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前门外珠市口东南的精忠庙,内有梨园行会修建的一座喜神殿,里面供奉着梨园行祖师爷唐明皇。其实,梨园祖师不止唐明皇一位,还有翼宿星君,又称“三圣老郎神”,梨园行把这两位祖师都称为“老郎神”。
清道光以后,宫廷内的后台还供有道光皇帝的母亲,梨园行称“御后祖师”。在祖师爷唐明皇神像旁放着一副銮驾:金瓜、钺斧、朝天镫等,“五昌兵马大元帅”神位旁摆着一副武执事:藤牌、弓箭、鸭子棍、锁链、堂板等。
以上诸神中只有唐明皇在其诞辰三月十八日隆重祭祀,武戏演员还要在五月二十三日隆重祭祀五猖神,其他祖师只是诞辰时上香加供,一般不轻易举行大型祭祀活动。
梨园行祭祀祖师是以唐明皇为主,其他祖师随祭。是日,梨园行选出人来扮成道士念佛经,后来只唱敬神戏。祭祀活动由迎神、献戏、送驾三部分组成。
迎 神
农历三月十八日,北京梨园界伶人为祭祀祖师寿诞停业一天。早上六点钟,由梨园行香会“把儿头”(尊称“老督管”)约齐本行参加香会的所有耍手,从精忠庙出发,到南横街东口的“江南城隍庙”迎神。这是北京各行中最特殊的香会,它的规模很大,除开路、五虎、高跷、中幡、狮子、杠箱、挎鼓外,还有一两档子“文场”。参加香会的耍手都是梨园行艺人,其表演比普通的民间香会自然形神皆肖。香会队伍由前引指挥,头一档子会是开路叉,后随五虎、高跷、中幡、狮子、杠箱、挎鼓等。一路边走边练,特别是经过珠市口大街的繁华商业区时,两旁围观人群潮涌蜂聚,争睹风采。
行到江南城隍庙时,由老督管到庙中参驾,举香叩首后命众耍手在庙前广场演练数套。这时,前引发令香会返回精忠庙,不准按原路返回,从南横街往西至菜市口穿骡马市大街,往观音寺前门大街后,再到天桥回精忠庙。到精忠庙口时,也要如同在江南城隍庙一样,由老督管进庙参驾烧香,众耍手再到庙前广场演练数遍。
此时,梨园行会的庙首(会长)出面向老督管以及众耍手们道辛苦,前引下令停止表演,众人就一起进庙到客堂休息。此时天气将近正午,由庙首亲自向祖师爷上香,行三叩首礼后,来到殿外院中,两旁早已准备的乐队演奏起昆曲曲牌《朝天子》。此时,所有梨园子弟人等齐聚院中,由庙首率众向天行三叩首礼。检场师傅负责把一份敬神钱粮焚化,在院中铺开一块大红地毯。这时随着打鼓佬的指挥,武场打起小锣上场。
献 戏
献戏是此项祭祀中最重要的内容,演的是明朝传奇《金印记》中《封相》一出。这是因为梨园行都是吃张嘴饭的,而《金印记》是苏秦顺说六国成功,被封为六国都丞相的故事,所以梨园行便以此为神戏上演。虽然后来京剧班取代了明清以来的昆弋,但向祖师爷献戏时还是延续了明代传下来的昆腔戏。
照例由老生演苏秦,也可由小生扮演。头戴黑相纱,身穿大红蟒袍,足蹬厚底靴。演员面部不准化妆,左手抱象简牙笏。另一角色是由末扮演黄门官,头戴素黑忠纱帽,口挂“白三”胡须,身穿大红官衣。面部也不准化妆,左手抱象简牙笏。
这两个角色大都由未婚青年演员扮演,基本由庙首亲自选派,还要事先检验他们的演唱质量。他们要在演唱的前一天剃头、洗澡、斋戒,演唱前还要一同到殿前参拜祖师爷跪殿。
院中铺设红地毯演出是很古老的习俗,古人称这种地毯为“氍毹”,这种表演形式自宋金时代就已成熟。老年间的昆山腔就是这样表演,所以对戏曲演员有“氍毹生活”的说法。在地毯中后部设摆一个八仙桌,上面竖放圣旨一道。
首先由末扮黄门官上,唱北曲:[点绛唇]风烛光浮,龙涎香透,听银漏,侍奉龙楼,玉佩声驰骤。
继而,吟定场诗、念白:“出入丹墀领奏章,锦袍时惹御炉香。若非平步青云上,安得身依日月光?吾乃六国都黄门段干某是也。今有苏秦游说六国,伐秦有功,封为六国都丞相,只得在此伺候。道言犹未了苏相来也!
