”思想。这大概是因为,一方面是他受古书上讲仁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他看到或听到暴君的残忍,当时频仍的战争的残酷,形形色色的恶人的凶残,平民奴隶灾难的深重,因而产生了怜悯之心,爱人之心。他的这种思想,很有可能反映着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宋襄公死后不久,圣人孔子就提出了“仁”、“仁政”的学说,孟子提出了“仁义”的主张,就是明证。

讲仁义,在当时也不是啥坏事。国君对平民和奴隶讲仁义,总比对平民奴隶残忍好,一个国家对别国讲仁义,总比互相当做仇敌好;人与人之间讲仁义,总比互相攻击残杀好。但是宋襄公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还要对敌人讲仁义,这是不分青红皂白,不管场合,不看对象,一味地讲仁义,做得过头了,过分了,结果使自己因受伤而致死,使宋军惨败,损失惨重。这不能不说是宋襄公的过错。

但是,从宋襄公的全面来看,从总的来说,还是功大于过,是多于非。

对睢县感情深厚,在睢县疗过伤,要求死后埋葬在睢县,又真的长眠在睢县地下的宋襄公,安息吧!睢县人世世代代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