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石竹山 祈梦的故乡


石竹山风景区位于福清城区以西10公里处,是我省首批省级风景区之一,也是国家首批水利风景区,2004年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景区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四季如春,平均气温19℃;石竹山东北起自太城山,向西南伸展,经狮子岩、马坝、天子峰,至状元峰;西南侧为无患溪(今为石竹湖)。全山面积13.31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534米,山上“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因了翠竹满山与奇石嶙峋而得名。山下石竹湖碧波万顷,与石竹山交相辉映,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到此游览或祈梦,特别是在重大宗教活动及民俗节日里,更是有众多的游人香客纷至沓来。每到周末,许多自驾车游客都带上家人、朋友在参观石竹山风景的同时品尝特色石竹湖沙锅鱼头美味河鲜及石竹山素宴和狮子岩道家养生餐,据统计,近几年石竹山景区每年接待的游客都多达三、四十万人次。

石竹山胜景形成于67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那时候石竹山所处的位置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地质结构很不稳定,地震和火山喷发经常发生。火山喷发的岩浆不断堆积,形成了今天的石竹山。从东面看石竹山,就像一条巨龙逶迤,应了风水学上的“宝地”之征。石竹山下原本只有一条龙江与无患溪绕山而过。1958年,福清人民靠肩挑手扛,拦河筑坝,兴建了东张水库(今改名石竹湖)。该水库原只是为了解决福清人民的吃水用水问题而兴建的,没想到妙手偶成,形成石竹山一道山水相映成趣的美妙景观,更应了环境学(古风水学)上的“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的上乘风水,使仙山更添灵气。这座水库比杭州的西湖(面积达15平方公里)要大3倍,库容量达1.99亿立方米。

石竹山自古是道家方士修仙炼道的道教名山圣地兼容儒佛文化的宗教场所。石竹山的宗教文化起于汉唐的道文化,再融入宋代的禅文化,到明清时代,又融入了儒家文化,以至于形成了今天独特的“以道为主,兼容释、儒”的文化景观。石竹山的道教文化有许多奇绝之处,主要有“一梦(祈梦)、一签(抽签)、一春(接春)、一愿(许愿)、一生辰(元辰保护神)”。

由于石竹山祈梦非常灵验,所以自明代以后,不仅有大量福州人,而且遍及海内外的善男信女,都慕名前来石竹山烧香拜神、祈梦求签、许愿还愿,人们都把石竹山称作“九仙祈梦所”、“石竹仙境”、“中华梦乡”。福清民间广泛流传港头后叶村人、明代内阁首辅叶向高年轻时到石竹寺九仙楼祈梦的故事,由于叶向高等众多的名士祈梦应验,助长了石竹山梦文化的传播。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于泰昌元年(1602年)六月初夏游仙游九鲤湖之后,到石竹山探胜。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石竹山,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清道光年间刑部尚书陈若霖、太子太师陈宝琛都曾到此游览并留下题匾。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于1923年写了一幅“扫除名利”的题刻,至今尚留存石竹寺中。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曾在山上留下“白日做梦”的题刻。据统计,历代名宦、文人在石竹山的题刻尚存数十处。

石竹山人文底蕴深厚,流传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比如《石竹山飞瓦》、《鲤鱼山》、《龙女峰的传说》、《鸳鸯石的传说》、《林汝光的传说》、《出米石》等等,都仙气十足,有极其浓重的道教色彩。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质给石竹山的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除了石竹、雷公竹、佛肚竹、方竹等各种竹类外,还有大量的台湾相思树、马尾松、柳杉、米楮、丝粟、榕树以及珍贵名木--赤楠等。

石竹山岩壑奇绝,有一线天,二塔,三岩(普陀岩、虎迹岩、石竹岩),四泉(濯缨泉、仙泉、无尽泉、洗耳泉),五仙(仙桥、仙井、仙床、仙棋盘、仙坪),六洞(日月洞、通天洞、青龙洞、牛胶洞、紫云洞、桃源洞),七峰(天子峰、玉女峰、状元峰、探花峰、象王峰、紫帽峰、狮子峰),十二石(鸳鸯石、纱帽石、出米石、龟蛇石、斗石、鹤影石、双鲤石、伏虎石、宝所石、仙桃石、醉石、幡桃石)等108个胜景。