这时苏秦上场唱:[点绛唇]秦据雍州,龙争虎斗。干戈后,六国为愁,纵要归吾手。这时黄门官念:“苏相到,跪!将顺说六国之事一一奏来。”苏秦说:“万岁!”起唱北曲[村里迓鼓]感吾王宠加,微陋,赦微臣,诚惶顿首。光闪闪,金印似斗,紫罗兰,御香盈袖。理朝纲,将国整修,可都是做圣明元后。
黄门官加念:“六国皆赖汝之大功。”苏秦唱:臣有什么功劳,臣有什么功劳,哪何曾辅主,只是两邦敌斗,六国内平和,六国内平和,皆因是为臣的三寸得这舌头。
黄门官手奉圣旨念:“六国敕旨到来,卿家孝道可嘉,准赐省亲。钦赐金牌两面,一面侍君,一面奉亲。望召谢恩!”苏秦念:“千岁,千岁,千千岁!”这时,场上所有演员俱与苏秦合唱:[尾声]锦衣荣归,皆驰骤,改换当年,破损貂裘。看世态炎凉,豁开两眸!
唱罢共同下场,乐队文场吹奏[朝天子]器乐曲牌。众人随庙首行三叩首礼,捡场人向钱粮盆焚化一份敬神钱粮。然后再收拾地毯道具,大、二衣箱的师傅们为演员卸妆后再次上殿行礼谢恩。
因梨园行的酬神堂会把这出戏奉为“神戏”,故演出的内容缩小,只有黄门官和苏秦两人表演,唱[点绛唇]、[村里迓鼓]和[尾声]曲牌。以此戏作为经忏设醮是古来梨园行的传统,旧时梨园行会遇到赈济同行穷苦艺人时,还以此戏盘道,用以检查是否梨园世家出身。
庙首在行礼完毕后,吩咐安排各行各科负责送驾,然后每行每科的负责人招呼所有参加祭祀的同行人等到斋堂用餐。基本与民间办生日的席面相同,炒菜面以及烧黄二酒。与民间风俗相同的是把寿桃、寿面等供到祖师爷驾前。
送 驾
旧时送驾是在晚上六点钟开始,后来简化礼俗改在四点钟。原来梨园行有一堂子弟道士,大多是丑行或生行演员。清末以来负责念经的高功道士是丑行名家王长林,其子王昆山及后代徒辈程天佑等都是小道童,著名琴师徐兰沅的父亲徐宝芳以及祖父徐承翰也是祭祀时的高功道士。经忏是佛道不分,后来只能念佛教“万寿经”,因凑不齐十三众僧也就逐渐废除诵经的仪式了。通常由梨园行中最年长的老先生举一股大香,在祖师驾前点燃后向殿外走去,望天行三叩首礼,庙首手托事先准备好的大疏跪在地上,由捡场人在钱粮盆内先焚化一份敬神钱粮,再将大疏放在盆内点燃。众人相随一同行礼,待钱粮焚化完毕后即告礼成。
至此,祭祀祖师爷的各项仪式全部结束。各行管事招呼大家一起再到斋堂用餐,也有一些抽大烟的艺人支持不住到后院吸烟。一般晚饭只是以炒菜、炖肉、馒头、烙饼等为主,不用再上打卤面。清代以来此种祭祀梨园祖师的仪式一直在天桥东的精忠庙,民国初年一度改在朝阳门外东岳庙,后来在樱桃斜街的梨园新馆,中后期就设在陶然亭西的松柏庵了。
1951年,最后一次在松柏庵祭祀梨园祖师,发愿借这所梨园行会的房产筹办艺培戏校,而后将所有的神像全部拖到西院墙外的深坑中掩埋。而今这里已作为地铁站口,东侧北方昆曲剧院是当年的梨园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