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家粿”是福清最常见的节日食品。每年端午、七月半、中秋、春节等节令,家家户户都蒸“起家粿”,以示“日子红火”“起家发财”。(福清话:ki ya wei)“起家粿”味若馒头,却比馒头香甜软糯。福清流传旷久的一则关于“五日节”(端午节)的童谣: “初一铛(钉)门葱,初二起家猛……”中说的就是福清的端午节家家户户不一定要包粽子,却要蒸起家粿。
起家粿原料平常,制法简单。米粉、面粉均可,还可揉入番薯粉或鲜番薯。制作时先将各种粉用清水拌匀,在案板上反复揉搓,再加入蔗糖(白糖、红糖均可)和酵母,再次揉搓后置入陶砵中,用棉絮包好,置于温暖处约24小时,冬日还应将砵放在灶头等气温较高的地方。24小时后,视粿剂发好后,将其揉成小团放在香姜叶上,置甑笼中武火蒸熟即可。
起家粿软糯适合,酸甜可口,香气袭人。以前多为农家节日自制食品,近时也被商家引伸作为商品。福清各个农贸市场均可买到价廉物美的起家粿。
关于起家粿的起源,还有两种不同版本的传说。
一种版本说的是北宋靖康年间,金兵铁骑踏破汴京城垣,入侵中原,掳去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康王赵构率王族渡江南迁,在临安建立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北方大量难民渡江南逃。时有一对小夫妻逃难来到福清,因一无田产二无本钱,无以谋生。妻子想起在北方平日蒸馍为食,何不利用这一手艺谋一口饭吃。但福清地方不盛产小麦,她便以米粉代替面粉蒸馍。谁知因南方气温高,发酵速度快,一夜功夫馍剂便发过了头。小夫妻怕蒸出的馍发酸,便加了蔗糖,再行蒸制。不想蒸出的“馍”酸甜可口,软糯宜人,香气扑鼻,于是他们便支起小摊,专卖这种“米馍”。由于他们勤劳节俭,不几年便置田买房,成就一番家业。因为他们是靠蒸“米馍”起家的,于是人们便把他们蒸的“米馍”称为“起家粿”。
另一个版本是发生在南宋末年。元兵渡江南下,元将伯颜占领临安,5岁的小皇帝赵恭帝及其母一同被俘,南宋灭亡。皇族赵昰和赵昺在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护送下难逃温州,8岁的赵昰在福州称帝。随着元军南下,赵昰等人一路南逃,经过福清时,元兵已逼近,只好再度南逃。为了让小皇帝在南逃路上不致挨饿,邑人曾蒸起家粿作为小皇帝一行的干粮,故以又名“起驾粿”。
传说是否事实,无文字记载,已无法考据,但起家粿作为福清地方独特的节日食品,却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与缸饼(光饼)同样受福清人欢迎的小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