天子峰  在状元峰北面偏东,北自太城山,南至石竹山状元峰,共有5座山峰,以该峰为最高,海拔约534米。峰巅极目,北可览榕城,东可观沧海,其西则峰峦叠嶂,其南则千里平畴。仰目眺蓝天,俯首视平湖,使人心胸豁然,飘然欲仙,有“一览众山小”、“天际渺无极”之感,颇有帝王俯瞰众生之威仪。

状元峰  为石竹山主峰,又名探花峰。有路直达峰巅;西路从石竹寺西侧“炼丹灶”经仙泉到“朝斗石”,或从“通天洞”经“骆驼石”到“朝斗石”,汇合一路,经“伏虎石”直抵峰巅。东路从大悲殿后小径经“伏虎石”直抵峰巅。东西两侧岩石裸露,可坐可躺,侧下为陡崖,险不可攀。游人在此搬石积垒,以为纪念,年积月累,竟成“石堡”,称为“积石”。于此观赏,四周群峰奔突、托天际地;石竹湖碧波涟漪;溪河蛇行山麓,纵横交错;东海浩渺接天,岛屿若隐若现,玉融风光尽收眼底。山巅竹子繁盛,松林茂密,灌丛葱郁,生机勃勃。

紫帽峰  旧名紫磨峰,俗称纱帽石,高10.3米,顶面宽长3.3×3.2米,形似官帽,故名。帽顶险不可攀。古来有“倘能登上岩顶,就可官运亨通”之说。

狮子峰(又名狮子岩)  位于鲤鱼湖北侧,石竹山下有小路直达。路旁松林山花,莺声流泉,令人目不暇接。行里许,即见一峰若狮,同石竹山狮子峰遥遥相对,俗称雌雄狮。狮子峰下有台丰寺。该寺始建于汉朝,明万历重修,寺内有玉皇大帝楼、仙君楼。寺侧有一石,长2丈、宽6尺,平坦如床。据说,龙王游览石竹山,曾在此石小憩。狮子峰由巨石累迭成嶂,杂树古藤错落其间。嶂上凹凸不平,似行云流水,如楼台亭榭,人称“翠石屏”。石缝中有一榕树傲然挺立,枝桠交错,繁叶如盖,根须毕露,其下不见寸土,称“石壁榕”。石壁榕右侧山巅有一石蹲伏,极似狮伏草丛,跃跃欲试,称“狮子岩”。狮子岩左上方,有一石如鹦鹉头,称“鹦鹉石”。近狮子峰峰巅处,岩石壁立,石罅有清泉一股,远观如银蛇似玉带,近看泉水纷纷扬扬,溅如散珠,阳光之下,色彩斑斓,称“掷珠泉”。

玉女岩  又名龙女峰、仙女岩。有婷婷玉立之姿,兼有大家闺秀之态,故名。据传,东海龙王三公主与当地后生仔石义相恋,因封建门阀观念,被龙王棒打鸳鸯,强行拆散。龙女一气之下化为石头。后人感其忠贞不渝的爱情,故常有相恋的情人到玉女峰焚香膜拜,特别是在农历“七夕”之时。峰顶呈平台状,横、阔为1.7×1.9米,高与天际,可接星汉,故称“摘星台”。与北面“醉石”相距2米。两石间架一宽仅容足的石板,称“仙桥”,为石竹山景观标志之一。古人有过仙桥可祈福寿、姻缘、子嗣的说法,向来灵验。因此,新嫁娘过桥纳福已成风尚。若有情人携手走仙桥,不仅浪漫,更可保佑白头偕老、幸福美满。

骆驼岩  “骆驼岩”长4.7米,宽2.65米,高3.85米。后部埋入山中,前部为悬崖,在棋盘石和月牙洞上方石台上观赏,形象逼真:背部两峰托凸,下部蹲腿坐地,昂首北望。其形有不适南方水土,急欲北归之意。相传为铁拐李过东海时的坐骑。

老人岩  在“骆驼岩”同一石台上,相距仅几步。高17.8米,长15.2米,宽4.9米。南面崖壁有纹缝可供攀下,陡峭光滑,高3米多,胆小者不敢问津。壁径底下为石台,台面坐躺皆可,台下又有小洞。顺道而下20多米,可与去石竹寺之路交会。交会处有一石,前裸露,后入土,石面虽不成台,但可站三五人,为观赏“老人岩”之佳处。仰首西望“老人岩”,隐约有摇摇欲飞之势。石顶项尖凸,如古人盘发头顶,石之面斑纹凹窦,隐如老人之眼鼻唇和绉纹。静观细赏,妙趣横生。

