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和嫩江交界处的鳇鱼圈


在黑龙江省地图上,你会发现,松花江上游与嫩江下游首尾相连,交汇在肇源县茂兴镇南14.5公里的“三岔河”。肇源县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松嫩两江左岸。沿江长242公里。肇源境内的嫩江段,约为110公里,流经六个乡镇;肇源境内的松花江段,约为130公里,以茂兴三岔河为起点,流经超等、古恰、肇源镇、二站、薄荷台、三站六个乡镇。就是说,在肇源20个乡镇场中,有11个临江而居,为水稻生产和渔业生产,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江水滋润,江湾地土质肥沃,盛产的“古龙贡米”名扬国内外;两江交汇,鱼类众多,盛产的“三花、五罗、十八子”等名贵江鱼,早已远近闻名。

在这些名贵的江鱼中,鲟鳇鱼作为贡品鱼之首,尤为珍贵。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将松嫩两江特产的鳇鱼定为贡品后,锡伯人充当鳇鱼差。”这些鳇鱼差分住在松花江上游和嫩江下游两岸。住在江南吉林省扶余县(现为松原市)的有达户、双屯子、锡伯屯等地;住在江北黑龙江省肇源县境内的有西北呼来(现为当权村)、古恰屯、木头西北屯、鳇鱼圈(juàn)屯等多处。

每年春夏秋三季,把捕获的鳇鱼都要养起来,以便到上冻结冰时好运往京城。为了能饲养好这些捕到的鳇鱼,就必须找到较好的饲养场所,于是,鳇鱼差们就在江边寻找适合养殖鳇鱼的泡子,就是所说的“鳇鱼圈”。选择鳇鱼圈的条件并不复杂,只要是靠江的泡子,面积较大,水深在1至2米以上,有通江的进水口子,并能在进水口子里扎箔,防止鳇鱼逃回江里,这就可以了。

据《肇源县志》和有关资料记载,在清朝初年,肇源县的三岔河附近,就建起了多处鳇鱼圈,这些鳇鱼圈是由西北呼来村居住的鳇鱼差来经营管理的。西北呼来村归古驿站茂兴镇管辖,位于茂兴镇东南9公里,1984年前,该村有12个生产队,3450口人,以农为主,兼营渔业。村南4公里为三岔河。据文献记载,西北呼来,原名为“西伯淖尔门”,是清朝初年,为朝廷采集珍珠和捕养鳇鱼的鳇鱼差,在这里定居,“西伯淖尔门”解释为:一是泡沿上的锡伯人居住地;二是苇塘边上锡伯人的居住地。据1989年秋调查,此村至今仍有锡伯人(鳇鱼差)的后裔居住着。

沿着肇源境内的松花江岸,继续向下游进发,又发现了超等乡的鳇鱼圈。在超等乡南2.5公里的松花江边的维新村与渔场村之间,有个鳇鱼圈,这个鳇鱼圈始于清朝初年,是为朝廷捕养鳇鱼的鳇鱼差在这里开发的放养鳇鱼的泡子,因此得名为“鳇鱼泡子”,至今仍在沿用。该泡子岸边有一座土岗子,被叫做“鳇鱼圈岗子”。

离开了超等乡的鳇鱼圈,又来到了古恰村。古恰村是古恰镇的所在地,古恰,原称“瓜尔佳”,由古代女真瓜尔佳氏族居此而得名。清朝初年,锡伯族鳇鱼差到这里定居,沿用此名,在民国年间的汉语翻译中,遂流变为“古恰”。