天宝石  名载于清乾隆《福清县志》的“沧海石”。一在状元峰下,石上布满了斑斑点点海贝类动物的化石痕迹,是石竹山“沧海桑田”之见证,故名;一在石竹山下“仙桃”石内,或是“沧海石”的断裂部分落在此间。旧时有忏云:“天宝石移、状元来期”。相传宋乾道三年(一说六年)一天夜半,山上有声如雷旦见山顶大石飞落,当为地震所致。刚好这年永泰萧国梁考中状元应了“状元来期”的忏言。但肖不是福清人,因之古人又说:“福清为闽巨邑,山灵毓秀,人文蔚兴,久乃符之,未可知也”,希望福清也出个状元,殊不知“状元来期”的忏言只是别地状元来游,不是福清出状元。

棋盘石  石呈倒锤状,石面有裂纹如棋盘,据传为汉钟离与吕洞宾云游石竹山,在棋盘石对奕论道。石面长15.2米。宽5-6米。石面西南端另有一小石,更似棋盘,古人有诗曰:“子不识死活,偶然逢二仙。昔与牧奴戏,今绕国手先。”

出米石  高4米,宽9.2米。石崖上有一圆窦,口径0.08米。昔传该窦会流出白米以供僧道食用,人多多流,人少少流,后一小僧贪心,把窦凿大,结果破坏了灵性,不流白米了。此传说意在惩戒贪心之人。

醉石  高1.06米,宽0.3米,形如醉翁躺卧在巨石上,面对玉女峰。昔传九仙君醉卧于此。故名。诗人诸亻甭有诗句云:“山中有石如人醉,市上多人似石顽。如醉似顽何必向,乾坤都在是非间。”即是指其石而言。

仙桃石(又名蟠桃石)  因其形如仙桃,故名。石长10米,宽8米,厚10.9米。石下有洞,名“蟠桃洞”。据传,该石是何仙姑从天上蟠桃会偷来的,以作为进山之礼,后桃化为石。洞内冬暖夏凉,有小树数株,树杆纤弱平直,直伸洞外。

伏虎石  在石竹寺通往“三清殿”石阶上,可以清晰看到,嶙峋峭壁上斑斑点点如虎毛斑纹;崖边凹齿处,宛如斑虎张口咆啸;壁边有窦,仿佛斑虎睁瞪三角眼;崖头树梢如斑虎翘立双耳;崖顶边沿隐约有缝痕,如斑虎之神鞭,卷曲欲扫;崖肚隐约有虎足,前足直蹬、后足弯曲。势如猛虎欲下山,栩栩如生。故名“伏虎石”。

龟蛇石  因其形如下山神龟,故名。石上有龟甲纹裂痕。后有一石如蛇头,口咬龟尾,形象逼真。全石长10.5米,宽5米,高6.3米。龟蛇纹总长6.1米,龟头伸出1.1米,蛇头长1米。

双鲤石  在“化龙窝”岩顶,两石如双鲤,欲飞入水库。因其形在不同角度又似一对鸳鸯,故又名“鸳鸯石”。两石相隔只0.76米,双栖双宿不知几千万年。

鸳鸯石  相传古时,有一对相爱青年男女私订终身,因不合封建礼教不能结合,故双双殉情,化作巨石。因其形在不同角度似一对鸳鸯,故名“鸳鸯石”。两石相隔只0.76米,双栖双宿不知几千万年,演绎一则凄美的爱情传说。

上升石  石高4.3米,石面如台,长阔4.9×3.5米。一棵苍榕侧抱石壁,枝繁叶茂,榕根从壁下卷起,仿佛怕石飞去紧紧按在石台面上,可谓奇绝。站在观音殿后门观赏,石壁光滑乳白,气势欲升,四周幽雅清绝,榕竹青翠、积石嶙峋。仙君楼后一石柱特奇,高4.8米,腰围12.5米,要到石台,须经石柱,石柱如特设的翠屏门让人通行。

一片瓦(又名“观音崖”)  在登山道西侧,有巨石如檐,凌空平伸离地高1 0余米,宽5米余,深9米余,似巨瓦一片,故称“一片瓦”。崖壁苍苔斑驳,石缝漏泉,树根盘错,竹荫蔽日。有仙游人徐鲤九书“石竹”二字刻于石上。

仙人坪  仙人坪顶平如台,道险难攀,故名。有“能上者即是仙”之说。传说八仙曾在此赏景。

仙床  仙人坪与另一岩石,巨石盖顶,下成洞。洞内一石台如床,称“仙床”,传为九仙卧处。洞里有缝如神斧所劈,人可攀登,有“道穷有险径”之说。

大悲殿  大悲殿为重檐宫殿式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面金黄色玻璃瓦,脊线瓷雕双龙避火珠有卷去卷草等装饰物,正面门窗为古钱式花格,红色粉墙。纵主轴长66米,横向宽36米,主轴设山门,大悲殿(主殿)功德堂。两侧配以走廊,山门两侧配以耳房,形成三合院式庭院。殿长23.60米,深20.18米。一九九一年由蔡道行捐建。

虾曲桥  在别一洞天下数步,折而东可通牛脚洞。桥长2.8米,厚、宽0.4×0.4米,桥梁成弧形。相传长乐状元马铎即在此桥遇仙。

月牙洞  月牙洞长11.6米,高3.2米,中间最宽处1.98米。有树从洞中穿出,洞顶乃弯曲孔隙,日月之光射入洞内,影似月牙,而洞也呈月牙之形。洞外巨石奔拥,立卧斜躺、千姿百态,莫可名状。更有一石如坐台,台面可坐数人,也是观赏山上“骆驼石”之佳处。

重阳木 勒石曰“菩提”,寄寓佛家“人人有佛性,处处见菩提”。重阳木树上寄生的藤蔓诉说着年代的久远。更奇的是树主干中又生一棵榆树,仿佛是母抱子。据传为梦如禅师手植。

通天洞  在月牙洞上方约60米处,磴道分东、北两条,东向去石竹寺,北向直达通天洞口。洞为乱石环垒,巨石盖顶而成,人可躬身而入。内有路可通山下,但杂草丛生难行,洞顶有孔可望天,故名“通天洞”。传说朱熹在此洞祈梦时梦醒,大为感叹“梦者,寐中之心也。”

桃源洞  深7.6米,宽3.3米,洞里高3米,洞口高2米,宽1.4米。洞外有“武陵谷口”四字。传说何氏九仙曾在此洞参惮悟道,见其幽僻清静,宠辱皆忘,如入桃源胜景,故名。洞左有炼丹炉遗迹,传为何九仙所遗留的。

紫云洞  深7.1米、高1.95米,宽2.5米,有东、南两门。洞内今塑有林晃真人泥像。洞内幽深而宽敞。传说林晃真人在此炼丹济众,求医者不绝。现存“应接不暇”、“紫云”刻于石壁上。字体苍劲有力,深受汉隶《衡方碑》影响,是考察洞崖开拓年代的佐证。

洞口左边岩壁,还留有前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题刻:“石竹仙山,白日做梦”。可谓意味深长!

牛蹄洞  因其酷似牛蹄,两趾间有洞,故名。洞旁崖首留有明万历年间宰辅叶向高题刻“一自名山传梦后,而今玉带愧横腰”,故称“留题洞”(与“牛蹄洞”谐音)。

小蓬莱  在“曲径通幽”附近,是处乱石杂陈,中有两石并立,上托一石,如大院门,旁又有一无名洞。口高只1.4米,深却7.5米,内高1.79米,内宽4.2米,远望成扁形。爬上洞顶巨岩,举目四望,绿野接天,山下碧波荡漾,山上危岩峭壁。在此观赏,有如登蓬莱仙境之妙。

一线天  在小蓬莱上面,顺道而上,有巨岩如天工中劈,两壁峭立。高各8.4米,中有隙道石蹬,最宽处1.2米,最窄处仅0.38米,胖者难过。隙道总长10.7米,仰望天空成一线,故名。出口处有一石悬空,望之欲坠,使人惊悸。旁有一树挡路。游人至此,有“险岩阻行、巨木挡口”之感。

漉耳泉  在大士殿前龙眼树下行三十石阶处。水从一石缝中渗出,常年不涸,石缝前二窟状如“龙眼”,俗称“龙目”。

石峰竹雨石门楼  石峰竹雨石门楼地面面积80平方米。悬崖上下落差16米。全亭以白色花岗岩为主,青色辉绿岩为辅,配以几块四川红岩板。亭阁式,岩石上竖8根石柱,雕八仙过海、渔樵耕读及花鸟等。地面剁白色假石配以红色栏杆。亭横宽8.04米,直深3.08米,方形石柱,前后镌有:“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悟彻我身原是梦;谁知入境亦非真。心上即天何须西去;眼前皆佛何谓南无。石壑流泉如偈语,竹林清籁永禅音。”

灵宝飞升塔  灵宝飞升塔为石质构造,7级8角,高3米,顶作葫芦状,每面刻神像。内空为修仙道人坐关之用。

梦如禅师墓  梦如禅师墓为石质构造,靠背形,由供案、碑牌、侧屏、宝顶、山墙5部分组成。墓深2.1米,横宽4.2米,顶圆形,4块石合成,形式简朴。墓碑书刻:乾隆已亥年清重兴石竹寺梦如禅师墓孟秋吉旦立。

灵宝道观  灵宝道观初名灵宝观,亦名石竹观、石竹寺、天竹寺观。从山下仰望,犹如空中楼阁。该庙宇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由仙君楼、玉皇殿、文昌阁、土地庙、观音堂、伽蓝殿等组成。

道院初创时叫“灵宝观”,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为“灵宝道观”,宋乾道九年(1173年)丞相史浩重修。明万历年间,叶向高辞职返乡,登山时,“见仙楼颓敝,佛殿将倾,鸟道崎岖,登陡甚苦”,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116年)与举人石映斗募建观音阁与僧房。明万历四十六年(1118年),举人董大理重建九仙楼。

主神殿仙君楼供奉:何氏九仙君;

三清殿主殿供奉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三清殿功德堂供奉:太乙天尊;

观音厅供奉:慈航观音、地藏天尊、韦驮、达摩、伽蓝;

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玄天上帝、王天君、何仙父母、范仙君;

土地厅供奉:福德正神土地、监斋王、历代祖师、关公、关平、周仓;

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孔子、朱熹;

斗姆殿供奉:斗姆元君;

元辰殿供奉:六十甲子太岁元辰星君;

玉皇行宫供奉:玉皇大帝;

泗洲大圣殿供奉:泗洲大圣、和合二仙、月老、树神;

紫云真人殿供奉:林晃真人、山神、土地;

狮岩堂慈航宫供奉:慈航天尊、何氏九仙、关圣帝君;

狮岩堂五显宫供奉:五位帝君及部将、土地、五显灵光、七爷八爷;

狮岩堂辽天居供奉:文昌帝君、魁星、朱熹;

显镜宫中殿供奉:五帝君和众部将;

显镜宫福寿堂供奉:太乙救苦天尊;

万神殿前排中殿供奉:三太子哪吒及其部将;

万神殿前排东殿供奉:九仙君;

万神殿前排西殿供奉:三十三应身观音;

万神殿前排福德殿供奉:山神土地;

万神殿二排中殿供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左右侍金童玉女、增长天王、持国天王、托塔天王、多闻天王、广目天王、福禄寿喜星宿神、招财  、进宝、纳珍、利市、文财神比干 、 范蠡、武财神赵公明 、关羽、三十六天将;

万神殿二排东殿供奉:地皇神农氏、天皇伏羲氏、人皇女娲氏、炎帝姜牛氏、青帝太皞氏、黄帝轩辕氏、白帝少皞氏、黑帝颛顼氏、南方火星荧惑真君、东方木星岁星真君、东华帝君、太崇阳星君、九天玄女、太阴星君、中央土星镇星真君、西方金星太白真君、北方水星辰星真君、南斗六星、北斗七星;

万神殿二排西殿供奉:祖天师张道陵、王长、赵升、年、月、日、时神、雷声普化天尊、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玄天真武大帝、南方朱雀星君、东方青龙星君、西方白虎星君、北方玄武星君、三十会坛诸神;

万神殿后大殿(万神殿)供奉:道教所有系列神、释儒部分尊神(正在建设)。

石竹寺内供奉的主神是汉代何氏九仙君。据载,汉武帝时,江西省临川县有姓何的名士,帮助淮南王刘安谋事有功,被委任为福州太守。他有九个儿子在福州于山练丹修行,丹成骑鲤飞升,故又称九鲤仙,后来到石竹山继续修真“显灵济世”,百姓称其为“何氏九仙君、九鲤仙”。

石竹山作为祈梦“圣地”,由来甚古,而今更名闻海外。《仙溪志》记载,福建民间甚至士大夫向何九仙祈梦的活动早在宋代即已盛行。自宋代以来,闽省未第士子向何九仙祈梦者不计其数。而福清士子向何九仙祈梦故事之最富神奇者,则莫过于叶向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